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7.26四川
成语典故班第十课
从礼记中的成语·看中国儒家学说的教育思想
主讲:绝谷画蝶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礼中的周礼和仪礼,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礼记及礼记中的成语,目的是了解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一、礼记
《礼记》(《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一部典章制度选集。
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一)内容简介
1.整体介绍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2.分篇介绍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数是讨论丧礼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论事,互不关联,显得结构零散,其中一些章节,义理、文采俱佳。
(3)《王制》记载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一年十二月,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处、车马、衣服、饮食及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曾子问》记曾子与孔子之间有关丧礼及行吉礼时遭丧变故应如何处理的问答之辞。
(5)《曾子问》以孔子与曾子答问的方式,对丧制和丧服方面,作比较深入的特殊问题的讨论,以补仪礼之不备。
(6)《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
(7)《礼运》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
(8)《礼器》论述了制礼、行礼的原则和各种表现形式,并说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
(9)《郊特牲》是一篇杂记诸礼和阐发礼义的文字,涉及较多的是祭祀礼。
(10)《内则》记述家庭内的礼则,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饮食制度等。
(11)《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其后、夫人、命妇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之位、周公的功勋及鲁国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等,多为鲁人自夸之语。
(13)《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
(14)《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
(16)《学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制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强调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师德师风、择师之道等。
(17)《乐记》是儒家关于乐论的经典性著作,论述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
(18)《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
(19)《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
(20)《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有关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顺长上等。
(22)《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并记载了祭祀前应斋戒以及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
(23)《经解》记述经书、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礼的重要意义。
(24)《哀公问》全篇皆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其三个学生谈论礼的问答之辞,以阐明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
(26)《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须具备的品德。
(27)《坊记》是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
(28)《中庸》主要阐述中庸之道。
(29)《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
(31)《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而回家奔丧之礼。
(32)《问丧》记有关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礼和殓、袒、拄杖的意义等。
(33)《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
(34)《间传》记服丧者内心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
(35)《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记深衣的制度、意义和用途。
(37)《投壶》专记投壶礼,记述主人与宾客宴饮之间:讲论才艺的投壶礼制。
(38)《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由各种不同角度,说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为,藉以显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贵之处。
(39)《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
(40)《冠义》解释《仪礼·士冠礼》,进而说明冠礼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1)《昏义》解释《仪礼·士昏礼》,进而说明婚礼能使家族长久兴盛团结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2)《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进而说明乡饮酒礼促使体认尊卑长幼、慕贤尚齿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3)《射义》解释射礼的意义,进而说明射可以观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响社会政教的重要性。
(44)《燕义》解释《仪礼·燕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燕礼促使君臣一体,人和政通,及以威仪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义》解释《仪礼·聘礼》中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进而说明聘礼所以使诸侯之间交相聘问、轻财重礼的作用。
(46)《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
(二)《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事实上是一部儒学经典篇章的杂编,《礼运》、《礼器》、《大学》、《中庸》等篇章集中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从《曾子问》、《孔子闲居》、《表记》、《哀公问》、《坊记》、《仲尼燕居》等篇章中又能反映出曾子、孟子、荀子这些不同的儒家学派的观点的在求同存异中融合,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相互吸收和修订,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三)成书过程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二、《礼记》作品的思想
1.哲学思想
1)天道观
《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
①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社会必然性有别于自然必然性的根据在于:人是天地的杰作和五行的精华。个我因可进行文化创造,而成为天地间最“贵”者。
②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天的超越性有二义:
一方面,天虽包含客观必然性,但却不能仅同于客观必然,这是天作为价值源头的性质所决定的,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另一方面,尽管人道效法天道,天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对于人而言,天仍然具有其形而上的、同时也是“超验”的一面。虽然,一方面《礼记》贯彻了“天人合一”的思路,如《表记》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里的“天”就有超越义。这是在讲“修身”与“知天”的联系,把“知天”作为“修身”的前提,与孟子“知天”不同。
第三,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在《礼记》中,天或天道虽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变而来的客观性原则,但却又是与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世间的“教”是效法天道。
天道既为客观必然性,则预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人道并非客观的自然必然性,而是与自然必然不同的社会必然性。人道是需通过人事修为达到的、彰显德性而避免恶的自然必然性的活动。
因此,天道在人事上不同于自然必然性,而是需通过主体努力才能实现的社会必然性。所以,《学记》认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云:“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大学》:“惟善以为宝。”
总的来说,《礼记》中“天”作为超越的存在是价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体之义,又可为人所“默识”、体认。就超越性上说,任何个我不是天;从内在性上说,人与天相通不隔。人与天的关系因而不是单纯的“线性”逻辑关系,而是本体上天人相通,而实践上人虽需体认但又要承认天的超越性的关系。
2)宇宙观
同时,《礼记》中对“心身”、“本末”的关系的思想已相当复杂,其宇宙观便也呈现出内外兼顾相互印证的特点。就主体性而论,心为主,身为从,仁德为本,而礼为末。如《大学》:“心正而后身修。”《中庸》所谓“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这是先秦儒家已有的“心导耳目”之义的演绎。
但另一方面,身作为结构性的存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而是心寄居和依赖的“体”。如《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君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说明心身关系好比君民关系。心为身之主,身为心之体。心安则体安,心好则体好。反过来,心也会因身伤而伤。它们不仅有主从关系,还有依赖关系。
《礼记》中无明确的天生地之说。即使《礼运》有所谓“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也没有进一步的说明。《郊特牲》有:“天先乎地,君先于臣,其义一也”之说,但未明确说地由天所生。其中虽云“天先乎地”,但似更重天地的相对性、彼此协同的关系:“天生时而地生财”。
所以,《礼记》在说明天时生化的同时,又赞扬地利之美。地在《礼记》中,是与天相对而又相配而言的。如《郊特牲》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天地虽有高下尊卑之别,但并不妨碍它们各自的品格。相对天之“清明”、“高明”和“无私覆”而言,地的品格在于“广大”、“薄厚”、“无私载”。
在《礼记》中,与神性的天地并列的有所谓鬼神。鬼神既为统一宇宙的部分,也参与宇宙创生。
3)人生哲学
一是自我关系中的内省;
二是社会历史的延续;
三是出于对超越的天道的领悟。
《礼记》中《中庸》、《大学》均突出“修身”的意义。“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修身”作为社会性活动不仅是私人性的,且有利于意义的生成与实现。
2、政治思想
⑴以教化政:指以教化和教养来规范约束政治权力和政治行为。儒家所谓“教”,不是与政治权力和相应的物质设施相对立的独立的外在力量,而是儒家理想政治形态的一个本质特征。
《礼记》中通过进一步发挥孔子儒家“以教化政”,使政治道德化的同时又使道德政治化,引申而言是使政治“文而化之”,这是在政教合一并无其他外力可现实地制约政治权力的条件下,欲借宗法社会中可借用的力量,并加以改造来制衡政治权力的一种努力。
⑵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⑶礼制与刑律:《礼记》中,刑律作为礼的补充,因道德性的礼发挥作用的方式受到限制。《礼记》认为,现实中有“以怨报德”的“刑戮之民”或“淫邪之人”,不可无刑。《王制》认为,即使是轻刑,也不能赦免。表面上看,礼与刑各有不同的适用对象,《曲礼》提出影响甚广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中,礼被认为实际起着或至少部分起着法律的作用。
《曲礼》云:“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乐是刑罚的目的,而刑罚是礼乐的最后保证。《礼记》认为,礼起作用的方式与刑法不同。《经解》曰:“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的教化是细微的,禁止邪恶于其未形成的不知不觉之中。
《礼记》仍继承发挥孔子“德主刑辅”思想,认为刑、政与礼乐的基本目的相同。
《乐记》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四者都是为和同民心而达到大治的方法。但是,《礼记》认为,礼是“人道”之根本,刑罚不足使人保持耻感,所以,必以礼乐为先。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王道”政治。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主张以爵赏为主,刑罚为辅,体现了儒家“立教”为先之旨。礼治根本上是人治。《礼记》将礼乐刑政四者联结起来,肯定刑法之不可无,一定意义上是调整儒家法律及其哲学思想上的过于突出德治的偏失。儒家的社会现实,部分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上的,在对于刑法作用有保留的肯定上,又反映了其理想是植根于现实中的一面。
3、美学思想
《乐记》提出了物动心感说、礼主乐辅说、礼乐中和说、礼乐仁义说、礼乐昌德说、礼乐辅政说、礼乐易俗说、礼乐净欲说、大乐必易说、唯乐不可以为伪说、礼乐治心说、观乐知风说、乐者乐也说。
《乐记》提出音乐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心)受到外界事物(物)的激动。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进而提出了音乐的反映论,认为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音乐;反之,不同性质的音乐就表现不同性质的思想感情。如“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提出了音乐的两种作用,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音乐是调和天地间各种事物的。如“乐者,天地之和也。”另一种从实际出发,认为音乐可以改善社会意识,可以深深的感动人,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提出了音乐的两种美学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地推崇“与天地同和”的乐。一种是比较现实的提倡“德音”“和乐”,反对“溺音”“淫乐”。提出了符合古代政权统治者的观点,认为统治者通过音乐来提高道德修养,被统治者通过音乐来发现自己的错误。统治者喜欢音乐因为它可以提高道德修养,被统治者喜欢音乐因为它可以满足个人的欲望。如“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反映了阶级社会开始形成以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4.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礼记》中的《礼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下面详细讲解这个问题。
三、从礼记的的观点,了解中国儒家学说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发挥了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2500年前的孔子,他有一套关于教育的思想,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学记》、《中庸》三篇中。
1.《大学》
《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或称“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
2.《学记》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
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
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⑵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⑶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
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六,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⑷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
《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3.《中庸》
《中庸》是一篇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它涉及的教育论述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⑴关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中庸》开头便说修道即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则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这是思孟学派“性善论”的思想。
⑵关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步骤。《中庸》概括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细地问其真伪;“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确分辨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笃行”即切实的实行,使观念和行为得到统一。这是一套完整的内省方法,包括学一思一行等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⑶关于教育途径。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的诚指的就是天道本然的状态,“明”即彰明、显明,它是“诚”这个本体所自然生发的东西,在本质上说诚和明是一致的,故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与明诚指的是人的修养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即性与教: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诚”是修身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彰显、发明一切道德,所以说“自诚明,谓之性”,因其是在本心本性范围内所做的修养工夫,或称“尊德性”。
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自明诚”则可以解释为:明白了事物所以然之理与所当然之则,就可以达到“诚”的境界,所以说“自明诚,谓之教”,因其首先需要做学习、教化的工夫,或称“道问学”。
⑷重视主观努力的作用。
《中庸》明确指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是在个人努力和学习中培养出来的,而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天赋。
四、文学成就及价值影响
(一)文学成就
1、文体形态:
《礼记》四十九篇的文体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种类型。
⑵说明文:这一类包括《礼记》中以说明的表达方式,记录各种礼制的篇章,主要有《曲礼上》《曲礼下》《王制》《月令》《文王世子》《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少仪》《杂记上》《杂记下》的大部分、《丧大记》《祭法》《奔丧》《问丧》《服问》《问传》《深衣》《投壶》等,涉及的篇目有21篇。这些说明性的篇章常常不避繁琐,详细记载各种礼仪末节,诸如君臣、父子、夫妇相见之礼,饮食、洒扫、言语、应对之法,朝聘、会盟、交友之仪等等,无不备载于文字。
⑶记叙文:这一类包括《礼记》中主要以叙述的表达方式,记载有关“礼”的言行及事件的篇章,主要有《檀弓上》《檀弓下》,还有散见于《杂记下》《祭义》《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射义》等篇的一些片断,涉及的篇目共有8篇。这些记述文篇章的文体特征主要是:叙事性较强,有完整的叙述情节。
2、艺术特色:谋篇布局,层折曲妙
⑴章法谨严,映带生姿。
《礼记》中的散文篇章多数短小精悍,章法谨严;如: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檀弓上》)有些篇章的结构看似开散,实以所表达的中心为主线,散而不乱。如:季武子寝疾,蟠固不说齐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檀弓下》)
⑵婉转回复,前后呼应。
⑶沧海扬波,跌宕有致。
《礼记》中有不少篇章情节曲折,文法跌宕,反映出丰富的内容:如《檀弓上》记鲁宋乘丘之战一节: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全文以八十一字,清楚地交待了两军交战的地点,庄公的随从情况、坠车、被救,县贲父之死,庄公哀诔等,情节完整,且有曲折波澜。
3、行文句法:繁简有当
⑴精约简括,不失一辞。比较而言,《国语》《春秋榖梁传》《左传》皆行文繁琐,尤以《国语》为最。像《檀弓》之文仅用一“安”、一“伤”字,就将申生体谅献公的孝子纯心表达曲尽,而且,申生不忘心系君国,使人辞于狐突之言又可谓语短而情深,情韵笃厚,这些都远较他书高妙。明代杨慎曰:“此节仅百五十字,而包括曲折,有他人千言不尽者。”
4、语言特色
⑴语言整饬而多变。
⑵多样的修辞手法。
①《礼记》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辞格。
如《礼运》曰:“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礼记》中也广泛使用了排比。如《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②文中也有使用顶真的。
《大传》曰:“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首尾蝉联,层层推进,表达谨严周密,如行云流水。
③《礼记》广泛运用了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
如《坊记》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渭之人。”这些辞格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从而使《礼记》繁琐细碎的记文有起伏、有变化,获得一种灵动的生气。
⑶虚词的灵活运用。
《礼记》全书总字数97973个,单字字数3028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个单字依次是:之(4127次),也(2618次),不(2436次),子(2038次),而(2025次)。五个单字中,虚字占了半数以上。这些虚字的运用,在文中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如《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段文字共用了十四个“之”字,尤其是开头的五句连用“之”字,不仅壮大了文势,而且也使表述更为清晰盎然。
⑷雅洁明畅的语言风格。
在用词上,《礼记》使用较多的是单音节词。如《玉藻》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少仪》曰:“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溺。”一字简括,概括力强。
(二)价值影响
⑴《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⑵《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⑶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⑷《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⑸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⑹《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⑺《礼记》许多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乐文化“和”的精神及其重要意义。《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⑻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如河南大学校训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这些校训影响着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
⑼《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⑽《礼记·乐记》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主要从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来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三)编者简介
梁国睢阳人戴圣戴圣,字次君,西汉时人,据据《汉书·儒林传》《广平府志》《归德府志》《客家戴氏族谱》《新泰县志》等古文献均记载其为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五、《礼记》中涉及的中华礼仪
(一)《礼记》中的中华礼仪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
《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解读:礼节贵乎有采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其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台乎礼数的。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
2.“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颠要端庄,不要说错话和说不该说的话。几句可用以劝人要谨言慎行,对人不要说不该说的活,也不要做不该做的事,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议。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
解读: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4.“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解读:君子爱人依照德的标准,小人爱人则对人姑息纵容。
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解读: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解读:“大道”系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个人、那个党、那个派所独有的。
7.“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解读: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8.“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汉·戴圣《礼记·学记》
解读: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解读: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
10.“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
解读: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学问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了自己对某些知识困惑不解,然后才能奋发自强。
1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
解读: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niè):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解读: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3.“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解读: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所应该提供的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14.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礼记·礼运》
解读: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厌恶的事情。(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可以不顾“饮食男女”,不避“死亡贫苦”,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美德。)
15.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解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6.“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解读: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1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礼记·中庸》
解读:(真诚是天理赋予的)所以由内心真诚而达到明晓事理,这叫做先天的本性;由明晓事理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后天的教化。做到内心真诚,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真诚。
18.“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解读: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高的境界(出神入化)。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解读:一个君子的主张和作为,看来平淡但不令人厌烦,虽然简约但却文雅,温和中显出道理来。能知道由远及近的道理,风向来自何处,从一点小事上能看到大事。这就可以说进入道德之门了。
20.“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解读: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志才能真诚;意志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善品性;品性修善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以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21.“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解读: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22.“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解读: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2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解读: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修养品性。胸襟宽广,体态自然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2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解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二)《礼记·玉藻》中的传统礼仪要诀(九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里面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所谓“九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就要学习并熟悉的关于人格修养和礼仪的.基本规则,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雅的姿态。
“九容”具体解释如下:
“足容重”是指脚步稳重,不要轻举妄动(在尊长面前快速通过时不受此限)
“手容恭”不是指慢腾腾地干活,而是指无事可做时,手要端庄握住,不要乱动
“目容端”是指目不斜视,观察事物时要专注
“声容静”是指振作精神,不要发出打饱嗝或吐唾液的声音
“头容直”是要求昂首挺胸,不要东倚西靠
“气容肃”是指呼吸均匀,不出粗声怪音
“立容德”是指不倚不靠,保持中立,表现出道德风范
“色容庄”是指气色庄重,面无倦意。
(三)《礼记》中的礼与孝的关系
《礼记》是一本专门记礼的书,有着丰富的孝道思想。
首先,从其产生来看,礼与孝均是中国伦理史上出现较早的观念与德目,而且,二者均是从祭祀活动中相互凭借、相伴而生的。最初的孝,不是后来的善事父母(人伦道德)之意,而是指由敬天发展而来的敬祖观念,这种敬祖意识主要是凭借祭祖活动来表达的。
在祭祀时,一方面要颂扬祖先之功德,另一方面则要用一定的礼节来表达、体现对祖先的崇敬即孝心。所以,孝,凭借祭礼来表达,祭礼本身则体现孝,并有孝道的教化作用。
《礼记》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见《祭统》篇,下引小戴《礼记》一律只注篇名)“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效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效特牲》)丧祭就是为了培植孝道,要人们永远“尊祖”,不要“忘本”,以维护宗族亲亲关系。“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祭之为物大矣!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论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祭义》)一方面,礼体现孝,教人以孝。
另一方面,祭礼、丧礼等又是从孝之自然亲情中产生出来的,换句话说,祭礼、丧礼所表现出来的孝道意义,亦皆出自人的自然之情,如《礼记》言丧礼:“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问丧篇》)行丧祭之礼时,因反省追忆“生之本”的祖先,而生思念与崇敬之情,此即为孝心。
其次,二者在强调“敬”这一点上,其精神实质是完全相同的。孝的第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或体现为敬,不表现为敬的爱就不是处于下位的儿子对父亲的爱了。也就是说,亲亲与尊尊是紧密相连的,爱亲须以父子上下尊卑有序为前提。这也许就是中、西家庭伦理道德之分别重视敬、爱之差异的根源吧!也就是说,在西方亲子之间,只讲平等意义上的亲与爱,而在中国,爱必须建立在尊卑有序的基础上,爱而不乱人伦辈份,爱,下对上要体现为敬,上对下则体现为恩惠的慈爱。西方人直呼父辈名字与中国人的讳大人名则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差异。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广要道章》)“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曲礼》)从上述可见,孝与礼,均强调“敬”,这是完全相同的。
《礼纪》孝道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强调敬。“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其祭也敬,敬则境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檀弓》)不仅要“祭思敬”,而且要“居则致其敬”。
因为“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辩”(《坊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祭义》)
最后,无论是从礼与孝的内在作用机制,还是从礼、孝在整个儒学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来看,二者均是内情外行、孝里礼表的关系。如果说,孝乃为德之本,为天经地义之事,为万事万物之纲纪。
所以,《左传·文公二年》曰:“孝,礼之始也。”儒家认为,孝本之于人的天性,萌发于人心,而礼则是孝的具体外化,并且在其发展中凝固为程式,整个社会、每个成员都应无条件地遵循实践。“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入也,是故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大戴礼记·曾子立孝》)这是说,君子之孝,必须将心中的爱表现为态度与行为的敬,否则就是乱了。尽力而无礼,就是小人了,致敬而不发自内心则不能达到礼。所以,要靠礼来支配统辖行孝的努力,只有表现敬意,才能使行孝的由衷之心被父母所感受。
六、体会儒家核心思想中的智慧及核心精神
(一)《礼记》中的智慧
1、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君子身处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巴结奉迎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为而不去苛求别人,那么就不会产生怨恨。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大道”指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哪个人所独有的。
3、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4、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发展、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敛财富。
5、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
礼仪对于人来说,就像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
6、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
7、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西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提供意见,君子为其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君子为其感到羞耻。
这几句多用于说明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讥讽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
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礼节贵乎有来有往。只有往而无来或只有来而无往,都是不合乎礼数的。在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人与人,朋友与朋友的交往中,礼节上很重视有来有往,互相都应采取同样的态度和礼仪规格,习惯上称之为“礼尚往来”。
9、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西汉·戴圣《礼记·聘义》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二)《礼记》的核心精神
《礼记》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而所反映的核心精神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关于“仁”、“义”的核心精神。具体看来,是对孔子影响之下的孟子时代开启的思想的一种总结与诠释,是对儒家新思想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因而具有着不同反响的意义。1、《礼记》的核心精神——仁“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仁在孔子的学说中是一切善良美德的概括,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更具体地说来,当时的思想语境中,“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中提出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礼”与“仁”还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仁到礼的论述贯穿孔子儒家学说的全部体系。孔子认为“礼出于仁”,“克己复礼为仁”,《礼记》中记载:
“纪之以义,终之以仁”(《礼记·文王世子》),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可以看出“仁”是“礼”的指导方针,二者具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君主作为社会阶级的最高代表,要以人作为行事方针,而臣子要敬、人子要孝、人父要慈、国人要信,这样才是井然有序之礼。同时,仁也是礼的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境界,礼最终要达到“仁”的境界。反过来,礼是实现仁的手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上》),没有礼便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彼此相融的关系,相互渗透,在任何一方中总是存在着另一方的影子。
1.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出处】《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释义】教导他们三种行为:第一是孝行,以亲爱父母;第二是友行,以尊敬贤良;第三是顺行,以尊敬师长。【赏析】这是《周礼》中记载“师氏”要以“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及“三行”(孝行、友行、顺行)来教导世子及公卿、大夫、士的子弟。就德、行而言,古人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师氏”的朝位在虎门的左边。凡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未出来做官的,都要在师氏这里接受教育。教育内容有祭祀(古人认为是件大事)、会同(诸侯之间的会见礼仪)、礼宾、丧祭、军旅等。2、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出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释义】(保氏以道和艺)教养王子、世子、公、卿、大夫、士的子弟,教给他们六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0、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
【出处】《礼记·乐记》
【释义】德行是本性的端正,音乐是德行的光华。
【赏析】德在于内,在心为德;乐在于外,是用来发扬其德的,故乐为德外在光华之体现。《乐记》认为,古代圣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教育百姓辨别善、恶、美、丑,回归到道德规范的正途上。
21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出处】《礼记·杂记下》
【释义】君子有三件可担忧的事: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担忧没法听说它;听说了,担忧没法学会它;学会了,担忧不能实行它。
【赏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古人很重视“知”和“行”的关系。他们要求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行统一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道养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所以,他们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释义】只知道紧张地工作而不知道放松,文王、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地放松而不知道紧张,文王、武王都不那样做。既有紧张的时候,又有放松的时候,这才是文王、武王的工作方法。
【赏析】如何处理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儒家认为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有张有弛,才能更加有效。
23、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
【出处】《礼记·坊记》
【释义】君子推辞尊荣,而不会推辞卑贱;推辞富裕,而不会推辞贫穷。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品德的高尚,即当正义与富贵冲突时,可辞贵而不会辞贱,可辞富而不会辞贫,绝不会为了一己之私的富贵而置正义于不顾,这是君子所不屑为的。故孔子又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都表现出了他把追求正义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24、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出处】《礼记·表记》
【释义】君子(举止庄重)不使自己行为有不检点之处;(容貌严肃)不使人对自己的仪态有轻视之处;(言语谨慎)不说不该说的话。
【赏析】这是孔子教导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仪态颜色,不要有所闪失,不要有让人挑剔之处。能做到不失足、不失色、不失口,那么自己的仪容就能令人敬服,面色令人敬畏,言语令人信任。
25、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
【释义】恭敬接近礼,节俭接近仁,诚信接近人之情性。
【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指出:恭、俭、信三者,还说不上就是仁,但是可以凭这三种美德而进入仁的境界,可以由此26、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出处】《礼记·表记》【释义】恭敬接近礼,节俭接近仁,诚信接近人之情性。【赏析】这是孔子的话。他指出:恭、俭、信三者,还说不上就是仁,但是可以凭这三种美德而进入仁的境界,可以由此减少过失而增进品德。他认为,如果人能恭敬谦让地做事,即使有过失,也不会是很大的过失。仁,孔子认为是道德中很高的境地,他说:“仁之难成久矣!”说很少有人能做到仁。又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说谈到“圣”与“仁”这种境界,我还不够。不仅自己做不到,他还说“尧舜其犹病诸”,意为连尧舜这样的至圣之人做到这一步都还困难。但孔子指出通过恭、俭、信,是可以接近并达到仁的。
七、附出自《礼记》中的成语
1.〔爱民如子〕àimínrúzǐ
注释: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2.〔爱人以德〕àirényǐdé
注释:爱人爱护别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泛指对人不偏私偏爱,不姑息迁就。
出处:《礼记·檀弓上》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3.〔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àizéjiāzhūxī,wùzézhuìzhūyuān
注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出处:《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4.〔敖不可长〕àobùkězhǎng
注释: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5.〔傲不可长〕àobùkězhǎng
注释: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出处:《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6.〔抜格不入〕hàngébùrù
注释:壕;格坚硬;抜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出处:《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抜格而不胜。”郑玄注抜坚不可入之貌。”7.拔来报往〔〕báláifùwǎng
注释:报通赴”,迅速≤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出处:《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
8.〔跋来报往〕báláifùwǎng
注释: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
出处:语出《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拨、赴皆疾也。”
9.〔半途而废〕bàntúérfèi
注释: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10.〔报本反始〕bàoběnfǎnshǐ
注释: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出处:《礼记·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11.〔鲍鱼之次〕bàoyúzhīcì
注释: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亦作鲍鱼之次”。
出处:《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王聘珍解诂次,若今市亭然。”
12.〔悖入悖出〕bèirùbèichū
注释:悖违背、胡乱。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也会被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
出处:《礼记·大学》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3.〔被发文身〕pīfàwénshēn
注释: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14.〔比物丑类〕bǐwùchǒulèi
注释: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出处:《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15.〔毙而后已〕bìérhòuyǐ
注释: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16.〔敝盖不弃〕bǐgàibùqì
注释:指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
17.〔敝帷不弃〕bǐwéibùqì
注释:指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
18.〔筚门圭窬〕bìménguīyú
注释:同筚门闺窦”。柴门小户。喻指穷人的住处。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19.〔并日而食〕bìngrìérshí
注释: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20.〔并行不悖〕bìngxíngbùbèi
注释: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处:《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1.〔博闻强记〕bówénqiángjì
注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2.〔博闻强识〕bówénqiángzhì
23.〔博学多闻〕bóxuéduōwén
注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24.〔不成器〕bùchéngqì
注释: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
25.〔不丰不杀〕bùfēngbùshā
注释: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出处:《礼记·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
26.〔不共戴天〕bùgòngdàitiān
注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出处:《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27.〔不苟言笑〕bùgǒuyánxiào
注释: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出处:《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28.〔不可终日〕bùkězhōngrì
注释:终日从早到晚,一天。一天都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极其恐慌不安。
出处:《礼记·表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29.〔不食之地〕bùshízhīdì
注释: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出处:《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
30.〔不同流俗〕bùtóngliúsú
注释: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出处:《礼记·射义》不从流俗。”
31.〔蚕绩蟹匡〕cánjìxièkuāng
注释:匡背壳。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3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chāruòháolí,miùyǐqiānlǐ
注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33.〔差以毫厘,失之千里〕chāyǐháolí,shīzhīqiānlǐ
34.〔差之毫厘,谬以千里〕chāzhīháolí,miùyǐqiānlǐ
35.〔差之毫厘,失之千里〕chāzhīháolí,shīzhīqiānlǐ
36.〔长幼尊卑〕zhǎngyòuzūnbēi
注释:指辈分大小,地位高低。
出处:《礼记·乐记》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
37.〔车在马前〕chēzàimǎqián
注释: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出处:《礼记·学记》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38.〔晨昏定省〕chénhūndìngxǐng
注释: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出处:《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39.〔称家有无〕chènjiāyǒuwú
40.〔成己成物〕chéngjǐchéngwù
注释: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出处:《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41.〔承上起下〕chéngshàngqǐxià
注释:指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出处:《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42.〔啜菽饮水〕chuòshūyǐnshuǐ
注释: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出处:《荀子·天论》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43.〔创巨痛深〕chuāngjùtòngshēn
注释:创创伤;痛疼痛。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出处:《礼记·三年问》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
44.〔春诵夏弦〕chūnsòngxiàxián
注释: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泛指读书、学习。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45.〔达官贵人〕dáguānguìrén
注释: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出处:《礼记·檀弓下》公子丧,诸达官之长杖。”
46.〔达官显宦〕dáguānxiǎnhuàn
注释:达显贵;宦官。旧指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员。
47.〔大法小廉〕dàfǎxiǎolián
注释:旧时指大臣尽忠,小臣尽职。
出处:《礼记·礼运》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48.〔待字闺中〕dàizìguīzhōng
注释:字许配;闺女子卧室。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旧指女子成年待聘。
出处:《礼记·曲礼上》女子待嫁,笄而字。”
49.〔倒载干戈〕dàozàigāngē
注释: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出处:《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50.〔德本财末〕déběncáimò
注释: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出处: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51.〔登高自卑〕dēnggāozìbēi
注释: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出处:《礼记·中庸》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52.〔砥厉廉隅〕dǐlìliányú
注释: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53.〔东西南北〕dōngxīnánběi
注释: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东西南北,谁敢安处。”《礼记·檀弓上》今丘(孔子)也,东西南北之人也。”
54.〔东西南北人〕dōngxinánběirén
注释:指居处无定之人。
55.〔冬温夏凊〕dōngwēnxiàqìng
注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出处:《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
56.〔独学寡闻〕dúxuéguǎwén
注释: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7.〔断长补短〕duànchāngbǔduǎn
注释:截断长的来补短的。比喻取别人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
出处:《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
58.〔断发文身〕duànfàwénshēn
注释: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59.〔多文为富〕duōwénwéifù
注释:以多学知识、技能为富有。
出处:《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孔子家语·儒行》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
60.〔二姓之好〕èrxìngzhīhǎo
注释: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出处:《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61.〔发扬踔厉〕fāyángchuōlì
注释: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出处:《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62.〔发扬蹈厉〕fāyángdǎolì
63.〔伐冰之家〕fábīngzhījiā
注释:伐冰,凿取冰塳。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用以称达官贵族。
出处:《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6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fánshìyùzélì,bùyùzéfèi
注释: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65.〔反躬自省〕fǎngōngzìxǐng
注释: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处:《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66.反躬自问〔〕fǎngōngzìwèn
注释: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67.〔放之四海而皆准〕fàngzhīsìhǎiérjiēzhǔn
注释: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出处:《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68.〔放诸四海而皆准〕fàngzhūsìhǎiérjiēzhǔn
注释: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69.〔匪匪翼翼〕féiféiyìyì
注释:匪匪马行走不停的样子;翼翼有次序的样子。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
出处:《诗经·小雅·四牡》四牡匪匪。”《诗经·小雅·采芑》四骐翼翼。”《礼记·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
70.〔父慈子孝〕fùcízǐxiào
注释: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出处:《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71.〔负手之歌〕fùshǒuzhīgē
注释:喻指临终前的咏歌。
72.〔负薪之忧〕fùxīnzhīyōu
注释:意指背柴劳累,体力还未恢复。有病的谦词。
73.〔改恶为善〕gǎièwéishàn
注释:不再作恶,重新做人。
出处:《礼记·中庸》明则动,动则变”汉·郑玄注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
74.〔改柯易叶〕gǎikēyìyè
注释:指枝叶凋败。比喻人品蜕变。
出处:《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75.〔高人一等〕gāorényīděng
注释:比别人高出一个等级。指高过一般人。
出处:《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76.〔歌于斯,哭于斯〕gēyǘsī,kūyúsī
注释: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77.〔格格不入〕gégébùrù
注释: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出处:《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抜格而不胜。”
78.〔格物致知〕géwùzhìzhī
注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79.〔更难仆数〕gēngnánpúshù
注释: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同更仆难数”。
出处:《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80.〔更仆难数〕gēngpúnánshǔ
81.〔姑息养奸〕gūxīyǎngjiān
注释:姑息为求苟安,无原则地宽容;养助长;奸坏人坏事。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作恶。
出处:《礼记·檀弓上》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82.〔孤家寡人〕gūjiāguǎrén
注释:古代帝王的自称◇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出处:《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3.〔孤陋寡闻〕gūlòuguǎwén
注释: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84.〔观者如堵〕guānzhěrúdǔ
注释:堵墙壁。观看的人象一堵墙一样。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出处:《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85.〔归正守丘〕guīzhèngshǒuqiū
注释: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86.〔归正首丘〕guīzhèngshǒuqiū
注释:首向;丘土丘。传说狐狸即将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归葬于故乡。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87.〔圭角不露〕guījiǎobùlù
注释:圭角圭之锋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锋芒。
出处:《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汉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小人合也。”孔颖达疏圭角谓圭之锋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
88.〔圭璋特达〕guīzhāngtèdá
注释:形容德才卓绝,与众不同。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
89.〔珪璋特达〕guīzhāngtèdá
注释:比喻人资质优异,才德出众。
出处:《礼记·聘义》圭璋特达,德也。”孔颖达疏行聘之时,唯执圭璋特得通达,不加馀币。言人之有德亦无事不通,不须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达同人之有德,故云德也。”
90.〔贵人贱己〕guìrénjiànjǐ
注释: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示谦虚。
出处:《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91.〔国无二君〕guówúèrjūn
注释: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
出处:《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92.〔罕譬而喻〕hǎnpìéryù
注释: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出处:《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93.〔毫厘千里〕háolíqiānlǐ
注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94.〔后海先河〕hòuhǎixiānhé
注释: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出处:语出《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95.〔厚往薄来〕hòuwǎngbáolái
注释:在交往中施予丰厚而纳受微薄。
出处:《礼记·中庸》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孔颖达疏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如此,则诸侯归服。”
96.〔狐死首丘〕húsǐshǒuqiū
注释: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97.〔坏法乱纪〕huàifǎluànjì
注释:破坏法制和纪律。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98.〔患难与共〕huànnànyǔgòng
注释: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99.〔晖光日新〕huīguāngrìxīn
注释:指进德修业不懈,日日更新。
出处:《孟子·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00.〔毁方瓦合〕huǐfāngwǎhé
注释: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比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指毁弃自己的原则,迎合世俗。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郑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101.〔昏定晨省〕hūndìngchénxǐng
注释:昏天刚黑;省探望、问候。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旧时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102.〔极天际地〕jítiānjìdì
注释:形容十分高大。
出处:《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103.〔极天蟠地〕jítiānpándì
注释:指充塞天地之间。
出处:语出《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104.〔德容言功〕déróngyángōng注释: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出处: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105.〔德言工容〕déyángōngróng注释: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出处:语出《礼记·昏义》。见德言容功”。106.〔德言容功〕déyánrónggōng注释: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出处:《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107.〔疾风甚雨〕jífēngshènyǔ
注释:指大风急雨。
出处:语出《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108.〔疾风迅雷〕jífēngxùnléi
注释:形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象暴风急雷那样猛烈而迅速。
出处:《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109.〔计日程功〕jìrìchénggōng
注释:计计算;程估量,考核;功成效。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出处:《礼记·儒行》程功积事,惟贤以尽达之。”
100.〔箕引裘随〕jīyǐnqiúsuí注释: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之业。出处:语出《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101.〔及笄年华〕jíjīniánhuá注释: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未订婚者二十而笄。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笄。”
102.〔记问之学〕jìwènzhīxué
注释: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103.〔加人一等〕jiārényīděng
注释:加超过。超过别人一等。比喻学问才能超过一般人。也指争强好胜。
104.〔加膝坠渊〕jiāxīzhuìyuān
注释:加膝抱在膝上;坠渊推下深渊。喜欢就抱在膝上,不喜欢就推到深水里。比喻用人爱憎无常。
出处:《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105.〔家无二主〕jiāwúèrzhǔ
注释: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出处:《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106.〔讲信修睦〕jiǎngxìnxiūmù
注释:修建立;睦和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出处:《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7.〔降尊临卑〕jiàngzūnlínbēi
注释:尊贵的人委曲自己的身分与地位较低的人交往。
出处:《礼记·郊特牲》此降尊以就卑也。”
108.〔教学相长〕jiàoxuéxiāngzhǎng
注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9.〔嗟来之食〕jiēláizhīshí
注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10.〔节哀顺变〕jiéāishùnbiàn
注释:节节制;变事变。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出处:《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111.〔谨言慎行〕jǐnyánshènxíng
注释:谨、慎小心,慎重。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出处:《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112.〔进旅退旅〕jìnlǚtuìlǚ
注释:旅共,同。与众人一起进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没有什么主张。
出处:《礼记·乐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113.〔进贤任能〕jìnxiánrènnéng
注释:进推荐,盐。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出处:《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
114.〔径行直遂〕jìngxíngzhísuí
注释:随心愿行事而顺利达到目的。
出处:语出《礼记·檀弓下》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115.〔敬业乐群〕jìngyèyàoqún
注释:敬业违心于学业;乐群乐于与好朋友相处。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116.〔敬终慎始〕jìngzhōngshènshǐ
注释:为人处事小心谨慎。
出处:《礼记·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
117.〔九年之蓄〕jiǔniánzhīxù
注释:蓄积聚,储藏。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出处:《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118.〔举国若狂〕jǔguóruòkuáng
注释:举全;狂狂欢。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119.〔举贤任能〕jǔxiánrènnéng
注释:举推荐,盐。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120.〔举贤使能〕jǔxiánshǐnéng
121.〔苛政猛于虎〕kēzhèměngyúhǔ
注释: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出处:《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22.〔克绍箕裘〕kèshàojīqiú
注释: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出处:《礼记·学记》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123.〔口惠而实不至〕kǒuhuìérshíbùzhì
注释: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出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124.〔困知勉行〕kùnzhīmiǎnxíng
注释: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出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25.〔来而不往非礼也〕láiérbùwǎngfēilǐyě
注释: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出处:《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26.〔老有所终〕lǎoyǒusuǒzhōng
注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27.〔乐不可极〕lèbùkějí注释:享乐不可过分。
出处:《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128.〔累累如珠〕lěilěirúzhū
注释:累累连接成串。一个紧接一个,就像一串珠子。
出处:《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刘师培《文说》师乙论音,累如贯珠。”129.〔离经辨志〕líjīngbiànzhì
注释: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130.〔离群索居〕líqúnsuǒjū
注释:索孤单。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出处:《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131.〔礼尚往来〕lǐshàngwǎnglái
注释: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出处:《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132.〔礼无不答〕lǐwúbùdá
注释:礼礼数。一方以礼相待,另一方不能不以礼相报。亦指不受他人之礼,必以报答。
出处:《礼记·燕义》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
〔利不亏义〕lìbùkuīyì
注释: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
出处:《礼记·儒行》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义。”
133.〔廉而不刿〕liánérbùguì
注释: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聘义》廉而不刿,义也。”
134.〔良弓无改〕liánggōngwúgǎi
注释:指继承父祖的优良传统和事业。
出处:语出《礼记·学记》良弓无改,必学为箕。”
135.〔量才录用〕liàngcáilùyòng
注释:量估量。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
出处:《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宋·苏轼《上神守皇帝万言书》凡所擘画利害,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
136.〔量入为出〕liàngrùwéichū
注释:量计量。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
出处:《礼记·王制》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137.〔临财不苟〕líncáibùgǒu
注释: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廉洁自好。
出处:《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138.〔临难苟免〕línnàngǒumiǎn
注释: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
出处:《礼记·曲礼上》临难毋苟免。”
139.〔临文不讳〕línwénbùhuì
注释:临及;讳避讳。作文时不须避讳。
出处:《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
140.〔麟凤龟龙〕línfèngguīlóng
注释:此四种神灵动物,象征吉兆。比喻稀有珍贵的东西。也比喻品格高尚、受人敬仰的人。
出处:《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141.〔流言蜚语〕liúyánfēiyǔ
注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出处:《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142.〔旅进旅退〕lǚjìnlǚtuì
143.〔略无忌惮〕lüèwújìdàn
注释:毫无畏惧。形容非常放肆。
出处: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而无惮也。”《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144.〔轮焉奂焉〕lúnyānhuànyān
注释: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145.〔没世难忘〕mòshìnánwàng
注释:没世死。一辈子也忘不了。
出处:《礼记·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46.〔美轮美奂〕měilúnměihuàn
注释: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147.〔蒙袂辑屦〕méngmèijíjù
注释:袂袖子;辑拖着不使脱落;屦鞋。用袖子蒙着脸,脚上拖着鞋。形容十分困乏的样子。
出处:《礼记·檀弓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148.〔面有菜色〕miànyǒucàisè
注释: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149.〔明辨是非〕míngbiànshìfēi
注释: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出处:《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辩之,驾行之。”
150.〔男女有别〕nánnǚyǒubié
注释:男女之间有严格区别。旧时用以强调应严守封建礼教。
出处:《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151.〔难更仆数〕nángēngpúshǔ
152.〔难乎为继〕nánhūwéijì
注释:难于继续下去。
153.〔难以为继〕nányǐwéijì
154.〔能者为师〕néngzhěwéishī
注释: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155.〔拟非其伦〕nǐfēiqílún
注释:指比拟不当。
出处:语本《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
156.〔儗非其伦〕nǐfēiqílún
注释: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儗,古通拟”,比拟。
出处:语本《礼记·曲礼下》儗人必于其伦。”
157.〔年谷不登〕niángǔbùdēng
注释: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
出处:《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
158.〔旁门外道〕pángménwàidào
注释: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出处:《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159.〔蓬户瓮牖〕pénghùwèngyǒu
注释:用蓬草编门,用破瓮做窗。指贫苦的人家。出处:《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160.〔蓬门筚户〕péngménbìhù
注释:形容穷苦人家所住的简陋的房屋。
出处:《礼记·儒行》筚门圭窬,蓬户瓮牖。”
161.〔披发文身〕pīfàwénshēn
注释: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162.〔七情六欲〕qīqíngliùyù
注释: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出处:《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163.〔齐家治国〕qíjiāzhìguó
注释: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出处:《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164.〔气贯长虹〕qìguànchánghóng
注释: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出处:《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
165.〔倾耳而听〕qīngěrértīng
注释: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166.〔穷原竟委〕qióngyuánjìngwěi
注释:比喻深入探求事物的始末。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167.〔穷源竟委〕qióngyuánjìngwěi
注释: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168.〔全受全归〕quánshòuquánguī
注释: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出处:《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169.〔拳拳服膺〕quánquánfúyīng
注释:拳拳紧握不舍,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出处:《礼记·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170.〔人存政举〕réncúnzhèngjǔ
注释: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活着的时候,他的政治主张便能贯彻。
出处:《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71.〔人浮于事〕rénfúyúshì
注释: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172.〔人亡政息〕rénwángzhèngxī
注释: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173.〔人一己百〕rényījǐbǎi
注释: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出处:《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通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74.〔仁至义尽〕rénzhìyìjìn
注释: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175.〔日省月试〕rìxǐngyuèshì
注释:省检查;试考核。每天检查,每月考核。形容经常查考。
出处:《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176.〔日新月异〕rìxīnyuèyì
注释: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77.〔如见肺肝〕rújiànfèigān
注释: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出处:《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78.〔茹毛饮血〕rúmáoyǐnxuè
注释: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
出处:《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179.〔入国问俗〕rùguówènsú
注释: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180.〔入竟问禁〕rùjìngwènjìn
注释:竟境的古字;禁禁忌。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触犯。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181.〔入境问禁〕rùjìngwènjìn
注释: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182.〔入境问俗〕rùjìngwènsú
注释: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183.〔入门问讳〕rùménwènhuì
注释:古代去拜访人,先问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谈话时避讳。也泛指问清楚有什么忌讳。
184.〔润屋润身〕rùnwūrùnshēn
注释:后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185.〔三老五更〕sānlǎowǔgēng
注释: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186.〔桑弧蓬矢〕sānghúpéngshǐ
注释: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
出处:《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187.〔桑间濮上〕sāngjiānpúshàng
注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古指淫风◇也指男女幽会。
出处:《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
188.〔丧明之痛〕sàngmíngzhītòng
注释: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指丧子的悲伤。
出处:《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189.〔山颓木坏〕shāntuímùhuài
注释: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190.〔善颂善祷〕shànsòngshàndǎo
注释:关于颂扬,关于祝祷。用来称赞能在颂扬之中带有规劝的意思。
出处:《礼记·檀弓下》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191.〔上援下推〕shàngyuánxiàtuī注释: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出处:《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192.〔少成若性〕shàochéngruòxìng
注释: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象天性一样。
出处:《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193.〔设身处地〕shèshēnchǔdì
注释: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出处:《礼记·中庸》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194.〔身体力行〕shēntǐlìxíng
注释: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
195.〔慎始敬终〕shènshǐjìngzhōng
注释:敬慎。自始自终都谨慎。
196.〔生财有道〕shēngcáiyǒudào
注释:原指生财有个大原则,后指搞钱很有办法。
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97.〔生财之道〕shēngcáizhīdào
注释:发财的门路。
198.〔生众食寡〕shēngzhòngshíguǎ
注释: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99.〔失之毫厘,差之千里〕shīzhīháolí,chàzhīqiānlǐ
注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20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shīzhīháolí,miùyǐqiānlǐ
注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01.〔师出无名〕shīchūwúmíng
注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礼记·檀弓下》君王计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汉书·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202.〔师出有名〕shīchūyǒumíng
注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出处:《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203.〔师道尊严〕shīdàozūnyán
注释: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204.〔师严道尊〕shīyándàozūn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205.〔十目所视,十手所指〕shímùsuǒshì,shíshǒusuǒzhǐ
注释: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206.〔十手争指〕shíshǒuzhēngzhǐ
注释:指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出处:语出《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207.〔士可杀不可辱〕shìkěshābùkěrǔ
注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208.〔世掌丝纶〕shìzhǎngsīlún
注释:后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指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出处:《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209.〔事预则立〕shìyùzélì
注释: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210.〔视而不见〕shìérbùjiàn
注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11.〔手泽之遗〕shǒuzézhīyí
注释:手泽为手汗所沾润。指先人遗物。
出处:《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212.〔首丘之情〕shǒuqiūzhīqíng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213.〔书同文,车同轨〕shūtóngwén,chētóngguǐ
注释: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214.〔菽水承欢〕shūshuǐchénghuān
注释: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承欢侍奉父母使其欢喜。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出处:《礼记·檀弓下》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215.〔霜露之感〕shuānglùzhīgǎn
注释: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出处:《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216.〔霜露之思〕shuānglùzhīsī
出处:《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217.〔顺手牵羊〕shùnshǒuqiānyáng
注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出处:《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
218.〔四郊多垒〕sìjiāoduōlěi
注释:垒营垒。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也比喻竞争的对手多。
出处:《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219.〔肆无忌惮〕sìwújìdàn
注释: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出处:《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20.〔泰山梁木〕tàishānliángmù
注释: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221.〔泰山其颓〕tàishānqítuí
注释: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222.〔桃之夭夭〕táozhīyāoyāo
注释:喻事物的繁荣兴盛。亦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223.〔特立独行〕tèlìdúxíng
注释: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出处:《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224.〔天覆地载〕tiānfùdìzǎi
注释: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出处:《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管子·心术下》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
225.〔天无二日〕tiānwúèrrì
注释: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出处:《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226.〔天下为公〕tiānxiàwéigōng
注释: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27.〔天下为家〕tiānxiàwéijiā
注释: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出处:《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228.〔天下一家〕tiānxiàyījiā注释: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出处:《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229.〔听而不闻〕tīngérbúwén
注释: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30.〔同文共轨〕tóngwéngòngguǐ
注释: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231.〔亡国大夫〕wángguódàfū
注释:指不忠不智的前朝遗臣。
出处:《礼记·射义》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颖达疏亡国之大夫者,谓亡君之国,言不忠且无智也。”
232.〔亡国之音〕wángguózhīyīn
注释: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出处:《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史记·乐书》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33.〔枉矢哨壶〕wǎngshǐqiàohú
注释:枉曲;矢箭;哨不正;壶古代投矢娱乐所用的器具。弯的箭,歪的壶。比喻不精致的器物,为主人自谦之辞。
234.〔为裘为箕〕wéiqiúwéijī
注释:用以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出处: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235.〔温凊定省〕wēnqǐngdìngshěng
注释: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出处:语出《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236.〔温柔敦厚〕wēnróudūnhòu
注释: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处:《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237.〔温润而泽〕wēnrùnérzé
注释: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
出处:《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238.〔文武之道,一张一弛〕wénwǔzhīdào,yīzhāngyīchí
注释: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出处:《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239.〔文治武功〕wénzhìwǔgōng
注释:比喻政治与军事。
出处:《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去民之灾,比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240.〔问安视膳〕wènānshìshàn
注释: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241.〔我行我素〕wǒxíngwǒsù
注释: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42.〔无如之何〕wúrúzhīhé
注释:没有任何办法。
出处:《礼记·大学》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243.〔无私之光〕wúsīzhīguāng
注释:比喻帝王的德泽。
出处:语本《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244.〔无所不用其极〕wúsuǒbùyòngqíjí
245.〔无征不信〕wúzhēngbùxìn
注释:征证据,验证。没有证据的话或事不可信。出处:《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246.〔五味俱全〕wǔwèijùquán
注释: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出处:《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247.〔析言破律〕xīyánpòlǜ
注释:指巧说诡辨,曲解律令。
出处:《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248.〔席上之珍〕xíshàngzhīzhēn
注释:筵席上的珍品。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249.〔席珍待聘〕xízhēndàipìn
注释:席铺陈;聘请人任职。铺陈珍品,待人选用。旧指有才能的人等待受聘用。出处:《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250.〔喜怒哀乐〕xǐnùāilè
注释: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出处:《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51.〔细枝末节〕xìzhīmòjié
注释:末节小事情,小节。细小的树枝,策末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出处:《礼记·乐记》铺筵席,陈遵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252.〔瑕不掩瑜〕xiábùyǎnyú
注释:瑕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掩遮盖;瑜美玉的光泽,比喻优点。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出处:《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253.〔下车伊始〕xiàchēyīshǐ
注释:伊文言助词;始开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出处:《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254.〔下气怡色〕xiàqìyísè
注释: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出处:《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255.〔下气怡声〕xiàqìyíshēng注释:下气态度恭顺怡声声音和悦。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出处:《礼记·内则》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256.〔先河后海〕xiānhéhòuhǎi
注释: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
257.〔先人后己〕xiānrénhòujǐ
注释: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258.〔先圣先师〕xiānshèngxiānshī
注释: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259.〔先意承旨〕xiānyìchéngzhǐ
注释: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
出处:《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260.〔先意承志〕xiānyìchéngzhì
注释: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261.〔小廉大法〕xiǎoliándàfǎ
262.〔蟹匡蝉緌〕xièkuāngchánruí
注释:匡背壳;緌蝉的针吻。比喻名是实非,两不相干。
263.〔心不在焉〕xīnbùzàiyān
注释: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64.〔心广体胖〕xīnguǎngtǐpán
注释: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265.〔心宽体胖〕xīnkuāntǐpán
注释: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266.〔行险徼幸〕xíngxiǎnjiǎoxìng注释:指冒险行事以求利。
出处: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
267.〔行远升高〕xíngyuǎnshēnggāo
注释: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出处:《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68.〔行远自迩〕xíngyuǎnzìěr注释: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譬)如登高必自卑。”
269.〔修齐治平〕xiūqízhìpíng
注释: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70.〔选贤举能〕xuǎnxiánjǔnéng
注释:盐任用贤能的人。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与能”。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271.〔选贤与能〕xuǎnxiányǔnéng
注释:盐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出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7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xuéránhòuzhībùzú,jiāo
注释: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73.〔言扬行举〕yányángxíngjǔ
注释:根据德行和名声来选择人才。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274.〔掩骼埋胔〕yǎngémáizì
注释: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出处:《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275.〔夜不闭户〕yèbùbìhù
注释: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76.〔一唱三叹〕yīchàngsāntàn
注释: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277.〔一朝之患〕yīzhāozhīhuàn
注释:突然发生的祸患。
出处:《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
278.〔一成不变〕yīchéngbùbiàn
注释: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出处:《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279.〔一毫千里〕yīháoqiānlǐ注释:指差错虽微,造成的桅甚大。
280.〔一手一足〕yīshǒuyīzú
注释: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出处:《礼记·表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281.〔一元大武〕yīyuándàwǔ
注释:指古时祭祀用的牛。
出处:《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
282.〔一张一弛〕yīzhāngyīchí
注释: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283.〔壹倡三叹〕yīchàngsāntàn
注释: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284.〔怡声下气〕yíshēngxiàqì
注释: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出处:《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285.〔以意为之〕yǐyìwéizhī注释: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出处:《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286.〔饮食男女〕yǐnshínánnǚ
注释:泛指人的本性。
出处:《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287.〔饮水啜菽〕yǐnshuǐchuòshū
注释: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288.〔饮血茹毛〕yǐnxuèrúmáo
289.〔隐恶扬善〕yǐnèyángshàn
注释:隐隐匿;扬宣扬。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
出处:《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290.〔瑜不搑瑕〕yúbùyǎnxiá注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原指玉之性,美与恶不互相掩盖,后多比喻优点不能掩盖缺点。
出处:《礼记·聘礼》作瑜不搑瑕”。郑玄注瑕,玉之病也。瑜,其中间美者。”291.〔瑜不掩瑕〕yúbùyǎnxiá
注释: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比喻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出处:《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92.〔玉不琢,不成器〕yùbùzhuó,bùchéngqì
注释: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93.〔芸芸众生〕yúnyúnzhòngshēng
注释: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处:《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294.〔在官言官〕zàiguānyánguān
注释: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出处:《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295.〔澡身浴德〕zǎoshēnyùdé
注释:修养身心,使纯洁清白。
出处:《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296.〔哲人其萎〕zhérénqíwěi
注释:指贤人病逝。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297.〔正心诚意〕zhèngxīnchéngyì
注释: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98.〔郑卫之音〕zhèngwèizhīyīn
注释: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299.〔执两用中〕zhíliǎngyòngzhōng
注释: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出处:《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300.〔直情径行〕zhíqíngjìngxíng
注释: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出处:《礼记·檀弓下》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
301.〔止于至善〕zhǐyúzhìshàn
注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02.〔至圣先师〕zhìshèngxiānshī
注释: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出处:《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303.〔至死不变〕zhìsǐbùbiàn
注释:纛到。到死不改变(现常用在坏的方面)。
出处:《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304.〔至死不渝〕zhìsǐbùyú
注释: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305.〔中道而废〕zhōngdàoérfèi
注释: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306.〔中立不倚〕zhōnglìbùyǐ
注释: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出处:《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307.〔周规折矩〕zhōuguīzhéjǔ
注释:本指行礼时步趋合乎规矩◇引申为拘泥于成法、准则。
出处:语出《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308.〔粥粥无能〕zhōuzhōuwúnéng
注释: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形容谦卑、柔弱而没有能力。
出处:《礼记·儒行》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
309.〔朱干玉戚〕zhūgānyùqī
注释:干盾;戚斧。朱红的盾牌、玉饰的斧头。原为古时礼器◇也作为仪仗之用。出处:《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310.〔朱弦三叹〕zhūxiánsāntàn
注释:指称音乐的美妙。
出处:《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311.〔主敬存诚〕zhǔjìngcúnchéng
注释:指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出处:语本《易·乾》闲邪存其诚。”《礼记·少仪》宾客主敬,祭祀主敬。”312.〔属辞比事〕zhǔcíbǐshì
注释: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313.〔自食其力〕zìshíqílì
注释: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出处:《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
314.〔总角之交〕zǒngjiǎozhījiāo
注释: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出处:《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315.〔祖述尧舜,宪章文武〕zǔshùyáoshùn,xiànzhāngwénwǔ
注释: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出处:《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316.〔尊无二上〕zūnwúèrshàng
注释: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犹言国无二君。引申为至高无上。
本课提纲:
三、从礼记的篇章,了解中国儒家学说的教育思想
六、如何读《礼记》,体会儒家核心思想中的智慧及核心精神
成语典故班第10课作业:
一、填空题
2.()思想、()思想、()思想、()思想,可以体现《礼记》作品的思想。
3.《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篇中。
4.()、()、()这三种类型,是《礼记》四十九篇的文体。
5.《礼记》多样的修辞手法有:()、()、()、()、()。
二、写作题
“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请根据《礼记·学记》中这句话进行创作。韵字不限,体裁不限。
附:释义:坏事发生了再加以禁止,就遭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学习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也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弄乱教学秩序而不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褊狭浅薄而见识不广。赏析: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他就必须做好这几方面的事:
一是要抓住机会学习,趁着自己年轻努力作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纪大了想要有所作为,但是人老体衰,失去了人生中最佳的学习机遇,即使他耗费年轻时数倍的力气,恐怕也收效甚微。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毫无章法。那种“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学会爬就想跑”的学习方法只能使自己的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
三是要学会交流,广交有道德的朋友。在与朋友交谈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见解、新知识、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