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伊索寓言经典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很爱读经典童话,每天晚上,妈妈都给我读两个故事,像《神笔马良》、《鲤鱼跳龙门》、《哪吒闹海》、《田螺姑娘》……。
这些书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讲述了一个个喜、怒、哀、乐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那些善良、可爱的人,为着他们心中美好的愿望,苦苦追寻,最终一步步走向光明;还看到那些贪婪、虚伪、阴险的人,如何为他们的作恶,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从小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为让别人快乐,我们自己也一定会快乐的。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实验小学二年级:粉侠
关键在子引导
孙显辉(翻译,儿子潘博3岁)
从“搠不破的书”到《伊索寓言》
从儿子6个月起家里就开始陆续给他买书,但真正给他读书还是1岁半以后。2周岁前看的都是动植物的卡片,那种比较大的小手“撕不破的”,他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动植物,而且上面的字也能认得几个;接下来给他买的是图画比较多的儿歌,主要看的是一本(儿歌300首),因为很短,又朗朗上口,所以他很爱听,很多也能说出来;2岁以后买的都是有故事情节的图画书,像一套(小兔非非)是比较精致的,故事较短又易于理解,所以很得儿子的厚爱。最近又买了一本配插图的《伊索寓言》。其中几个经典故事他都知道了,而且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把某段话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真让人吃惊不小。
关键是如何去引导
给儿子读书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关键是如何去引导。我在给他读书时就着重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边给他讲故事边问他,“小鸭怎么了”“然后呢”……他也成不知不觉地跟着我的思路―路讲下去,有时候―个故事讲几遣后,我就只要问“然后呢”,他就都讲出来了。
培养“书香宝宝”,
妈妈要多动脑筋
冯敏(IT工程师,儿子赖赖4岁)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
在孩子的不同阶段选择他感兴趣的书。比如,在孩子1岁前,给孩子看些简单的色彩鲜艳的图画书;岁后,孩于渐渐会说宇或词,就可看些认物书,比如常见的动植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千;2岁以后开始买些童话故事书,边看书边讲故事。再大点就可以让孩子看动脑筋和参与动手的书,如涂色、数数等。这时可开始教孩子认些字,这样在看书的时候他就会找自己认识的字,对看书就更有兴趣了。3岁以后我会和孩子反复看一本书,遇到他认识的字就让他说,或一人说―页等。
用书作奖品好
我常用书作为儿子的节日礼物或奖品,平时我注意买些好的书收藏着,等儿子表现好的时候拿出来奖励给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而且让孩子对书有种来之不易的感觉,更珍惜书了。
父母做表率
给孩子自
不要强迫孩子,孩子不想看的时候就不看。还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他自己选择每天看的书,让阅读成为愉快的事情。
宝宝读书要趁早
施为萍(教师,女儿晓凡5岁)
出生7天开始听读书
女儿出生7天后从医院回到家中,我就开始给她讲书上的故事了。―般是选择她醒着兴致较高的时候。我总是把书举在女儿小床的正上方,她会盯着花花绿绿的画面看。几个月后,我就发现女儿真的对书有了兴趣,在―堆五花八门的玩具中,她首先会抓住书。
早读书收获大
现在女儿的语言发展很好,词汇量大,说话时常常出人意料地用上故事中的语言。比如她2岁左右时会说:妈妈炒菜五颜六色,真好看!她的记忆力也很好,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是她们班上“最会蝙故事”的孩子。
习语是一种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中文和英文中都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折射出东西方璀璨的文化和瑰丽的语言之美。随着人们跨国际交流的发展与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感受到习语翻译这一课题的重要性。由于东西方文化千差万别,在、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历史各个方面都有联系,习语翻译的研究必须从文化着手。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习语的翻译做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英语习语;文化差异;习语翻译策略
引言
翻译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一个好的译者不仅应该了解母语的文化,更应该了解译入语的文化。翻译一个特定对象时,只有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给出最适当的翻译。因为对同一个事件、现象或原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这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不了解习语的两个人在交流时很难真正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很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系统地学习习语翻译是很有必要的。
一、习语的含义和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具有广泛的含义,通常指那些以特定形式出现的词组。它的意义不是把单个词汇含义简单地叠加。事实上,它所包含的意义绝不仅局限在字面我们所看到的。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俚语,行话等,它音节优美,音律协调且不乏幽默感。
二、中英习语与文化差异
1、差异
2、地理条件差异
3、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通常指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行为习惯。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由个别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集体决定的。每个人从出生起就被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所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不难发现风俗习惯就隐藏在语言的背后。食物是生活的基础。面包是英国人的主食,因此它常在英国习语中出现。如“earnone’sbread”意思就是为家里挣钱。但在中国习语中,“面包”这个意象就不存在了,因为中国人是以米和面为主食的,而不是面包。众所周知,西方人习惯在公共场所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密接触仅限于伴侣之间。因此两国有关两性之间礼仪与交往的习语表达是非常不同的。例如,英国习语“Unkissed,unkind”(不亲吻,不友善),意思是在西方国家,人们见面时亲吻彼此的脸颊和手背以表达友好。但在中国,异性之间不能触碰对方的手,因此,中国习语中就有“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表达。尽管这在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依然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现在的中国人在见面时也仅局限在用握手表示友好。
4、历史与经典故事差异
中英历史上都有各种各样的美丽传说和经典故事,大量的习语也由此而生,而且这些习语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特征。例如“掩耳盗铃”出自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也许一些聪明的外国人还能从字面猜到它的含义。而另一个习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同样是出自寓言故事,不了解故事的人就很难理解它的含义了。类似的,许多英国习语也是由《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等作品中派生出来的。“B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就出自《伊索寓言》,意思是物以类聚。再比如“Achilles’hell”代指致命弱点。还有很多习语出自历史故事。例如,拿破仑在滑铁卢遭受惨败,从此威风不再。因此用“tomeetone’sWaterloo”来比喻遭遇致命性的重创或失败。
5、审美视角差异
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的态度,比如中英对动物的态度。每个国家都有其最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人对狗的态度就大不相同。在中国,狗被认为是低等动物,经常被用来形容品行不好的人,因此,和狗有关的习语通常都是贬义的。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而在英国,狗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在英国习语中经常用狗来代指人。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中英对颜色的审美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黄色代表着高贵和忠诚,古代皇帝的衣服就是黄色的。而在西方国家,紫色才是权利和忠诚的象征,只有身居高位的统治者才能穿紫色的衣服,因此在英国习语中紫色代表着金钱和权利。比如,“borntopurple”意为出生高贵。再比如,红色是中国人的幸运色,在婚礼中常常用到红色,代表着吉祥与幸福。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有警示和愤怒的含义,如“redflag”一方面暗指危险信号或停止标志,另一方面指使人们生气的事物。
三、习语翻译
3.1习语翻译的原则
3.1.1忠实于原文
译者应使译文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即若原文本语言正式,那么目标语言也应尽可能选择正式的词汇。若原文本的语言风格是轻松随性的,在翻译时也要采用活泼明快的风格。例如“这断子绝孙的阿Q!”(AhQ,mayyoudiesonless!)3.1.2便于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始终把读者的反应放到第一位。一些译者把原文本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企图完全保留文中的语言和文化。但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读者的可接受度才是翻译最应该重视的。例如Pandora’sbox可译成“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3.2习语翻译的策略3.2.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和形象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文本的语言规范,以求不产生错误联想的方法。直译法不仅是习语翻译最简单的方法,也是习语翻译最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另一反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原语言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如,“Beaslightasfeather”(轻如鸿毛);“Nopain,nogain”(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3.2.2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追求逐个翻译出原文本中每词的形象和意义,只译出实际意义的方法。习语翻译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时候,译者若一味地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非常困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放弃直译法而选择意译法。“外甥打灯笼——找舅(照旧)”是中国的一句歇后语。在中文中“找舅”和“照旧”发音相似。“舅”这个词对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很大作用,若直译成“uncle”会使不了解中文发音的外国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就应采用意译法,如,“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speaking);“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
3.2.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先用直译法展示原语言中的文化,再用意译法对其做一个解释。例如,在翻译“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时,由于大部分英国人不了解诸葛亮,我们可以把这句话译成“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woul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themastermind”就是为了向读者介绍诸葛亮而加上的。这样,既可以传播中国的文化,也能使读者明白这个习语的含义。
3.2.4替换法
习语中有大量生动的形象。虽然文化的不同导致对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描述,但很多习语在不同国家中都有类似的意义。因此当翻译此类习语时,我们只要将个别意象换成更能被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象就可以了。例如,在中国,老鼠被描绘成胆怯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兔有类似的象征意义。所以“胆小如鼠”可译成“astimidashare”。类似的例子还有,“nosmokewithoutfire”(无风不起浪);“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杀鸡取卵)等。
3.2.5注释法
有些习语翻译起来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若采用直译法,由于习语深受文化历史影响,读者很难理解。若采用意译法,又很容易失去原作的精神。注释法在某些习语翻译中是非常可取的,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译成“SimaZhao’sill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gnisobvious”。英国习语译成中文也可采用注释法。如,“Achilles’heel”可译成“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
四、总结
习语作为语言的独特形式,既简洁凝练又生动形象,被广泛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习语的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翻译工作中最难的部分。译者只有熟知两国文化内涵,结合各种习语翻译方法与策略,才能给出最恰当的翻译。
参考文献:
[3]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语言与翻译,2002(2).
[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0.引言
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成语承载着不同的人类历史和文化脉息。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不熟悉异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成语恰是异域文化交流的盲点。我们从文化视角品味成语有益于理解其深刻寓意。
1.溯源品文
1.1历史事件映射成语的文化沉淀
一则故事承载一段历史,记录大洋两岸曾经的战乱。印刻天涯若比邻的文化遗迹。
相传古罗马朱力斯恺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表明后路已断,“burnone’sboats”恰似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表述了同样的意境。
1.2传说使成语寓意增辉
据说公元前447年波斯将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请示德尔斐神后知道要“Leavenostoneunturned”(翻转所有的石头)最后找到了财宝。相似“千方百计”。
1.3历史典故是成语不息的源泉
“SwordDamocles”(达摩克利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狄奥尼修斯一世有个亲信叫达摩克利斯,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妄想君位者,在一次宴会上,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当他猛然抬头,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随时都有刺到头顶的危险,吓得战战兢兢,惶惶不安。由此“达摩克利斯的宝剑”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即“千钧一发”,出自《汉书枚乘传》
1.4古代寓言是孕育英汉成语的温床
“blowhotandcold”出自《伊索寓言》,讲一个人冬夜在山林中迷路,碰到山林小神领他回自己小屋。路上这人不断向手上哈气,小神问他干什么,他说手冷麻木了,哈气取暖。到家后,小神给他端来热粥,那人端到嘴边又吹气。小神问他又干什么,他说粥很烫,想吹凉。小神说:“你嘴里的气既吹热又吹冷,这样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此寓言原喻“避免与性情模棱两可的人交往”,现意:“动摇不定,反复无常”。而与之相近的汉语成语――“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描述一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诉他们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很生气。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都高兴了。原来比喻诈术欺骗,后喻反复无常。
1.5诗文和史书给成语一片沃土
英汉成语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大多数成语与诗文和史书相连:孜孜不倦,有备无患,出自《尚书》;忧心如焚,战战兢兢,出自《诗经》;学而不厌,出自《论语》;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英语许多成语来自《圣经》。如:tofallfromgrace(堕落犯罪),atthelastgasp(奄奄一息),tocastlepearlsbeforeaswine(明珠暗投),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等。
由历史渊源形成的成语众多,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倘若知其本源,方可用之自如,解其谜疑。
2.修辞话义
2.1喻义相仿
喻体不同,喻义相仿的中西成语比比皆是。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flashinthepan“昙花一现”;haveonefootinthegrave“风烛残年”;attheendofone’srope“山穷水尽”;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
2.2异曲同工
英汉语言中都有些成语明明暗暗,远远近近,似懂非懂。如:“raincatsanddogs”源于北欧神话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据说猫被当做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即“倾盆大雨”出自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3望文生义
同义、同喻、同形的中西成语拉近了异域文化差距。如:aneyeforaneye(以眼还眼),atoothforatooth(以牙还牙),pouroilontheflame(火上加油),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castlesintheair(空中楼阁),gothroughfireandwater(赴汤蹈火),plainsailing(一帆风顺),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箭双雕)。
2.4如出一辙
词汇重叠: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津津有味,生气勃勃,神采奕奕;neckandneck(并驾齐驱),throughandthrough(彻头彻尾),shouldertoshoulder(齐心协力)。
声韵复沓:即辅音或元音的重复现象。叠声使语音自然、和谐、悦耳铿锵;叠韵使语音婉转、美感如乐。这一现象不失为成语修辞之特色:开天辟地,蜻蜓点水,根深蒂固,从容不迫,未雨绸缪,虚无缥缈,蹉跎岁月;withmightandmain(全力以赴),blackandblue(遍体鳞伤)。
明喻借喻:明喻、借喻这两种修辞方法在英汉成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使语言生动、形象,言简意明:光阴似箭,胆小如鼠,虽死犹生,浩如烟海;asfirmasarock(坚如磐石),aslightasafeather(轻如鸿毛),asgentleasalamb(驯如羔羊),asfreeasair(自由自在)。
交错词语:两种语系均有由反正高低互相矛盾的概念组成错落有致的成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以少胜多,同床异梦;tomoveheavenandearth(竭尽全力),toblowhotandcold(摇摆不定),toplayfastandloose(反复无常)。
3.异彩纷呈
3.1意在言外
生活环境是成语滋生的土壤,也是文化相斥的因由。中华大地盛产竹,便出现与竹有关的成语:雨后春笋,势如破竹,功垂竹帛,揭竿而起,罄竹难书等。英国人善航海,许多成语则与航海有关。如:tosailunderfalsecolor(欺世盗名),tosailbeforethewind(获得成功),totrimthesailtothewind(见风使舵)等。
3.2各有千秋
“胸有成竹”“气冲牛斗”“刮目相看”“惊弓之鸟”令外国人惊诧不已。allDutch/Greektome(一窍不通),hammerandtongs亦非“锤子和钳子”,而是“精神抖擞”。
3.3不可思议
有些成语貌似义离:Tomoveheavenandearth,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惊天动地”“翻天覆地”。其实它只是表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的意思;Towashone’shand,很容易误解为“洗手不干”,其实,它却含有“断绝关系”“推脱责任”的意思;Barkat(或bay)themoon和“蜀犬吠日”,这两个成语虽然设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样。前者是狗想吓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见到太阳感到怪异而害怕。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劳无益的事”,后者比喻“少见多怪”。
关键词:谚语;动物形象;文化对比;语言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作为重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是根据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积累的经验或得出的教训而创造出来的总结性与概括性的语言。[1]汉语和希腊语中都有大量包含动物形象的谚语,相同的认知使两国人民对动物有相同的理解,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又会使人们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本文将分析汉语谚语与希腊语谚语中动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异同,并对希腊语的语言学习提出建议。
一、汉希谚语中文化内涵相近的动物形象
虽然中国和希腊相距遥远,但通过对比分析汉希谚语,我们发现两国人民赋予了某些动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一)马
自从人类驯化马以来,它就是人类生活的忠实伙伴和得力帮手,它既能拉车代步,又能驰骋疆场。中希两国人民都常用马来喻指各种人类的行为,将马的特性与忠诚、速度、阳刚、高贵等结合在一起。汉语中马被用在不同教育意义的谚语里,如交友(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应对问题(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为人处世(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持之以恒(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耕)。希腊语中借马传意的谚语有Ολ?仵γο?灼ε'?咨ναι'?琢λογο,πουμ'?着ραν'?自χτατρ'?着χε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Το'?琢λογοδενκουτσα'?咨νειποτ'?着απτο?仵αυτ'?咨(耳朵上的小伤还不至于让马跛足)等等。
(二)狐狸
狐狸因其狡猾敏捷的特性,频繁出现于中希两国的传说故事中,如《伊索寓言》中就有许多以狐狸为主角的故事,给人们传授着各种人生智慧。两国谚语中狐狸大多喻指“狡猾奸诈”,如汉语中的“猪拾柴,狗烧火,野狐扫地请客坐”、“狐有伙,狗有群”和希腊语中的(狐狸看鸡,越看越少)(狡兔在别处撒网)。
(三)其他文化内涵相近的动物形象
1.猪:代表无能
汉: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
希:(猪毛成不了丝绸)
2.母鸡:代表轻视
汉:母鸡打鸣,家宅不宁。
希:(笨母鸡自戳眼睛)。
3.羊:代表柔弱
汉: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希:(弱羊易被狼吃)。
4.蚂蚁:代表齐心协力
汉:蚁多可以抬象,蝗飞可以蔽天。
希:
(蚁多拉牛走)
二、汉希谚语中文化内涵不同的动物形象
中国和希腊两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形成了一些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反映在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则表现为对同一动物有不同的看法。
(一)狗
狗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但在汉语中贬义居多,《汉语大词典》中对“狗”的释义还包括“助人作恶之人”。汉语中有不少含有“狗”的谚语,多表达厌恶、鄙视之意,比如“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挂羊头,卖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在希腊狗是人们的忠诚伙伴和劳动帮手,人们对狗的看法较温和,常用狗来比喻人的普通生活和行为,一般不带有厌恶和鄙视等感彩,如(会叫的狗不咬人)、(被绑住的狗没法照看羊群)、(邻居的狗也是我们的邻居)。
(二)龙和凤凰
龙是中国古老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汉语大词典》中龙身长,形如蛇,有麟爪,能兴云降雨,为水族之长。[2]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虽然不是真实的动物,却对华夏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龙作为百兽之尊,被视为王权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戴龙冠、坐龙椅、乘龙舟。此外,龙还喻指杰出不凡之士,寓意威严、成功、繁荣昌盛等。[3]在谚语中多有表达,如“宁养一条龙,不养十个熊”、“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等。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汉语大词典》中凤凰象征祥瑞,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如“神龙不贪香饵,彩凤不入雕笼”、“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等。
(三)虎和狮子
老虎威武勇猛、彪悍强健,主要生活在亚洲,因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王”字,在中国被尊为百兽之王。它的雄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宗教等领域。虎被赋予了许多或褒或贬的内涵,如权势、勇猛、大胆、凶残、狂妄、暴躁等,在谚语中有诸多表现,如“虎父无犬子”、“老虎屁股摸不得”、“虎毒不食子”和“伴君如伴虎”等。中国本土没有狮子。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38年张骞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殊方异物”的狮子和狮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国人所知。[4]此后狮子在中国多作为镇守辟邪的猛兽,在谚语中偶尔能看到,如“吃人的狮子不露齿”。
在希腊狮子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它在希腊生活的历史悠久,其凶猛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希腊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狮子象征着尊贵的权势、勇敢大胆或凶残狂暴,如
(四)其他
1.乌龟
汉:寓意长寿或讥称其妻有外遇的人,如“千年王八万年龟”。
希:代指速度慢的人,如Στονκατ'?浊φοροκυλι'?着ταικιηχελ'?棕να(慢龟也会滚下坡)。
2.喜鹊
汉:报喜鸟,预示着喜事,如“喜鹊叫,喜事到”。
希:代指小偷小摸的人,如Κλ'?着βεισανκ'?咨σσα。
3.乌鸦
汉:预示坏事或象征贪婪黑心,如“鹊为喜报,鸦为凶鸣”和“天下乌鸦一般黑”。
希:代指骗子或搬运尸体的人。
4.猴子
汉:寓意活泼机灵和敏捷淘气,如“一百个猴儿一百条心”。
希腊:代指狡猾奸诈的人或山寨产品,在谚语中少有涉及。
三、汉希谚语中各自独有的动物形象
(一)汉语谚语中独有的动物形象
鸿雁:中国常见的候鸟,秋天朝南飞,春天往北返。自古以来人们赋予了鸿雁很多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鸿雁喻指灾乱流离之民或兄弟,又因汉朝苏武借大雁传书的典故,也喻指书信。在汉语中有一些借用鸿雁特性的谚语,如“雁飞千里也恋亲”、“雁过有声,蛇过有路”。
鸳鸯:中国的一种野鸟,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用来比喻忠贞和睦的夫妻。在谚语中我们能看到“鸾凤自有鸾凤配,鸳鸯自有鸳鸯对”和“鸳鸯失偶,永不重交”。
麒麟:麒麟与龙凤同为中国传说中的瑞兽,它象征祥瑞,在谚语中多比喻才能杰出的人,如“草有灵芝木有椿,禽有鸾凤兽有麟”。
(二)希腊语谚语中独有的动物形象
猫头鹰: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雅典娜女神的代表动物,有着敏锐的双眼,象征着智慧和睿智,深受希腊人民喜爱,出现在很多钱币、故事和艺术品中。希腊语中有一些包含猫头鹰的谚语,如
(兔眼没法和猫头鹰眼比)。
螃蟹:希腊海岸线漫长,各类螃蟹是人们在海边常见的动物,希腊神话里也有关于巨蟹座的故事。在谚语中人们根据它的特性来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如Τιε'?咨ναιοκ'?琢βουρα,τιε'?咨ναιτοζουμ'?咨του(螃蟹榨汁白费力,喻指无价值的东西)。
四、结论
本文为上海市教委教学科研资助项目“2015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编号:YQ15WQ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曹曦颖.试论英汉谚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异[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顾雪梁.十二生肖寓意详解[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29
[4]汪德华.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14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文化理解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译:思考与笔记》中曾经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的层面上讲,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而重视个人的感受和心领神会。西方则不然。他们主张“人物分立”,更重视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英汉语言形态的不同。英语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种连词、介词等连接,句式复杂;而汉语组词造句,完全通过语义逻辑或者语序,间接地显示出来。例如:Chinawasnot,isnot,andwillneverbeasuperpower.(中国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超级大国。)
ShewaspuzzledthatlittleGeorgedidn'twanttobegetwhatotherchildrenathisagewanttogettoysandsnack.(其他与小乔治同岁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可是小乔治却不想得到这些东西,她对此很是不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drinklikeahorse”。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如明代蓝茂的诗句“东风破早梅……春从天上来。”马致远在《天净沙》中写到“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得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如英国桂冠诗人JohnMansfield的"TheWestWind”中有这样的描述:“It'sawarmwind,thewestwind,fullofbirds'cries...AndApril'sinthewestwind.”(西风送暖,万鸟争鸣……春天就在西风中到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爷”,上帝和老天爷的含义并不相同。另外,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长有翅膀、身上长鳞、有爪子的能够喷火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它常常跟邪恶联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凶恶而丑陋的象征。而“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龙”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贵、吉样”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子孙被称作“龙子龙孙”,还有“龙袍”、“龙床”等词。我们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但是翻译成英语应说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nexcellentperson,并没有出现dragon这个词。汉语中的亚洲四小龙到了英语中则译成“fourAsiantigers”。
同一颜色的词在东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大的差异。如在英语社会中,白色被看作圣洁的颜色,用于婚礼仪式;红色象征危险,用于火等等场合。而在汉语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丧葬仪式;红色象证幸福,用于喜庆场合。再如汉语中,黄表示“”等含义,故有黄色书刊(书刊)。而在英语中,“yellow”并没有“”的含义,表示“”意思时常用obscene,filthy,vulgar等词.
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询。)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想要但要不到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这些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由此可见,翻译既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采取直译、意译、注释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译文的准确、生动,且符合汉语表述习惯。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傅雷.翻译经验点滴谈[A].翻译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季绍斌.论习语翻译及其译语中的文化缺失现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99-1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焦志明,支宁.习语翻译中的文化信息处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2):58-59.
[6]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杨建华.新理念英汉互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8]杨耀.从跨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J].聊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90-92.
[9]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0]周红辉.英汉谚语跨文化翻译的失误及解决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94-9.
[11]张顺生.谚语翻译之忌:望文生义和人云亦云[J].上海翻译,2006,(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