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也是最常见的作文话题之一。
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是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这道作文题,如果从齐桓公的角度来写,那就是关于“宽容”的话题。
关于“宽容”的作文素材有不少,但其中许多都是烂大街的内容,很难博得老师的好感。
01.宽容让世界更美好
02.包容对手,合作共赢
03.因为宽容,所以博大
0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05.打开心胸,拥抱阳光
06.怀包容心,走阳光道
07.心胸宽了路好走
08.包容是一种力
01.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宋·范公佴《过庭录》
02.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西游记》
0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04.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弘一法师
05.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弘一法师
06.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
0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08.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木心《杰克逊高地》
09.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纪伯伦[黎巴嫩作家]
10.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1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马克·吐温
12.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普列姆昌德[印度作家]
01.木心:世事尽可原谅
文革时,木心因言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18个月,三根手指惨遭折断,其中煎熬无人能懂。如果说他心中从未有过仇恨,任谁都不会相信。但是学识横跨文学、美术、音乐诸多领域,东西方哲学、文化烂熟于胸的他,早已深深领悟,善与恶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人性中的必然。多年后,旅居海外的他在诗中写道:“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思想的高度决定着胸怀的宽度,当灵魂立于高处,世事已如行云流水,一切皆是自然,再没什么能积滞于胸。
02.苏轼: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与章惇年轻时曾是好朋友,在后来的新旧党争中,二人分属不同阵营。新党得势时,章惇对老朋友苏轼非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痛下杀手,把他贬到海南荒岛,九死一生。后来旧党东山再起,章惇的儿子害怕苏轼报复父亲,于是写信求情,苏轼立刻回信:“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原本智慧出众学识过人的苏轼,在几经宦海沉浮,饱尝人间冷暖以后,对胜负成败已经看淡,恩怨情仇已经释然,正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睛。”
03.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与鲁迅都是民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因为政见差异,鲁迅曾多次对胡适口诛笔伐,但胡适从来没有做过回应。鲁迅去世后,有人希望能与胡适联起手来清算鲁迅,胡适却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后来,《鲁迅全集》出版遇到困难,在胡适的积极奔走下,文集才得以顺利面世。不仅是对鲁迅,对待所有学术、政治上的“异己”,胡适都能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人们总是看不惯和自己不同的思想、行为,但是每个人的天性、境遇迵异,思想、行为怎能统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胡适才提出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能容忍别人的异见,才能成全彼此的自由。
04.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在朝为大官,其老家的家人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聚讼不休。张家人飞书北京,想请张英向当地县衙发句话搞定纠纷。但张英的境界与家人不同,他回书一首打油诗:“千里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书信后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遂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邻居见张家先让三尺,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传颂至今的六尺巷。
05.林肯:把对手变成朋友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对手或许就能变成朋友,自己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
06.孔子重“恕”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处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