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培训就是洗脑,说进了群肯定能够赚钱,他们这个群里最小的组长才15岁,现在都能自己买手机了。”小李说。
很快,小李动心了,抱着试一试也不吃亏的想法,小李交了230元会费,进入了这个兼职群。一进群,小李就收到了兼职任务清单,在密密麻麻11项兼职任务中,小李首先选择了一项叫做“注册单”的任务。
这时,小李遇上了第二重套路:业务培训。通过所谓的业务培训,小李才搞明白,她选择的这个“注册单”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的银行卡、身份证信息和个人信息在小额贷款App平台上进行绑定认证。“他们告诉我,不能用自己常用的银行卡绑定。这个任务还分为未成年人可做和成年人可做,已经工作的人要绑定工资卡,未成年人如果没有银行卡,就得绑定父母的卡。”小李说,每做一个“注册单”任务,兼职者会有0.8元到10元钱不等的收益。
尽管有些犹豫,小李还是尝试着完成了一个“注册单”任务。随后,小李的手机就开始连续接收到各种贷款信息确认短信,这可把她吓到了,不敢再做“注册单”任务了。
想着还有其他10项兼职任务可以做,小李决定再试试“女生福利单”。可想要做这个任务,小李还必须继续被套路:再次业务培训。
这一培训,小李越发觉得不对劲儿了。“对方提供的所谓对外软件,乍一看是一个海外交友的相亲网站,可实际上就是一个黄色网站。”小李所说的软件,是一款具有直播功能的交友平台,叫做“可遇”。不过,在手机应用商店里搜索“可遇”,却找不到这款软件。小李说,要下载“可遇”,必须通过兼职群提供的二维码。
在兼职群里,除了各种“连环套”,更让小李吃惊和忧虑的是群成员均以未成年人为主,最小的仅有15岁。“我发现每一个负责人带一个片区,一个群里有上千人,基本上80%都是未成年人。”小李说。早在第一次“入职培训”时,她就是因为听说未成年人做兼职任务都赚够了手机钱,才心动加入兼职群的。而在进群后,小李在被各种“业务培训”洗脑之余,还注意到了另一个奇怪之处:每天,她都能接到上百个兼职任务,但这些任务不是之前所说的“注册单”“漂流瓶”,而是语文作业、数学作业及家庭作业。
小李说,这个群的负责人非常精明,发送任务时,上面备注的都是语文作业、数学作业、家庭作业等字样。语文作业是“注册单”,数学作业是“调查单”,而其他家庭作业就是通知群里面要开会等。小李说,用“作业”替代任务,显然是为了躲开家长的监督,试图用暗号瞒天过海,这也正是她最为担心的地方。
【说法】
涉嫌违法犯罪应向警方举报
网络诈骗的“连环套”让人防不胜防,那当事人应该如何避免落入这样的圈套呢?国浩(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董事表示,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引诱年轻人参与网络诈骗的事件,不法分子以赚钱容易、收入丰厚为诱饵,引诱年轻人参与网络诈骗。
不法分子先对参与者洗脑,让其接受“不择手段赚取金钱”的观念。随后,群里的负责人由小处着手,从一开始被骗绑卡、帮助刷单,再到用欺骗的方式推销茶叶,甚至以色情勾引的方式赚钱。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逐步丧失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底线,滑向犯罪的深渊。起初是受骗,然后是骗人,由受害人沦为犯罪工具,乃至帮凶,甚至共犯。
在这些兼职群里,不法分子甚至将魔爪伸向未成年人,用“做家庭作业”等更隐蔽的方式,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法律常识的弱点,引诱其参与网络诈骗。从小李的经历来看,当事人参与网络兼职的行为已经违法,甚至涉嫌犯罪,当事人应该停止参与类似活动,并向警方进行举报。(云报客户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