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HBO出品了一部收藏级纪录片《BecomingWarrenBuffett》,讲述巴菲特的投资、爱情、家庭、朋友和慈善的方方面面。这部纪录片,我反复看过好几遍,每次看都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有人说,好的纪录片“让人想要成为更好的人”。与世俗智慧大力宣扬的狡诈、运气和血腥不同,巴菲特让我明白,即使不牺牲勇气、诚实和正直等传统品质,依然能在金融市场上大获成功。
一、投资之道
关键词1:天赋
与皓首穷经的书生不同,巴菲特能迅速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当他看到《赚1000美元的1000招》时,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台本尼威特秤。买一台称重器,然后用利润买更多的称重器。还有什么比这更来钱呢?
在投资上的天赋异禀,让巴菲特赢在了起跑线上,把复利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正如巴菲特所言:“我很早就开始滚雪球了,如果起步晚了10年,就完全没有现在这样站在山顶看风景的优势。”
关键词2:复利
关于复利的威力,最被广泛援引的是印度的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1粒米在经过63次翻番之后,已经超过了全球2000年的粮食总产量。
我们不妨再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1万变成100万,需要翻100倍;100万变成300万,只需要翻3倍。前者的难度远远大于后者,但后者盈利的绝对值却是前者的2倍。
关键词3:市场先生
巴菲特保留旧报纸,意在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市场中弥漫的极易传染的情绪隔离开来。面对市场先生的不理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加以利用,千万不要受到其情绪的影响。
关键词4:能力圈
巴菲特认为,每个投资者都难免会犯错误。但是,如果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相对有限且容易明白的行业,一个智力正常、见多识广、勤奋努力的人就能够以相当的精确度判断投资风险。
巴菲特从来不试图越过自己的能力圈去做“高难度”的事。在他看来,一个实力平平的人,没有必要在干草堆里寻找绣花针。相比于摆脱困境,简单地坚守那些易于明白且显而易见的目标,利润会更加丰厚。
关键词5:本垒打
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有一幅棒球明星泰德·威廉姆斯的击球照片。
泰德在《击球的科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棒球技巧:将击球区划分为77个格子,每个格子如同棒球一般大小。当且仅当那些抛来的球落在“最佳”区域内,泰德才会选择挥棒全力一击。
巴菲特认为打棒球和投资的原理相通——等待完美的抛球,等待完美一击的机会。当投资目标处于较差的、下端外侧角的区位,最好的策略是“什么也不做”。
关键词6:护城河
巴菲特这样定义自己喜欢的有“护城河”的公司:美丽的城堡,周围是一圈又深又险的护城河,里面住着一位诚实而高贵的首领。最好有个神灵守护着这个城池,护城河就像一个强大的威慑,使得敌人不敢进攻。首领不断地创造财富,但不独占它。
巴菲特以喜诗糖果为例,诠释“护城河”的优势——拥有提价权和消费特许权,巨大的经济商誉,对通货膨胀拥有比普通企业更好的抵御能力。
关键词7:浮存金
众所周知,巴菲特对财务杠杆的使用非常谨慎。巴菲特坦言,如果在伯克希尔使用了更高的杠杆,会取得远远高于已实现的23.8%的年回报率。
尽管如此,巴菲特对保险浮存金的利用,却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为伯克希尔净值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财务杠杆。
伯克希尔1967年的保险浮存金只有2000万美元,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586.98亿美元。持有巨额并且是零成本的保险浮存金,已成为构成伯克希尔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8:内部记分卡
毫无疑问,巴菲特是一位真正的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他属于后者。巴菲特坚持用“内部记分卡”来衡量自己——你正确与否,与别人是否认同你无关。唯一能决定你正确与否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断是否正确。
关键词9:专注
巴菲特和盖茨家聚会时,盖茨的父亲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巴菲特的答案是“专注”,而盖茨的答案和巴菲特一模一样。
巴菲特坦言:“专注是我人格中最为强大的一部分。”当攻城者多年对着一堵城墙的同一洞口持续发起冲锋,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可以阻挡进攻的步伐。
二、交友之道
关键词10:心灵伙伴
从1959年巴菲特和芒格首次见面算起,到今天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相识、相知、相互信任走过一个甲子的友谊,在古今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当年的小伙伴早已经成了老伙计,而两人的搭档默契程度依然如初。
巴菲特早年热衷于“捡烟蒂”,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意识到,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胜过以低廉的价格买入普通的公司。巴菲特对芒格的评价之高,溢于言表:“芒格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
一提起巴菲特和芒格,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起闻一多先生评价“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相遇相知——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称得上“心灵伙伴”的人,在精不在多,可遇不可求。人生倘若能遇到一个,便是万幸。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芒格的嘱托: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遇上更好的人。
关键词11:亦师亦友
巴菲特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以后,申请过哈佛大学商学院,然后被拒了。他在招生小册子上看到了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名字,立即写申请信:他读过他们写的《证券分析》,还以为他们都已经不在世了。于是,巴菲特阴差阳错地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研究生。
正是因为拜师格雷厄姆,巴菲特完整地接受了“价值投资”理念的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投资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毕业后,巴菲特的第一份工作也是给格雷厄姆打工,并因为优秀的表现从一名学徒工快速晋升为合伙人。
我读高中时,邹老师告诉我一句话:好的师生关系,是彼此欣赏。对此,我深以为然。慑于威严并不能维持长久,“亦师亦友”才是最融洽的、最理想的状态。在我的投资求索路上,有幸遇上北京金石致远Tiannan和南京望岳Nantian两位好老师。他们分别年长我21岁和10岁,无私传道、授业、解惑,其坦诚、进取、开放、平等、奖掖认真、提携后进的品格和作风,时时感染和影响着我。
关键词12:红颜知己
巴菲特在购买《华·盛·顿·邮报》10%的股份后,为了向实控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表达善意,主动将投票权让出。
巴菲特的举动,很快就赢得了凯瑟琳的信任。两人来往密切,凯瑟琳凭借着自己的社交圈子,介绍巴菲特认识了很多社会名流;巴菲特则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手把手地教凯瑟琳读公司年报,并为《华·盛·顿·邮·报》的经营提供咨询和建议。
三、生活之道
关键词13:卵巢彩票
巴菲特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他自认为非常幸运,从出生的那天就中了彩票。如果出生得更早,或者出生在其他国家,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恩赐。
巴菲特和苏珊育有3个子女:苏茜、豪伊、彼得。3个孩子在慈善、农业、音乐等不同领域各有成就。作为巴菲特家的孩子,他们也不可不被称为中了“卵巢彩票”。
关键词14:踢踏舞
愉悦的身心,是长寿的不二法门。巴菲特甚至俏皮地说:“如果享受生活可以延长寿命的话,那么,玛士撒拉(《圣经》中传说享年969岁的人)的长寿记录可能会岌岌可危。”
关键词15:远离喧嚣
有人曾经问巴菲特,你可以选择居住在世界上任何你想居住的地方,为什么现在还留在家乡?巴菲特回答说,我在奥马哈从来没有感觉不好。
巴菲特不仅居住在奥马哈,甚至连房子都没有换过。他现在仍然住在他1958年时花3万美元买下的老房子里。而且巴菲特宣布,“会一直住下去”。
关键词16:精灵的故事
巴菲特经常向学生们讲述一个关于精灵的故事。巴菲特向精灵许愿,想要拥有一辆汽车。而精灵告诉他,可以满足你这个愿望,但这辆汽车你必须使用一辈子。
事实上,我们不会一辈子只拥有一辆汽车,但你只有一个大脑和一个身体,却是真的。此时此刻你的所作所为将决定10年、20年和30年后你的大脑及身体的健康状况。如果不去呵护自己的大脑和身体,我们50年后面临的就是健康极度受损的状况,就像汽车一样。
所以,读到本文的青年朋友们,能早睡就尽量不要熬夜吧,能DIY就尽量不要点外卖吧,年轻时虽然扛得住,但我们的每一行为,身体都会忠实地记录,并在若干年后跟我们算一笔总账。
四、慈善之道
关键词17:史上最大规模捐赠
2006年6月26日,巴菲特宣布在未来逐步向其他基金会捐赠所持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的85%——当时市值约370亿美元。如果巨大规模的捐赠,在美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巴菲特因此超越了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巨富,成为首屈一指的慈善家。
巴菲特在解释捐赠原因时,很平静地说道:“我一生中的花费,任何时候都没有超过我收入的1%;剩余的99%+将给到别人,因为它们对我没有用。”
关键词18:颠覆传统
巴菲特在捐赠的同时,没有考虑过给自身留下任何名利。在美国,没有任何一项大学奖学金或一座大楼冠以沃伦·巴菲特的名字。巴菲特也无意于成立自己的基金会,而是选择直接捐赠给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认为,慈善工作要比经营管理复杂得多。既然盖茨基金会在竞争实力和工作效率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好,为什么不交给他们打理呢?
作者说
如果说,巴菲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家,没有之一,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这个来自美国中西部城市的小男孩,倾尽一生心血专注于“滚雪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领袖与投资大师。
直到现在,89岁的巴菲特也没有止步,还在努力向上生长。89年的岁月长河,已经超过美国建国历史1/3的长度。当年鲜为人知的伯克希尔,如今每股市值达到惊人的31万美元,创造了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如何评价巴菲特?我想到了木心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
如何表达对巴菲特的崇敬之情?纵有千言万语,我最想说的却只有一句:HadInotseenthesun,Icouldhavebornetheshade.(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