腾讯揭秘:网络诈骗七大特征男性受害人超六成,“90后”被骗概率高经济参考网

腾讯8月6日下午发布《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19年上半年)》,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返利诈骗合计占比超70%,免费送诈骗、盗号诈骗少量存在,其余诈骗类型比例相当,诈骗场景总体呈现多样化。被害人性别分布上,男女比例分别为63%、37%,男性被害人数量是女性的近两倍。

据了解,该报告的指导单位为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新闻办公室,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刑事侦查局指导出品。由守护者计划、微反诈行动、腾讯110出品。

报告称,在十大诈骗类型中,除返利诈骗、兼职诈骗和免费送诈骗外,其余色情诈骗、交友诈骗、金融信用诈骗、交易诈骗、盗号诈骗、低价利诱诈骗、仿冒诈骗等诈骗类型中男性被害人均占比过半。

此外,与以往“简单结伙”“单兵作战”不同,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运作模式日趋专业化、公司化,犯罪手段日趋智能化,活动地域呈现跨境化,并逐渐形成恶意注册、引流、诈骗、洗钱等上下游环节勾连配合的完整链条,各环节精细分工、专业运作、技术应用迭代升级,形成电信网络诈骗“新范式”。

交易型诈骗最为高发90后被骗概率高

报告称,进入2019年,电信网络诈骗呈现以下七大特征:

(一)交易型诈骗最为高发,纯获利类诈骗日渐淡出

由于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的普及,交易诈骗占比遥遥领先,是最为高发的诈骗类型。同时,在网络购物、支付时,消费者日趋理性,面对“免费送”这种“天上掉馅饼”的诈骗伎俩,警惕性明显提高,纯获利类诈骗随之大幅减少,并有淡出之势,这与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和针对性的专项治理密不可分。

(二)90后被骗概率高,中老年人被骗金额高

根据数据显示,18-28岁之间的被害人所占比例高达54%。90后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同时也因社会经历有限,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足,而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

正在读书或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18-21岁)因经济能力有限,成为支付返利、免费送、低价利诱、招聘兼职等骗术的主要实施对象;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人(22-28岁),一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情感、婚恋等方面的客观需求,故在色情、网络交友、金融信用方面遭遇诈骗比例较高。

45岁以上被害人的人均受骗金额约为7000元,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

(三)广撒网骗财骗信息,全面榨取被害人价值

现阶段,“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相互交织,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的新趋势。公民个人信息的获取,是“精准诈骗”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诈骗行为人为拓宽公民信息获取的渠道,在广撒网式发布诈骗信息骗取被害人金钱的同时,往往还设法获得大量公民个人的信息,为再次实施精准诈骗提供“弹药”,进一步榨取被害人的价值。

(四)交友骗入“杀猪盘”,多种黑产相互勾连

近期,电信网络诈骗开始与赌博黑产相互勾连。在交友诈骗中,诈骗行为人以投资名义拉拢被害人参与赌博,或在博彩网站充值,在“情感攻势”“高利诱惑”和“赌徒心理”三重因素的影响下,被害人往往不能理性判断,越陷越深,不断投入大额资金。

据举报数据显示,近期被骗金额巨大的交友诈骗案件,多是采用该种手法。有用户遭遇“杀猪盘”,被骗金额高达600万元。

(五)群聊群控做迷局,新型技术成诈骗工具

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今人工智能(AI)开始用于智能搜索、自动驾驶、疾病诊断等领域,同时因其相比人力更加稳定、高效、成本低廉,也开始被诈骗行为人用作实施犯罪、破坏网络秩序的工具。在电信网络诈骗上游犯罪中,黑产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坏网络平台安全策略,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和批量注册黑产账号提供了便利,成为网络黑恶源头犯罪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电信网络诈骗实施过程中,人工智能被用于群聊群控场景,诈骗行为人制作聊天机器人程序,配合人工操作,将被害人引入迷局

案例直击:荐股大神套路深,机器人陪玩别当真

针对近期荐股诈骗的高发态势,腾讯安全团队配合各地警方开展专项打击。在这些案件中,诈骗行为人伪装成“荐股大师”,通过群控设备向目标人群发送推荐股票的消息。

在将被害人诱骗入炒股群后,又通过群聊,诱使被害人缴纳高额会员费、购买软件,或进一步引入虚假交易平台。而这些精心设计的聊天群中,除了被害人本人,其余鼓掌、点赞,鼓吹荐股佳绩的成员实际上均为诈骗行为人以及经过“训练”的聊天机器人,以制造踊跃参与的假象,诱骗被害人投资。利用上述群控群聊设备,单个诈骗行为人可同时向多个被害人实施诈骗。

(六)跨平台诈骗日益增加,多平台成引流入口

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各类平台的出现和发展。通过对社交场景下诈骗行为的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诈骗行为源自多平台、跨平台的引流。诈骗行为人利用多平台运作场景丰富、触达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精心设计场景,将被害人诱骗至其他平台进一步实施诈骗。根据统计,二手交易平台(28%)、婚恋招聘网站(19%)、短视频(11%)平台出现诈骗引流较为突出。

此外,部分电信网络诈骗虽然也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沟通,但最终实施诈骗的场所却是将被害人引诱于社交平台之外,譬如钓鱼网站、赌博网站等,如前文所述东南亚“杀猪盘”,整个诈骗环节及场景更加立体化、生态化。

案例直击:盲目转发,失财又失信的赔本生意

兼职刷单、荐股投资、“免费送”等典型诈骗案例

案例一、跨境冒充公检法诈骗案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假冒公安、检察官或者法官等以涉嫌各种违法犯罪为理由,要求被害人提供账户核查资金或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骗子为了体现真实性,甚至还会制作假的通缉令,以达到操控被害人的目的。

防骗提醒:

一是留意来电号码。此类案件中,大多数来电都是通过改号软件从境外拨打,来电显示上会有“+”或“00”等前缀,如出现此类异常,可以基本判定为骗子无疑;

二是假冒检察官、法官人员多为南方口音,当对方来电不符合常用语习惯时,就要存疑;

案例二、交友投资类诈骗案

在相亲网站或者普通社交软件结识,一旦两人发展成为恋人关系,便诱惑被害人参与网络赌博、网上购买彩票、网上投资等,骗取钱款。

二是深度交友务必深入了解,特别是婚恋网站、社交网站、交友APP上的好友,深度交往时务必核实信息,防止对方以虚拟身份实施诈骗,此类案件,作案全程对方不见面。不要轻信网上发过来的图片和视频;

三是在与网友接触时,切莫起贪念;

四是不要随意转账或者汇款,当素未谋面的网友忽然提及财物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

案例三、兼职刷单类诈骗案

一是通过网络平台找工作或者兼职时,不要被高额报酬盲目吸引,不要有“贪小便宜”和“轻松赚钱”的心态,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

二是找兼职应当前往正规的公司或中介,签订合法劳务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当对方要求预先交纳保证金以及其他费用的时候,一定要牢记风险意识;

案例四、代办信用卡、贷款诈骗案

一是任何不需要签订合同的贷款都是不可能的,请选择正规融资渠道;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信用卡,不要轻信所谓的“信用卡代办机构或人员”;

三是任何正规贷款不可能请贷款人先缴纳手续费等费用,也不会让贷款人存钱以验资;

四是不要告诉他人动态验证码、银行卡卡号、有效期、卡背面上签名栏末三位校验码等关键银行卡信息。

案例五、荐股投资类诈骗案

犯罪分子通过购买股民信息,抓住部分股民投资失败、股票亏损、急于解套的心理,以提供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内幕消息为由,利用事先购买的盘后股信息(盘后股指在每日股票收盘后某些私募机构发布的股票代码,特点是第二天会高开,但由于股票市场T+1的交易模式,无法当天购买当天卖出,故并无实际投资意义),获取被害股民的信任,骗取股民交纳高额会员费。

一是留意陌生号码,尤其是陌生来电者对本人的炒股情况、资金状况等信息有所了解时,更要提高警惕,你的个人信息极有可能已经被犯罪分子非法购买;

二是冷静对待“稳赢承诺”,发现自己被拉入各类炒股群后,切勿听信“荐股者”一面之词,投资均有风险,无论是所谓“专家指导”“短线消息”“黑马行情”,还是其口中所称的“高级会员”“必赢软件”,背后都可能存在陷阱;

三是网络交友要慎重,切勿被头像、空间等信息所欺骗,真实使用者的情况可能和你通过网络所见的内容大相径庭,尤其是认识之初就极为热情的人,更加要有防范之心;

四是识别转账账户,不要轻易、随便向陌生人转账,对于他人给出的转账账户多加核实,犯罪团伙一般不会使用自己本人或者公司的账户进行收款,如果出现收款人与对方所称的人员、公司不一致时,要多加核实,即可发现破绽;

六是如果遭遇此类诈骗,要及时报警,将聊天信息、转账记录等保存好并提供给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案件侦破工作。

案例六、“助考”诈骗案

以在校学生为作案目标,瞅准部分学生意图通过违规渠道购买考试答案、进行考试改分的投机取巧心理,首先雇佣黑客窃取大量考试考生报名信息,然后雇佣短信群发商发送诈骗短信,诱骗学生主动添加诈骗份子社交账号后,以出售考试答案或者可以给考试成绩改分为由,骗取学生钱款。

广大学生不要存在通过违规渠道购买考试答案或者考试改分的错误想法,要认真对待学业。考试作弊本身属于违规行为,犯罪分子就是抓住学生的投机心理实施诈骗犯罪。很多学生被骗之后由于本身行为不端导致不愿报案,也给司法机关打击此类犯罪造成一定阻碍。

案例七、打卡APP网络诈骗案

以身心健康、寓教于乐等名目,通过自我激励、团队鼓励、金钱奖励等噱头包装,诱使被害人投入金钱参与打卡挑战;利用软件设置和网络技术,人为修改APP挑战规则和奖励数额,骗取被害人财物;针对挑战者客户的投诉质疑,编织话术应对。

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活动时,不要盲目被或多或少的金钱奖励吸引,不要有“贪小便宜”或“轻松赚钱、一举两得”的心态;

二是尽量通过正规渠道下载、使用手机APP,不要通过网络随意交付财物,特别要警惕不明的支付链接;

三是牢记风险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案例八、色情诈骗案

利用男性独自在外居住酒店时易出现的“招嫖”心理,通过技术手段设置“桃色陷阱”,欺骗被害人先交钱再提供“服务”,诈骗金额较小,从200元到2000元不等。被害人即使识破骗局,也会因为金额较小,且紧张、羞愧又不愿意声张而不敢报警。此类诈骗作案门槛低,作案工具成本低廉,仅需一台手机,就可随时随地作案,可以一人单独作案或多人共同作案。

一是谨防“桃色陷阱”,网络招嫖行为不管是真是假,都是违法行为;

二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不要相信“先发红包后上门服务”等套路,网络支付要谨慎,发现支付异常要立即停止;

三是发现被骗之后要及时留存证据,尽快报案,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案例九、“免费送”诈骗案

不法分子利用熟人间的信任,通过让被害人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更容易让被害人的亲朋好友上当受骗。同时,因为犯罪金额低,被害人报警意愿不强,造成大量被害人没有收到警示,继而不断有新的被害人被骗。

二是在网络活动中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越是贪图便宜越容易落入网络陷阱;

三是在网络活动中,一旦发现自己被骗时,一定要及时报警,给其他没有上当受骗的人警示,这样可以协助公安机关及早抓捕犯罪分子,减少其他被害人被骗的几率;

癌症患者杨荣在反思自己病急乱投医的遭遇时这样感叹道,而导致他钱财被骗、错过“黄金治疗期”命悬一线的竟是一个传销组织。

如果说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文旅国企拿到的一手“好牌”,那么如何“打好牌”则是其一直努力求解的难题。

THE END
1.风险提示多地频发网络交友诈骗案这些套路要提防!对于此类诈骗,多地警方持续加强打击。“目前已摧毁多个窝点,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福建多地公安机关相关负责人说。 警方提醒,网络交友诈骗套路并不复杂,年轻人在网络交友时要提高警惕,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被感情冲昏了头脑,对方一旦提出参与网络博彩、投资等建议时,要果断拉黑。http://credit.wuzhi.gov.cn/news/content/1559343482686
2.珍爱网热门骗术揭秘,深度解析与防范指南客户服务个人认为,在珍爱网等平台交友时,应该保持警惕,同时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安全措施,虽然网络骗术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学会识别骗术,就能大大降低受骗的风险,对于珍爱网等平台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投入和监管力度,确保平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个人支持正方观点的理由如下: http://shuguo168.com/post/9715.html
3.离谱!同城佳缘App警惕陷阱:我的惨痛被骗经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交友App寻找真爱。同城佳缘作为其中一款知名的交友平台,也吸引了不少用户。然而,正是因为人们对“真爱”的渴望,骗子们也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在平台上设下陷阱。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同城佳缘App上遭遇的一次惨痛被骗经历,希望能警惕更多的朋友。 https://www.jianshu.com/p/91b4484c2c45
4.美国热门相亲网站/交友软件/约会App,海外脱单就靠它了!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跟Rain一起做功课,看看美国热门的相亲网站、交友软件、约会App等都有哪些。 免费交友约会Apps 现在有不少免费的交友软件/Apps都非常出名,功能、用户群体不输于收费版本,对于新接触交友相亲软件/App的小伙伴们来说,先用免费的试试手,感受一下这些相亲交友平台的运作模式,日后对于收费版的选择也https://m.dealmoon.com/guide/766172
5.2024公务员遴选社会热点资料2024年3月社会热点精选汇总【在政务App“浙里办”“相亲”获年轻人追捧】 “官方严选,值得信赖!”“看得我都心动了”“为大龄未婚青年操碎了心”……最近,政务App“浙里办”的一个“宝藏功能”——婚恋交友服务引发热议。在各家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人现身说法,表示“在这里找到了伴侣”。 https://www.gongxuanwang.com/articleDetail/133842
6.不需要充值的聊天交友软件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上进行聊天交友,打破了传统的相亲模式。 近几年兴起的一些交友APP就是最好的例子,比如陌陌、探探、觅伊、还有soul这些。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许多交友APP的质量也参次不齐。 而如何擦亮眼睛,寻找靠谱点的聊天交友平台,也成了重中之重。当然,在这些app中,有“老前辈”,比如陌陌、探探。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search?keyword=%E4%B8%8D%E9%9C%80%E8%A6%81%E5%85%85%E5%80%BC%E7%9A%84%E8%81%8A%E5%A4%A9%E4%BA%A4%E5%8F%8B%E8%BD%AF%E4%BB%B6
7.警惕!知名婚恋网站的相亲对象,可能正给你“挖坑”!南方plus警惕!知名婚恋网站的相亲对象,可能正给你“挖坑”! “你在网站热聊的貌美如花的女士,真实身份可能是一位抠脚大汉。”以婚恋交友为名在婚恋交友网站上实施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婚恋交友网站用户资料真实性审核不严、实名制认证有漏洞的问题也被诟病已久,这为一些违法行为埋下隐患。南都记者此前卧底多家婚恋交友网站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9/06/c3998085.html?colID=14
8.“云相亲”靠谱吗?起底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乱象不同于传统相亲的新颖玩法,如视频直播互动、红娘一线牵、互赠礼物这也促使了婚恋交友平台在众多基本社交聊天软件中成功“出圈”,再加上,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出行受限,“关怀式逼婚”也助推了一把婚恋交友APP的下载量。 据网经社(100EC.CN)调查发现,截至2020年7月29日15时,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https://www.gzdaily.cn/site2/pad/content/2020-08/26/content_1359921.html
9.“骗财骗色“?网络相亲需警惕网络相亲需警惕 长相帅气,家境优越,事业有成,然而这样的相亲对象背后,却是一个大骗局。近日,顺义警方成功抓获一名以交友为名的诈骗嫌疑人。 2020年12月的一天,家住顺义的王女士通过手机APP某网络交友平台认识了男子王某,在网上聊了几天后,王某开着一辆帕萨特车与王女士见了面。在交流中王某称自己未婚,在家附近开了https://item.btime.com/44gjrc9ks3i9pnr1q687m6vd70s
10.两亿中国单身男女,开始偷偷享受这些服务比如针对交友需求,早已从相亲网站发展到更简易的约会APP、豆瓣交友群、异性交友微信群;针对陪伴需求,从叫醒服务到哄睡服务,从陪聊到网游陪玩一应俱全;还有租女友/男友回家过年服务,兼顾家居维修的房屋中介,仅限单身夸夸群…… 我们也找来了其中几项常见服务的从业者,揭秘幕后的一些“神操作”。https://www.huxiu.com/article/297059.html
11.新疆平安网对此类诈骗,一是网络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婚恋网站、社交网站、交友APP上的好友,深度交往时务必核实信息,防止对方以虚拟身份实施诈骗。不要轻信网上发过来的图片和视频。 二是不要随意转账或者汇款,当素未谋面的网友忽然提及财物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 http://www.xjpeace.cn/content/2021-01/31/content_2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