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小众的人有自己特殊的吸引力。我总是被这样的人所吸引,我好奇她们的经历、故事、思考方式。
蛋树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与她结识是在豌豆黄的一次活动上,周围一片喧嚣,她却一个人在角落看电影,一身黑衣,清瘦短发,与其他人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当时我心想:哇,她好高冷!后来听她自我介绍说是无性吸引者,我的好奇心就一下子起来了。
(蛋树解释:“无性吸引者”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无性恋”,因为“恋”这个字有些混淆了浪漫吸引取向和性吸引取向,所以现在的趋势是逐步要改名了。)
之前我有个好朋友也有类似的表达,说自己是“器官不耐”,无法触碰对方的生殖器,但她自认为更偏向于性冷淡,并非无性吸引者。像蛋树这样已经笃定明确自己是无性吸引者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后来熟悉之后,我感觉到她非但不高冷,反而有点沙雕,会开各种傻气的玩笑、讲到兴奋处会手舞足蹈、对他人抱有赤诚和友善、明明没有性生活却非常爱讲黄色梗……总之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目前她是一名设计专业在读大学生,但在生活中,她无疑成了一名性向科普员——对质疑自己“无性吸引者”身份的人总是耐心解答,反复解释,慢慢普及给更多的人。
//采访开始//
L研究所:你给自己的全称身份定义是什么呢?
蛋树:我是一名顺性别女性、同性浪漫无性吸引者——简单来说就是我喜欢女生、想和女生恋爱,但是我并不想和任何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
高中时期我还一度认为也许只是自己方法不对,真的谈了恋爱就好了——因为同性浪漫无性吸引者在人群中的占比实在是太小了(大概1%),我并不相信自己会属于这么稀少的人群。大学恋爱之后我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并没有真的和当时的女友发生过关系,但是我能够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我很不想让这种关系发生,也和她坦白了这件事。再之后我就很确信自己是无性吸引者了。
L研究所:那你当时的女友有尝试过和你发生关系吗?最后的分手和你的无性吸引者身份是否有关呢?
蛋树:我们有半开玩笑地讨论过几次这个话题,不过距真正实施还很远。我的前任比我大四岁,她对我很有耐心,愿意让我慢慢开发自己。最后分手的原因比较复杂,我的性向也算是其中之一。不过,她个人其实会觉得单纯的无性吸引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相比之下,我有的时候连普通的肢体接触都会比较抗拒,这个会更让她难受一些。(不过,好像大部分无性吸引者并不至于太排斥拥抱、牵手这类的肢体接触,我自己是因为太害怕痒痒了。)
L研究所:那你后来还有喜欢过其她的有性吸引者吗?会先告诉对方自己是无性吸引者吗?
蛋树:我会期待自己的下一段恋情能够构建长期且稳定的亲密关系,因此,我并不希望自己和未来的另一半在“性需求”这种原则性大事上有过大的分歧,我更倾向于寻找其她的无性/半无性吸引者作为伴侣。不过我也有遇到过几次被有性吸引者喜欢上的情况,这种情况我都会直接告诉对方我是无性吸引者,然后对方就知难而退了。
L研究所:你在向他人出柜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困扰吗?
蛋树:有的,主要是一些“质疑”吧。有的人会觉得只要“跟真正爱的人做了爱,并且对方水平没问题”,就一定可以;有的觉得是没用对玩具。我刚开始也被说得很蒙,就继续上网找答案,结果真的被我找到一篇科普判断无性吸引倾向方法的帖子:
帖子的核心内容就是AVEN(最大的无性吸引教育和交流网站)对无性吸引者目前给出的定义,内容如下(*以下两项中满足任一项及以上属于无性吸引者):1.感受不到来自任何性别的具体人的性吸引2.没有跟具体人发生性行为的欲望。
AVEN还特别强调了几个并不影响个体是否为无性吸引者的因素,其中就包括了是否自慰和是否有过性体验。这些知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性向认同。不过即使如此,出柜仍然是令人困扰的——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相信。最开始在我还比较困惑的时候,人们提出疑问,我可以理解为是出于想帮助我看得更全面。但到了后面就比较烦人了。在我看来,这就跟跨性别者对你说“我觉得自己是女生/非二元性别者”,而你回答“我看你就是个男的,只是自己没想清楚”一样,粗鲁且带歧视意味。
L研究所:那当别人否定你的性向认同的时候,你一般是会反击还是转身就走呢?什么样的沟通才是让你觉得舒服而有礼貌的方式呢?
蛋树:我基本上是嘴上好好解释心里翻白眼吧,这该死的社交礼节。事实上我当然是没有任何义务向他人“自证清白”的。我认为性向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认同,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应该有权利定义你。我反感网络上拉拉圈子里一些“空口鉴同”的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又不是真的了解对方,也不是真的了解性学,哪来的权力鉴定这鉴定那的呢?
我个人是觉得,如果别人没有雇佣你作为ta的营养师,那么你就无权对人家的体重管理指手划脚,因为这样很不尊重人。同样地,只要对方没有向你寻求性向探索方面的指导,你也就没有任何质疑ta取向的权力——因为这样很不尊重人。让我感到舒服有礼貌的交流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自我认同”基础之上的。
L研究所:其他的无性吸引者大概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像你一样不能自慰的,是不是也有一些其他的分类?
蛋树:有很多。在无性吸引的光谱上,人们又细分出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我给大家介绍几类相对常见的吧:
1.无浪漫倾向无性吸引者(Aroace)就是在无性吸引的同时也感受不到浪漫吸引的人,我在网上遇到的无浪漫倾向无性吸引者基本都对恋爱兴趣为零。
2.灰色性向者(Greysexual)介于有性吸引和无性吸引之间,他们有的是能够感受到性吸引但是频率极低,类似一生几次;有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性吸引的条件很苛刻;有的是性吸引强度很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感受到的到底是不是性吸引。
3.半性吸引者(Demisexual)是灰色性向者的一种。半性吸引者只能被已经形成了情感纽带、有较深羁绊的人所吸引,很难对不熟悉的产生性吸引。与之基本相反的是Fraysexual,他们只能感到来自不熟的人的性吸引,一旦与对方熟悉起来,性吸引就消散了。
4.另外,这两年好像有个趋势是把“纸性恋”也看作性向的一种,算在无性吸引光谱里,他们还有自己的骄傲旗。“纸性恋”指得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不会产生性吸引,但对纸片人、明星等会产生的人群。
L研究所:有性吸引者在发现自己喜欢一个人时,往往是发现自己特别喜欢与对方呆在一起、会有占有欲、希望有更亲密的接触。那么你作为无性吸引者,又是如何判断自己“喜欢”的呢?
L研究所:身为无性吸引者,你是怎么看待有性吸引者的呢?
蛋树: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无性吸引者是自恃清高、看不起肉体关系的。我得承认确实也有这样的个体。我个人其实比较赞成《会饮篇》里面旧的观点——爱欲是阶梯式的,从爱美的肉体到爱美的行动,再到爱美的知识与“美”本身。我觉得,对于有性吸引者来说,性欲也许就像食欲一样,是一种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了这些基本的需求,人们才能更专注地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无性吸引者又称为Ace(来自英文缩写)
L研究所:那无性吸引者不需要满足肉体的需求,是不是会更方便于追求精神层面的连结呢?
L研究所:你对“性向是流动的”这句话怎么看?未来有可能会转变为有性吸引者吗?
蛋树:我个人认为性向虽然是流动的,但是如果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探索的话,性向最终是会趋向于稳定的。就像我拥有同性浪漫倾向,我将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变成Bi,但变成直女就不太可能了——因为我已经做了足够的探索,以至于我确信自己总是会爱上女生的。同理,我觉得按照无性吸引者的定义,我在这方面所进行过的自我探索也已经是很全面的了,所以我未来应该只有很小的概率会转变为有性吸引者。
//采访后记//
对我们双方而言,都不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出品”,但也正因此让事情变得有趣了起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不同”:认知的不同、对同样事务的理解不同,并也由此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因为不同而产生摩擦和碰撞,才使得“由无知转向理解”成为了可能。
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希望这篇“不理想”的小文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人知道并初步了解“无性吸引者”,使其不再遭受无礼追问,若有表达意愿,我们也非常欢迎大家来这里“说出你的故事”!
整场访问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蛋树说的“性向是一种自我认同,无须他人认同”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前听到她的无性吸引者身份,虽然我表示了尊重,但内心仍好奇她是否是因为谈恋爱的经历不够,对自己认知还不够,所以导致“轻率的下结论”?但我这种自以为是跟长辈们觉得“同性恋是闹着玩的”“你跟男的试试就会改变的”这种观点有何区别呢?都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臆断他人。
因此,我想说,如果我们认同自己女同恋者的身份,我们也应该尊重其他所有已经做好自我身份认同的人,包括其他所有性向的,也包括每一个已经自我认同为女同性恋的人。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粗鲁吧。自省从我开始~
另外,对于这个话题还有其他好奇和疑问的,尽管提问吧!还有其他的小众人群故事也欢迎投稿、留言、勾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