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词义理据;认知;突显观和注意观;视角;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80~90年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感知与体验的过程,是人与外部世界、人与人互动和协调的产物,是对外在现实和自身经验的理性看法,通过认知人们对世界万物形成了概念和意义,其间包含推理、概括、演绎、记忆等一系列心智活动。”语言是客观现实的镜像,所以它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经过体验和经验加工而成的认知活动,而词语,尤其是名词,是这种认知活动中最集中的反映。“词义的理据通俗的说法是事物现象得名之由”,名词是人和客观事物的名称,那么,通过对名词词义理据的分析,就可以探析出人或事物的得名之由,研究出具体词语的产生来由。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分区法和钱曾怡的《山东方言的分区》,石岛方言在系属类别上归属于胶辽方言,是其中的一个方言点。人们在接触一个事物时,要想进一步了解它,就需要给它一个标识或名称,对其进行抽象化、符号化,将其转化为语言世界的一份子,而这一转化过程需要借助人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主观认知的参与,也就是说,客观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着认知因素。所以,本文我们就以石岛方言名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认知视野下,探析事物的得名之由,即名词的词义理据分析。
一、突显观和注意观视野下的词义理据探析
突显观和注意观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解释事物的命名理据和研究词语转义有重要意义和说服力,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通俗地说,突显是从事物自身的角度说的,注意则是从主观者人的角度看的。“从语言符号的生成来看,命名是事物特征的突显和注意力的定位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将事物符号化的过程中,往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形状、颜色、功用、位置等来命名,即一般选取事物最突显,最能够引起人们主观注意的方面来命名。如:
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特点组成,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的,这就为人们的认识差异提供了可能性和先决条件,也就是说,由于事物的客观性和多面性,加之人们思维、注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的认知差异,所以在给事物的命名的侧重点上也会有所不同,同时通过这样的符号化命名处理,很容易从词语本身的指示和意义看出事物的特点,分析出词语的词义理据。
二、视角理论下的词义理据探究
认知是主客观因素的互动及其结果,主观意愿在认知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视角本是认知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这里将其引述用于解释词语得名的问题。视角理论主要涉及方位、方向性和优势视角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因其成长环境、背景知识、爱好等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事物时,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不尽相同,因而命名上也会有所不同。有时虽然名称相同,但词义的理据不相等,所指称的意义必然不同。如,
老西子、南了蛮子石岛地处沿海,为山东最东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将石岛区域以西的外省市的人们称作“老西子”,南方的称作“南了蛮子”。
山外石岛三面环海,一面靠山,以山为界,将石岛区域以外,山的另一头地段称作“山外”,那边的人则称为“山外的”。
三、家族相似性原则下的词义理据分析
范畴是词汇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原型范畴观颠覆了传统范畴观的规约,它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论。家族相似性原则认为:在某一范畴里,“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或多个成员至少有一个相同点,但所有成员同时没有或很少有相同点”。如:
在石岛方言中,以上所列的事物同为“面食”这一范畴的成员,7种食物的共同点是制作原料的使用上以面粉为主,不同点则各有差异,如“米饽饽”和“糕饽饽”的形状相似,馅料不同;“豆饽饽”和“米饽饽”的形状和馅料都不相同等,这种不等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成为了一个范畴里的成员。而换一个角度,从事物的得名之由,即词义的理据分析上看,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性,使得人们在指称时使用了“饽饽”这一总的称呼,而又因各自形状、馅料上的不同,给予“豆”、“米”等词素加以区别。同样,在石岛方言的亲属称谓中,有些称呼的使用中也体现了这种相似性认知。如,普通话的妈妈、婆婆、大伯母、小伯母、大姨姑姑、继母、干妈;石岛话的妈、婆妈、老妈、小妈、姨妈、姑妈、后妈、亲妈。
石岛话中,以上所列称呼都带有“妈”这个语素,有的具有区别意义和实在意义,如“婆妈”;有的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一个构词语素,如“姨妈”、“姑妈”,之所以使用这样的称呼,是相似性认知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相似性的基础是称呼的对象均为女性且是长辈。
四、结论
名词是客观事物的名称,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化,而这一抽象化的过程中,人们的认知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认知思维、认知角度等的不同,不仅影响词语的命名和词义的理据,而且对语法等语言的其他要素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现象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3.知汝远来应有意,。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5.山河破碎风飘絮,。
6.求之不得,。
7.飞来山上千寻塔,。
8.几处早莺争暖树,。
9.惶恐滩头说惶恐,。
10.,五十弦翻塞外声。
11.?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13.,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甲光向日金鳞开。
2.,芳草萋萋鹦鹉洲。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铁马冰河入梦来。
5.,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7.共看明月应垂泪,。
8.两岸猿声啼不住,。
9.,,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11.牧人驱犊返,。
12.,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13.行到水穷处,。
14.因思杜陵梦,。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2.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6.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用李商隐《无题》句)
6.“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衍化而来。
8.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来形容: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我与________的亲密接触(50分)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
③不得套写、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补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我与________的亲密接触”从结构形式上看是补中间部分的半命题作文。横线上能填的内容可以说“五花八门”,但是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与实生活紧密结合,体时代特点。所填的内容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东西;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象;可以是一种景致,一种行为;可以是一种情愫,一种体验;可以是一种感悟,一种认识……不论写什么,都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小切入口”为上策,如此,定能夺人眼球,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根据试题特点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扮靓标题:
一是以人物、实物等来补题。例如,“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与网络的亲密接触”“我与动漫的亲密接触”“我与外星人的亲密接触”“我与诱惑的亲密接触”……
二是从励志方面来补题。例如,“我与成功的亲密接触”“我与苦难的亲密接触”“我与挫折的亲密接触”“我与理想的亲密接触”“我与奉献的亲密接触”……
三是用情感类的词语补题。例如,“我与父爱的亲密接触”“我与母爱的亲密接触”“我与友情的亲密接触”“我与故乡的亲密接触”……
无论怎样补充,怎样立意、选材,都必须围绕作文“我”和“亲密接触”这两个关键词语,而“亲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等,这样才能扣住“亲密接触”。
【考场佳作】
我与风的亲密接触
河北一考生
我想拥抱风,并成为它的心跳。
――题记
你轻轻拂过我的脸,让我为你着迷,你没有色彩,却让世间风光无限。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你倾倒,为你轻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你的姿态吧;“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你的魅力吧;“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你的诱惑吧;“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你的豪壮吧。
你平淡,你多情,你潇洒,你豪放。
你在春天扬起温柔的情思,拂过冻醒的湖面,荡起丝丝涟漪。你挥洒爱的雨露,沁润着枯萎的树枝,滋养着田里的麦苗,伴着春光,你轻歌曼舞,向人们展示着你的魅力。春天的风,像一支清新脱俗的乐曲,携带着希望,唤起了沉睡的生命,也唤醒我惆怅的心。从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于是,我陶醉在春风里。
你在夏日献出火热的激情,让大地郁郁葱葱。那动人的绿呀,激起农人对秋的向往,对丰收的畅想。我走在田埂上,迎着你火样的热情,心里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了你,我的心不再荒芜,青春的田野也有了色彩。夏天的风,谢谢你,让我的世界多姿多彩。
你在晚秋吹来了丝丝感伤。让我为你忧郁。我知道,你有灵性,多愁善感,在所难免,但你不孤单,因为你带走了所有的色彩,你的心中五彩斑斓,你充实,你幸福。我从落叶中读懂了你,你送走了幼稚,带来了成熟。我把落叶捧在手里,同时也把你留在心中。于是,我的青春也变得靓丽和稳重。
你在冬天像难驯的野马,在田地里奔跑着,把小草踩得一片狼藉,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吹走了繁华,吹走了虚伪,只留下的大山和大地。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考验着世间所有事物的意志。冬天的风,你好强劲,打痛了我的脸,也打醒了我的心,让我学会了冷静地思考人生,不再叛逆,不再轻狂。我走在凛冽的冬风里,感受着人生的冷酷与沧桑。
我在风中行走,我与风亲密接触,感受风给我的唯美,感受风给我的启迪。
风,你是我一生最美丽的拥有。
【点评】
这是一曲对风的由衷赞歌。用第二人称“你”代指被描写对象――风,这样写如与风谈心,显示出“亲密”,扣题紧,也便于抒发感情。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a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古诗文名句或许“回归”默写
文学常识改错可能“回归”填空
基础题的布局会比较稳定,如有变化,很可能出现在第5、第6小题。
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诗文名句,不是理想的方式,考查方式应该更直接、更简明,比如回归到以前的“默写”。
考查文学常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去年我省的文学常识改错只是众多的形式之一。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也应该更直接一些,少转弯抹角,不搞“虚拟错误”。比如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24题,结合古文阅读要求同学们填空:“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何等自然,何等明快!同学们复习文学常识时,应该以课本为“根据地”,不要盲目扩大“战线”。
“大阅读”:表现历史思考、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的散文更有优势
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涉及“感叹历史兴亡”之外的任何主题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围绕“感叹历史兴亡”的主题选取了诗、词、曲三个作品。中国古代的诗歌如恒河沙数,表现出来的情感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怀古、伤时、惜别、思乡、友情、爱情、报国、宦游、讽喻等。从情感类型的角度讲,除了“感叹历史兴亡”外,2008年的古诗词鉴赏题有可能涉及其他任何主题。
文言文阅读:从“传记时代”到“‘杂’文时代”
经过多年的摸索,文言文阅读题已渐趋成熟,题型和命题角度相对稳定。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离不开对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对典型句式的判断,以及对文意(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的理解、判断和辨析。
语用题:追逐新题和“立定脚跟”
语言运用题是新题型的“试验田”和“展览厅”,各种花样翻新的题都在这里露面,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你未唱罢我也登场”。复习时,既要追逐新题型,如写颁奖词、机短信、模拟正方或反方陈词、给刊物或电视栏目命名、填写稿件处理单等,又要“立定脚跟”训练,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新的题型层出不穷,永远追逐不完,决难一网打尽,只有抓住语言运用的本质扎实训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话题作文继续得到命题人的青睐
话题具备文化性、时代性、理趣和情趣,能“引爆”个体表达
作文命题富有文化含量,富有时代气息,富有理趣情趣,对个体表达有强烈的“引爆”功能――浙江卷作文题将会坚持这一追求。理想的作文题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的话题语料应该既简练典雅又引人深思,能够引导同学们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同学们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有兼收并取之效。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程继伍
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
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
与其他省份变化“激进”的试卷相比,我省的试卷属于“稳中有变”式。整张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比如2007年的试卷将文学常识填空改为文学常识改错,语用题中出现了填写稿件处理单的题目,等等。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应该会延续“稳中有变”这个思路。
基础题:前四道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创新点在后两题
一般情况下,基础题的前四题的内容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熟语和语病等;而后面的两道题目,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变化。
文化常识作为高考内容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上个世纪的事了。2007年,在全国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都没有明确提及的情况下,文化常识突然出现在基础题第5题中,着实令大家吃了一惊。客观地说,这道题难度并不大,但考生的失分率非常高。基础题的第6题是判断名句正误,而以往考查名句都是以默写的形式出现的。有人认为,这道题有“为陷阱而设置陷阱”之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争议题”2007年考了一次,2008年还会继续考吗?何不换换花样,来点别的东西呢?
“小阅读”:注重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大阅读”:以现当代散文为主流
从根本上讲,“大阅读”是最能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反映阅读和鉴赏等语文能力的题型。
话题作文似乎占上风,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并非会终结
应扣住主题深写
一、营造充满诗意的校园文化
现在,当你走近校园时,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万事万物都有其灵性所在。我们努力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寓有诗情,一砖一瓦充满诗语。知新亭、育李亭、百花园、百树园乃至教室外的墙壁上都写有中华古代优秀诗篇。看,诗韵长廊!我们抬头诵诗,开口吟诗,对口唱诗,低头背诗,诗的乐园!所有的一切,都给孩子们一种温馨的感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时至今日,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实践证明,古诗词诵读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1、课堂引诗文
2、活动诵诗文
(二)古诗文诵读过级比赛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还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主要内容以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进行等级分类,共12级。分低、中、高三个阶段,6年完成。依据教材,我们每学期都把古诗文等级测试作为重点,开学初,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级背诵内容,并提出具体要求,最终争取达到人人过级,人人读出感情,人人背出韵味。有的学生甚至还跳级考级,目前,我校低年级同学都能背诵出百余首古诗,高年级学生的古诗积累已达二三百首。厚积而薄发,我校用中国最传统、最朴素的教法把孩子们学古诗文热情充分激发起来,把他们引入诗情古韵之中,与圣贤相约,与诗人握手,让他们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
(三)古诗词联欢汇演
学校为了展示古诗文诵读的成果,每学年在第一学期的元旦,第二学期的六一儿童节期间,都举办以“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词文艺汇演活动,并评出了“最佳组织奖”、“优秀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节目异彩纷呈,迭起,孩子们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如上学期四一班表演的《双节棍》,现代舞与古典诗词结合,别有一番风味。五一班表演的小品《矛与盾》,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孩子们,身着绿叶,翩翩起舞,让大家畅想其中,久久回味。
(四)开展古诗文赏析活动。我们根据诗文的内容把它分为写景、励志、惜时、孝道、诚信、爱国等不同主题,让学生赏析。在形式上有吟诗、唱诗、画诗等,提高了古诗文的感染力。演诗也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的诗被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有的诗让儿童半念半唱,伴随动作手语,生动的语言形象就会在大脑中形成,这样的诵读记得牢,悟得深。有些内容简单的诗文,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画一画诗文所表现的内容。诗配画、画配诗、诗画交融,在诵读中绘画,在赏析、绘画中诵诗、背诗。
3、生活用诗文
俗话说,“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光是增加语言积累、文化积淀,同时不定期为他们涂抹“精神底色”,让他们在积累经典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我们还针对学生中的某些不良习惯,例如针对学生浪费、攀比的现象,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警世名言来引起学生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会说谎的同学从《弟子规》中的名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悟出做人要诚信的道理;学习不刻苦的同学从《三字经》的“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中受到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悄悄地烙印在无数稚童的心灵之上。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校诵读成效再次证明,现代文化不拒绝传统,现代文化需要传统,关键是我们应当怎样创造性地继续传统。作为学校管理者,我深知这项活动才刚刚开始,还处于探索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