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院校要求而定。如果院校对选导师有要求,在开始准备复习时就应选择导师。如果院校没有要求,则可以先全力以赴准备初试,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考完后可以对答案,估分数,再结合以前的录取线(要根据该年试题的难度进行调整),大致估计下自己是否能够进入复试。在成绩出来之前,多了解一下各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分数出来后,双向选择导师。
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参加调剂时一般需要事先联系导师。
2.选择什么样的导师?
理想的参照系是这样的:
(1)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通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准备,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的。如果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完全靠研究生自己摸索的话,要想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就会比较困难。另外,在经济技术一体化的今天,导师的科研能力不行很可能意味着导师的科研经费少,科研经费少就无法保证一些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报考前应该尽量对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一些了解。看看导师的科研经费是否充足,科研课题是否比较多,是否比较前沿。当然,对大部分名校来说,导师的科研经费是不成问题的。
(3)与自己性格相符的导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是什么性格,是主动型、外向型,开朗活泼型的,还是被动型,内向型,沉默少动型的。不同性格的老师有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不同类型的学生,而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
(4)导师科研方向与自己的兴趣、专业追求相符合。要尽可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那些科研方向与自己兴趣一致的导师。这可以通过导师近期发表的论文以及最近研究的课题来了解。
此外,务必注意以下几点:看自己是喜欢理论还是喜欢实践。如果自己喜欢理论研究,在选择导师时就应该偏向于做理论方面的导师,最好找一个教授级别的老师;而感觉自己适合偏重实践方面,在选择导师时也应有所偏向,最好找工程项目多一些的导师,至于导师级别倒不是很重要。还要看自己今后有没有出国和读博的打算。想出国的话最好选一个有海归背景的导师,想读博的话最好选一个教授级别的导师。如果想毕业后就业,导师选择就相对没那么重要。
至于选择年轻还是年老的导师,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往往年长的导师有更多的指导经验和科研经费,而年轻的导师经验相对不足,但在科研上他们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闯劲。
3.如何查找导师信息?
(1)学校的网页上关于专业领域老师的介绍。
(2)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站搜索导师的毕业学校、科研经费、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这些介绍可能很简略,有些甚至是过期信息,但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初步筛选。
(4)与老师的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交流。
4.如何与导师有效沟通?
在选定自己理想的导师以后,应该及时和导师取得联系,以防别人捷足先登,因为导师可以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毕竟有限,如果你联系得比较晚的话,很有可能就会处于劣势,甚至会被直接拒绝;另外,及时联系导师还有可能对你的复试有很大帮助,你可以诚恳地告诉他你对他她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对他她本人非常钦佩,还可以询问一下,要想成为他她的研究生以及更好的`适应研究生生活应该做哪些准备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沟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也是考研人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有不少人正是由于害怕与老师沟通或担心不会与老师沟通而不敢联系老师。
许多企业在员工培训时,都会选择老带新的策略,这“老“就是导师,用人部门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导师的职责也须明确规定,这样,才能规范培训,综合公正的评价。
深圳某民营企业,主要生产智能手机,u盘,移动电源。由于产品技术领先,外观精美,获得市场的好评,占有率很高。由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公司自xx年下半年起,招聘了很多新人(集中在市场,销售,客服等岗位)。新人招聘后,给公司的管理带来更好的要求:新人上岗前要培训,新人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差;新人责任意识差,工作不到位;新人学习能力差,流失率高……新人的管理,已经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最头疼的事情。总经理了解到,有的公司为了帮助新员工融入到公司,适应公司岗位要求,在公司实行“导师制”,员工更容易适应公司的要求,自我调整,流失率低,胜任度高,融入度高。而且,在公司形成一种“传、帮、带”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也促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于是,总经理要求人力资源部在公司推动“导师制”。请问,公司如何推行“导师制”,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
案例解析:公司推行导师制,有两个关键:
1、选择合适的导师。
2、界定导师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新员工的入职引导,除了组织新员工培训,讲解“应知应会”的通用课程,规章制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部门工作引导。用人部门导师通常由员工同岗位的资深同事或者上级担当,确保了解员工的具体工作,并做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指导和帮助。导师主要工作是要让新员工了解岗位职责、要求,并指导帮助新员工工作,确保员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导师主要职责,包括:
1、介绍部门情况。主要是告知部门的架构,职能,主要成员,工作流程。
2、沟通明确岗位,岗位职责。帮助新员工了解自己的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关系等。
3、确定试用期工作目标和考核要求。新员工知道试用期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并确保能顺利通过转正考核。
4、了解新员工的工作,工作进度,工作绩效等,并不定期的做好工作辅导和沟通。
相信很多考研学子都有过深切的体会,要是能和未来的导师建立好关系,将对考研成功有极大的帮助,有种说法是"本科看学校,读研看导师",而且随着近几年对专业课考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力争打好外部条件,导师的水平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那么我们如何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如何合理联系导师,以顺利获得导师的肯定,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专业积累是选择导师的主要标准和原则
联系导师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
根据学校设置的不同,在正式录取之前,有的学校报导师,有的报导师组,到复试再决定导师。有的同学误认为报导师组的就不用联系导师了,听天由命,并且有的学校在招生目录上也确实不列出导师的名单,但是不提前联系导师而去参加复试确实是一种很大的冒险。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面试之前主动联系上导师,不管是报导师的还是导师组的.。报导师的应该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的,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前联系就好了。而且应该在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下去联系,要以导师喜欢的方式去联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