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庄悦新,男,1950年7月出生于山东潍坊,大学本科,曾任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从小爱好文学,自1972年开始业余创作诗词,擅长写新古诗,2006年以来创作散文和小说,1996年著有诗集《探灵集》,2020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南园子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地上的游吟
——读庄悦新的诗
高维生
一个好的诗人,不仅是他所用的表现形式,而是作品中蕴藏的精神品质,这决定一个人的艺术道路能走多远。诗歌是一种韵律的文体,是文学桂冠上的一颗眩目的明珠。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人们追风似的一味模仿、复制,语言的贫血,无根性,失去了传统的精髓和独有的特质。古文学的端庄凝重、鲜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这是当代作家丢失的最宝贵的东西。在传承和发展中,庄悦新的诗没刻意地雕琢,给我一种清新像一股晨风,像雨的丝缕。他像憨厚、朴实的农人,手中提着篮子,走在辽阔的大地上。捡一株粘露珠的野草,丢在篮中,折一朵野菊花插在衣襟上。当他的篮子装满了野花野草,他走进了大地的深处,太阳已经升起,阳光普照万物。那一朵野花,一根野草,带着土地的力量,抒发情感的激情,燃烧美好的理想。读他的诗,使人的心少了嘈杂的扰乱,有了美好的回忆和向往。
在霓虹灯般旋转的时代,庄悦新没有卷进热闹的旋涡中,静静地躲在大地的角落,细细地品味露珠、淡雾、新月、青山、海浪、石径、雏鹰、溪流,这一切生命,唤起了诗人的心灵涌动,如清泉喷发,飞溅诗情的水花。雨果说:“如果人有自己的声音,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所有一切事物也不会例外。”诗人执著地坚守个人的写作立场,个性即风格,这是与众不同的,属于诗人自己的。
天高秋意远春深花想容
——读庄悦新先生的山水新古诗
丁芷
庄悦新先生的《探灵集》续集正在编选、整理和审定中。该书汇集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以山水题材为主的古体诗。我有幸阅读了这些诗稿,感触颇深。
山水诗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不少篇目是以山水起兴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山水诗派。唐代山水诗很成气候,诗多,大家也多。王维和孟浩然可谓这一时期的最杰出代表。王诗往往立于景外,情融于景,或以动显静或寓静于动,表现出一种恬静高远的情致,而孟诗往往置身景中,人景合一,或吟唱旅途风光,或描绘山水图像,有一种真挚自然的格调。
庄悦新先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山水诗的某些传统。无论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无论蕴蓄意境还是锤炼语言,无论情感还是想象,较上集都有较大的进步和突破。
就内容而言,庄悦新先生的山水诗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旧地重游,寻踪觅迹,物是人非,抚今追昔,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出发,自然生发出许多感悟和体验来;另一部分是描摹眼前景物,有大山名川,有当地小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此及彼的联想与想象,由浅入深的思索与推理,于是便出现一些意味深长的宏谈高论。他的山水诗笔及山水而思接千仞,达到了景与情、景与志、景与事、景与理的融会贯通,把思想与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家门东望凤凰山/托起红日上青天/自经火种播热土/英雄辈出超前贤。(《凤凰山》)从凤凰山的挺拔高峻缘起,落脚在家乡热土养育的一代代英才上,凸显出对故乡的感念与情思。尘封莲池不忍睹/雪压冰锁残叶疏/长憎污泥埋幽恨/何日蓬发向清虚。(《母校寻踪》往事如潮,历历在目,作者写出经历十年浩劫的母校的惨淡与幽凄,表达了作者郁积于胸的愁苦与怅惘,同时也暗含祈祷与祝愿。以上两诗即是第一类内容的代表作品。
千寻峭壁鹰见愁/十八盘险搔白头/但不凭借东风力/人生自步踏春秋。(《过十八盘》)泰山危岩峭壁,使人望而生畏,只有凭借自己的胆气与实力,才会登至绝顶。由景生情,由情推理,这种思想与境界的提升,无论对于作者本人还是对于读者都是大有益处的。谁劈青山出丹崕/万古谜底任尔猜/当顺民意开天地/岂为暴君筑高台。(《丹山崖》)由眼前景物,想到一个严肃的历史课题,发出由衷的感叹与呼喊,作者一颗正直与耿介的赤心跃然纸上。诗集中此类诗居多数。
在庄悦新先生的山水新古诗中,有如孟浩然置身于景者,人在景中行,景在意中展,人与景合为一,景与情相融会。曲桥晚照风满亭/推杯换盏玉壶轻/我知君意不在酒/爱听高山流水声。(《滨州东郊水库行》)人在景中,景在酒中,酒在意中,意在情中,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妙的天人水酒共乐图。另一首《田横山》写道:齐王西去士若何/就义慷慨唱悲歌/五百剑气应犹在/化作怒涛壮山河。作者是站在田横山外看山,但壮士悲歌的历史画面依然进入作者的耳廓与视野,人在山外,意融山中,更便于评史论人,是所谓登高望远,一览天下。
有一种山水诗近乎纯客观,就是说,作者着力描绘山水的形体与色彩,适当点缀其中的传说与故事,但作者不发议论不置可否,似乎,作者面对一道风景,只颇欣赏它的动态与静态,它的形象与色彩,自己的身世与处境,自己的进退与得失,自己的不幸与遭遇,世之失道与人间不平,都已悄然忘却,而只剩下眼前的景,至多是拟人、夸张和比喻。给予读者的,也不过是一副山水画或山水照片。本人就是喜欢写这一类的山水诗。而庄悦新先生笔下的山水都经过了他思想的“光照”,自然景物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与观念,描形绘景的同时,进行了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有一些痛彻心扉的感悟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领悟一道道风光美景的同时,又受到一些理性的感染与熏陶。
大明湖畔立鼎石/感天悲地纳正气/令人扼腕叹精忠/耿介屡屡遭横逆。(《谒铁公祠》)凌寒恣登感空灵/壮思跨鹤下东瀛/自信何必求丹药/达观慈航渡众生。(《登观日峰》)前者是写景论史,后者是写景寄志,作者站在时代和人生的高度,面对景物放飞思绪,提炼出一行行闪烁着真理光辉并意味深长催人奋进的诗行。这个体验与提炼的过程是一个思想飞跃的过程,只有贴近时代高度并善于进行哲理思索的人才能做到。这样的山水诗与前一类相比,就有了张力,也有了高度,更有了感染力量。
如果有人要我谈一下对今人写山水古体诗的希望和建议的话,这就是:在写景时,要注重写它的形象,用美术语言就是在构图和色彩上下功夫。在抒情明理上,要做到水到渠成自然生发,切不可刻意为之。
天高秋意远,春深花想容。就当今而言,写古体诗的人并不是很多,而写山水古体诗的人则更少。古典诗词,无论是格律还是非格律,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关部门提倡在高校中开设诗词课是很有道理的。现在庄悦新先生的《探灵集》续集就要问世了,这是一本思想性艺术性兼佳的好书,希望热爱古典诗词和想涉足其间的文朋诗友用心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