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5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6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6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孟子个人资料: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马鞍山下的凫村(凫村1960年划归曲阜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
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
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
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
因此,又叫“良知”。
孟子的心性论: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属於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必有异於禽兽之处,这种「异於禽兽」的性,便是「善端」。
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於受私欲蒙蔽。
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