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伴随着刚刚过去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的结束,又一大批学子即将踏入硕士研究生的行列。对于研究生生活而言,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选导师。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导师亦是如此,选择不同的导师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那么选导师有哪些注意事项,该怎么选,又有哪些禁忌呢一起来看看选导师的那些事儿吧。
经费补贴重不重要
一般的研究生每个月都会有一定的基本补贴。然后根据导师不同的课题项目而提供金额不等的补贴。有些导师课题项目多,相应补贴经费就会多一点,反之则会少一点。笔者个人认为大家不要太在意这些补贴,毕竟研究生是做学术、做研究的地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要太在乎补贴。
是不是导师项目越多越好
资深老教授or年轻导师
关于选择老教授还是年轻教授,这一点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需求不同自然选择也不同。笼统说来,老教授的优点是有资历有阅历,事业已经进入平稳期,交往圈子大,做事四平八稳。此外,老教授的人品基本也已定型,和蔼大方,宽以待人。
确定好要选择导师的方向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联系导师了,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前对导师有个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则是在前期了解的基础上联系导师,做到“一击即中”。
了解导师
1.导师的个人信息:
a.通过学校的官网(研究生院、院系)查询导师的简介,如籍贯、职称、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
b.了解导师跟进的课题项目、发表过哪些论文。只要点击进入壹学者,实名学者圈版块包含约五十万名高校老师的信息库,你可以直接在这里搜到导师的个人信息,如论文发表情况、学术活动情况,方便同学们快速、全面了解导师信息。
2.导师的性格、偏好:
关于导师的一些个人偏好很少在网络上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在“壹学者”中查询导师最近参加的一些学术活动以及发表的代表作,可以了解导师所研究的方向,把握其在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从而对于自己的选择有一些帮助。
此外,还可以联系学校内的学姐、学长们,向他们了解一些导师的喜好。不同的导师有着不同的个人偏好:如有些导师注重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些导师喜欢有工作经历的学生等等。
联系导师
确定要选择的导师之后就要着手去联系导师了,通常联系导师有五种方法:
1.E-mail联系。发邮件是联系导师的第一步,也是必须要做的。通过简单的自我介绍使导师更加全面的了解你,同时表达出对导师的敬仰之情。但这不是拉近与导师关系的最好切入点,询问有关的专业问题才是一种更好的切入方式。这种询问,容易引起导师的注意,引发彼此的交流,且不落俗套地为进一步交流留下余地。
3.通过学姐、学长搭线联系老师。学姐学长们相对你更容易把握导师的习惯、作息等,而且他们和导师接触的机会会更多,通过熟人的引荐也不失为一种给导师留下好印象的方式。
巩固联系
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如何巩固联系、保持接触的延续性,以加深导师对你的印象十分重要。借助E-mail,通过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感想和观点的交流,考生与导师的联系会得到逐步加强。
把隐私当信息
了解导师的信息,决不是要探寻导师的个人隐私,而是在导师的学习经历、当下的工作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师生相处情况这四个方面对导师有所知晓。
过于消极
有些考生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感觉导师不够热情,或者觉得自己表现不好,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便消极悲观,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导师第一次和陌生学生接触时,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因此不必过于在意导师的热情程度。切记,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次接触不顺利,在进一步的联系中还可修复第一次的不足表现。
频繁地与导师联系
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觉得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的、恰如其分的联系才是最佳巩固联系的方式。
切忌广撒网
最好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整理一下你想报考老师的顺序,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联系老师,等上一个老师给你确切答复之后,再决定是否联系下一个老师。如果上一个老师委婉的拒绝了你,那么你就继续下一个老师。如果上一个老师有收你的意愿了,那么就此打住,剩下的事情就是安心准备复试或者是找老师面对面的谈一谈。
以上是小编精心为各位同学整理的选导师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无论选择如何,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自身。和导师确定好意向之后,还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学习、深入了解导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进而使得自身的学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