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一个从小就活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的人。
从我们踏入学堂开始,鲁迅便与我们为伴。
鲁迅的文字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总有些艰涩难懂,我们对他的了解也大多只限于书本上那只言片语。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鲁迅意外地被网友冠以“中国最强杠精”、“亚洲梗王”等封号,在网友的戏谑中,我们和鲁迅的距离好像更近了。
鲁迅作为一位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今天在这里便想聊聊鲁迅鲜为人知的B面。
一个除了业余爱好是看电影之外,还极爱花鸟鱼虫草木的鲁迅。
如果鲁迅生活在现代,可以方便地使用相机的话,想必他的镜头下应该不乏各种各样的花鸟鱼虫。
甚至他可能会选择不再做一个文学家,而是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事业中。
他不仅自己热衷于此,还“我不仅要我喜欢,我还要你也喜欢草木”来影响身边人。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与草木是命中注定还是命中无缘?
鲁迅的一生都和草木有着解不开的缘。
鲁迅家里几代人都喜爱兰花,称得上是养兰世家。1933年11月14日,鲁迅在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讲道:“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的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不过这些房子,全被我卖了,这委实是兰花的不幸。”
如果去了解过鲁迅,你会发现周树人也是他后来改的名字,周樟寿才是他原本的名字。但无论是改名前还是改名后,名字都是和树木有关的。
中国人的观念里,五行和名字关系极为密切。五行中缺哪一行,名字中一定要补上少的这一样,这样人生才能顺遂。
草木自鲁迅诞生起,无论他是否愿意,便和他有了解不开的缘分。
但鲁迅未学生物的遗憾在三弟周建人身上得到了一定的弥补。周建人一生从事植物学和生物学研究的道路,不仅是鲁迅帮助选择的,更是鲁迅鼎力支持、极力推动的。鲁迅热爱植物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支持周建人治学,使之在哲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均取得重要建树,周建人于是成为鲁迅无法完成的另一个自己。
无论是否有缘,草木对鲁迅是极为重要的。
对草木终其一生的热爱
鲁迅对花鸟鱼虫、草木植株一直保持着热爱,从童年到成人。
其实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窥得其中一角。
对百草园的记忆从幼时起烙印在他的生命里,然后就不曾消逝,不然也不会在他45岁的时候再坐在桌前,写下童年时那片故土的蟋蟀、皂角树、桑葚等,用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纪念、追忆他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年生活。
鲁迅的百草园不仅是他的童年乐园,也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隐秘空间和人间乐园的代名词,这个空间和乐园往往是由植物的形象、色彩和味道构成的,几乎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百草园”以及与某几种植物有关的深刻记忆。
周建人回忆鲁迅“空闲时也种花,有若干种月季,及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红等,因此又看或抄讲种花的书,如《花镜》,便是他常看的。他不单是知道种法,大部分还要知道花的名称,因为他得到一种花时,喜欢盆上插一条短竹签,写上植物的名字”。这看起来的确不像是一般的玩儿。
种各种各样的花,去查找每一种花的名字,给花收籽,然后来年继续种。他这种认真严谨的性格和他后来的治学、写作也都相呼应。
最初是为了活跃学生上植物课的气氛而开始的标本采集工作,却因为其认真的态度,为当时中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示范。
鲁迅翻译了很多关于自然的书籍,编《莳花杂志》、撰写著《中国地质略论》和《说钼》,翻译《地底旅行》、《月界旅行》、《北极探险记》等,还手抄《南方草木状》、《园林草木疏》、《竹谱》《笋谱》等前人关于植物的著作名篇。他还爱描画临摹那些花草样本图,一个个描摹下来,积淀了深厚的美术实力。
鲁迅文字中的草木
草木是渗透到鲁迅的生命中的,鲁迅的文字中随处可见对于草木的描写。
在写给弟弟们的诗作中流露着鲁迅的草木情结。1901年3月,在南京上学的鲁迅给弟弟们写了三首七绝,即《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篱绕屋树交加。
怅然回忆家乡乐,抱瓮何时共养花?
1924年9月,鲁迅所作《秋夜》一文中出现了栀子花。“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明明是洁白的花瓣在鲁迅的笔下怎就成了猩红?
在描写花时,鲁迅的笔下多是柔情。“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这一描写樱花最经典的比喻句就是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写下的。
“我想去学生物学”本是鲁迅放弃医学时安慰藤野先生随口所说的一个谎言,但其实无论是从鲁迅幼时对草木的认真,还是平日里对草木书籍的关心,甚至生命的最终还惦记着《昆虫记》的翻译等都可以看出。
这就像是开玩笑般地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愿望,但鲁迅深知“学生物”这是一生不可实现的夙愿,因为有更为急迫的事情等着他。
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中,亦不乏树木的影子。
小说《怀旧》的开篇是从一棵青桐写起的:“吾家门外有青桐一株,高可三十尺,每岁实如繁星”。在《秋夜》里写下了著名的句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还有《药》中的杨柳,《风波》中的乌桕树,《铸剑》中的杉树林等。
那“隐藏着夜气的杉树林”是眉间尺复仇出发的地方,也是眉间尺与黑衣人密谋复仇大业的地方,也亦是见证了奇特的复仇方式的地方。《风波》这篇仅有4000四千余字的短篇小说,先后有六处写到江南一种独特的树——乌桕树。
与树为邻,择树而居
无木不居,无树不欢。
鲁迅对树木的喜爱是毫不含糊的,他爱住在有树木的地方,树木为鲁迅提供一方遮蔽身体和心灵休憩的场所。鲁迅伺弄和照顾它们,还用那一杆沉重的笔将它们书写到中国文学史中。
1912年鲁迅随教育部到北平,在北京绍兴会馆的众多居所中,他选择了那个“有槐树藤荫之美,更为独立幽静”的补树书屋。在这里,鲁迅“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也是园中的这棵槐树见证了笔名“鲁迅”的诞生,载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典籍,构成了《狂人日记》诞生的地理或生态背景。
在广州白云楼,他的书桌上放着一盆“水横枝”,“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在上海,鲁迅大陆新村的门外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他就种了一株桃花,竟也开起花来。
鲁迅墓两旁两棵四季常青的广玉兰静静地张开枝杈,环抱着这个严肃又可爱的人。
《鲁迅草木谱》
著者:薛林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学者薛林荣关于鲁迅微观研究的随笔集。鲁迅一生热爱博物学,更钟爱树木花草。其笔下的树木营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鲁迅的内心密码。《鲁迅草木谱》以花草树木为切入点洞悉鲁迅的内心世界,力求发现一个有血肉、有温度、有人情的鲁迅。
原标题:《鲁迅不仅爱看电影,竟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木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