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以朱,则赤,染以蓝,则表。——谯周
2、我要宣传的不是颓废的淫逸哲学,而是自发的人生之道。——罗斯福
3、夫妻必须学习;相处之道,对家庭的责任与爱的真谛。——陈安之
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5、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
6、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
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
8、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
9、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武
10、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歌德
11、圣之道,至善至美;不为至善至美,创之造之。——亨利·莱斯
12、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曾国藩
13、思想必须以极端的方法才能进步,然而又必须以中庸之道才能延续。——瓦莱里
14、明明知道大家的吹牛拍马之道都是彼此彼此,却又不肯相互道破。只因谁要是一点穿别人是吹牛拍马之徒,那就无异不打自招,承认自己也是这么个货色。——狄更斯
15、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何铸
16、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孟子
17、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
18、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
1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
20、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
21、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曹操
22、中后卫要把握好助攻与防守的中庸之道,还别忘记与其他后卫搞好关系。——和尚
2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24、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曾国藩
2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26、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星云大师
27、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李庆远
28、昔人有论致寿之道者,谓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李庆远
29、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
30、向人们质疑,就是求智之道,自己在内心思索道理,就是启发智慧之本。——佚名
3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32、对规则改变的准确预期是真正的生财之道。——宋华涛
33、谦抑之道,小事须力戒争胜之心,痛自惩艾。——曾国藩
34、凡事皆有至浅至要之道,不可须臾离者。——曾国藩
35、为政之道在于惠及全体人民。——拿破仑
36、说到增长善根,对治恶行,原则虽古今一致的;佛称道为「古仙人之道」,也是有著永久性的。但实施的方法,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印顺导师
37、以其人之道、还置其人之身——佚名
38、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孔子
39、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