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部分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上网使用行为、网络语言熟悉程度和对网络语言认知进行了调查,并对网络语言规律进行初步分析。
一、网络语言的流行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题
在校大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近31%,网络使用是否一定会带来网络流行语?抽象地看,网络流行语诞生于网络,并通行于网络,即意味着广泛地被网络使用者所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种动力机制:一,网络使用者出于交流的需要,必然会开发并使用一种基于网络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虽然可以分为不同层级,但这是对应于上网用户一般功能需求而言,是基础的和同质化的,这种话语体系对于传统媒体表达而言是新颖的和异质的[5]。二,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络使用的黏性(社交依赖),无论其主观还是客观的,都会造成对于网络流行语知悉和运用的提升。当一种行为习惯被个体沿袭和固化下来,形成新的网络“传统”和“习俗”,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效应即能浸润大学生受众的思维和价值。
(二)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调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结构化的数据收集,以正式书面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被直接告知调查项目的目的。实际调查方法为在2011年5月至6月对上海市主要的13所高校(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派出调查员进行街头拦截。每所高校固定抽满100份问卷后结束,共计形成1300份数据完整的问卷。
三、调查分析结果
(一)调查样本描述
统计发现,受访1300位学生中共有男生591名,女生709名,女性人数略多于男性。20岁至21岁的受访大学生占到64%,大多数受访者是大二大三学生。出于统计便利,本调查将回答医科、农科的学生归入工科口径,而将艺术、社科的学生归入人文口径,发现各专业大类人数相近,工科学生略多,总体与高校招生分类相符合。仅有21.5%的受访者完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而41.9%的受访者偶尔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大多数受访者每月生活费在800元至1200元的占到44.2%,其次是500元至800元的群体占到32.3%。大多数受访者在高中以前已经开始上网,人数达到72.6%,从大学阶段才开始上网的仅占到6.3%。
(二)问题的统计分析
1.社交媒体网络使用调查。关于社交媒体定义及分类,外国学者已有研究[6],鉴于统计便利,本文采用五大类分类方法,即微博,论坛,社区,博客以及点评。统计发现,78.23%的大学生使用社区型社交媒体,62.77%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微博和社区都属于传受互动较强的社交媒体类别。
调查显示习惯使用两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受访者占到36.5%,而习惯使用三种及以上的受访者占到30.8%,仅使用一种社交媒体的受访者也达到了32.7%。鉴于2007年以来社交媒体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趋势,可以大致将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习惯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资深用户,约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体现了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客观存在,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社交网站中的活跃用户。
2.高校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本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目的与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CNNIC第28次调查结果相近,主要用于交友以及娱乐,其次是新闻和求知。
3.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直观态度,有32.2%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反对不偏好和无所谓,占到62.9%,极少数人持排斥态度(1.6%)和喜欢态度(3.2%)。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的知识和见闻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温和地包容。
4.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将近3/4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而表示不会使用的为1/4。
进一步调查使用频率,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51.9%,而很少使用的人数为31.5%,有10.9%的受访者表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仅有5.7%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结合前表进行关联分析,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多为轻度使用,而明确表示会使用及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也达到21.4%的比例,因而具备了一部分固定受众。
5.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问卷根据常见程度不同,列示了三类网络流行语(分别代表简易级,中级,高级),按多选项就高打分原则处理数据,多数受访者表示熟悉中级网络流行语,达到47.3%。
6.六成大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使交流便利。
7.网络流行语相较于现实语言的差异。本题为多选题,高达84.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说明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娱乐性认知程度较高,使用网络流行语本身即存在娱乐精神。而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也达到63%,而对于娱乐性以外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性(意见倾向),有33%的受访者对此认同。
8.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42%的受访者认可网络流行语存在创新,认为较大创新和有很大创新的占到37.2%,也有20.8%的受访者对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性持不认可的态度。
10.网络流行语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本题为多选,有50.4%的受访者选择娱乐趣味作为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主要原因,简洁快速是35%受访者认同的理由,自我个性和从众心理是两个既有对立又能统一的网民特征(顾明毅,2009),各有21%和20%的受众选择。
11.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有46.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能够催生网络文化(鉴于前面的分析结果,这种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娱乐性),而43.9%的受访者认为表达了网民的心声,还有37.5%的受众认为丰富当代语言。而19.5%的受访者明确认为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呈现负面作用(有待未来对流行语内容类别进行深入分析),说明有一部分受众对于流行语对社会的负作用呈谨慎的认识,最后,29.3%的人认同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现状,这种新型语言交流模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又一种手段,一定意义上提升了网民知情和表达的能力。
1.触点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越熟悉;
3.接触上网越早的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越熟悉。
参考文献:
[1]尹韵公。论网络文化[J]。新闻与写作,2007(5)。
[2]喻国明。传播的“语法革命”和舆论引导力[J]。电视研究,2009(10)。
[3]沈建荣。网络词语“PK”的社会语用论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
[4]李兰兰。网络词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及其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5]胡泳。网络社群的崛起[J]。南风窗,2009(5)。
[6]AntonyMayfield.WhatisSocialMedia[M].IcrossingebookPublish,Spannerwork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