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精神上的需求,需要跟他人交流、沟通。当孟子的学生万章问他:“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应该存心恭敬。这就说明孟子主张人与人交流,应采取恭敬的态度。
第二,交友是为了见贤思齐,以提升人的层次。
孟子特别在意人的品德修炼,他希望人能达到君子仁人甚至是圣人的境界。要获得人生境界的提高和品德的纯正,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向朋友学习。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孟子说:“不倚仗年龄大,不倚仗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交的是品德,不能够有什么倚仗。”孟子认为,交友要重品德,不能倚仗年龄、地位、势力去交。当然,更不应该为了地位、利益去交。交朋友的目的就是通过向朋友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人生旅途充满着艰难,要成就人生的目标,就必须获得他人的支持。孟子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的精神鼓励就好像沙漠里的水滴、严冬里的炭火、湍流中的踏脚石、雾海中的航标灯,能给朋友以温暖、信心和方向。
孟子交友的标准
其次,孟子认为理想的朋友是言行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如果得不到这样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因为激进的人勇往直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孟子的学生万章问:“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孟子回答:“像琴张、曾皙、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万章又问:“何以谓之狂也?”孟子回答:“他们志向远大而言辞夸大,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这种狂放之人如果又不可以得到,便想和不屑于做坏事的人来交友,这便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
孟子交友的原则
第一,友德不友势。这是孟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则。孟子在《孟子·万章章句下》是这样阐述的:“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意思是说,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自己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富贵。交朋友,因为朋友的品德而去交他,因此,心目中不能存在任何有所倚仗的观念。孟献子是位具有一百辆车马的大夫,他有五位朋友。献子同这五位相交,自己心目中并不存有自己是大夫的观念。这五位,如果也存在着献子是位大夫的观念,也就不会同他交友了。所谓友德不友势,就是不仗恃自己的地位,不仗恃自己的富贵,不仗恃自己年纪大,而是凭着自己的品德和别人结交。也就是孔子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朋友之间交往必须志同道合。否则,就会“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文中子·礼乐》)就会“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历史上这样的事例,真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为什么要和这位朋友断交呢?就是因为这位朋友不讲信用,没有把朋友托付的任务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主张对朋友要坦诚相见,不说假话,这样才能交心。以利于互相信用、互相帮助,使友谊得以长久地保持下去。“信”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传统美德,孔子在阐述自己的志向时就以此自期,说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他认为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更何况朋友呢?孟子更把“朋友有信”当作“人伦”教育之一进行施教: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可以说,孟子的这一观点是对孔子的交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忠告善导。孟子在《孟子·离娄章句上》中,公都子问:“匡章,全国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来往,而且相当敬重他,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意谓章子不过是父子中间以善相责而把关系弄坏了罢了。以善相责,这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之间以善相责,是最伤害感情的事情。那么如何理解孟子的“责善,朋友之道也”这句话呢?有一位古人是这样解释的:“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笔者认为,他解释得正确,解释得恰到好处。所谓的责善,就是责以善道,采用一定的方式规劝朋友的过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忠告而善道之”。
而今,孟子的交友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提出的一系列交友原则和方法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对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