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进入直播间的用户,公屏首先会出现一则例行“提示”,表明刷礼物与平台无关,“谨防受骗上当”。北京某律师事务所民事领域律师乔圆向「新熵」表示,这样提示能够让平台免于部分“担责”,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位网友的遭遇一定程度无法直接认定为平台责任。
开放的平台有利于陌生人社交,但同样意味着鱼龙混杂的打赏生态,花样百出的连麦与月老直播间,正在让这个平台引导出来的交友生态,变得越来越非主流。
直播间内的六位“女嘉宾”在讨论区耐心地敲下每一位新进来的男用户的昵称,询问着“要不要认识一下”,作为主导这场相亲的红娘,沫沫也不断喊着被cue的男性用户,“给我们小姐姐点个礼物,我让她开麦给你做自我介绍。”
或许是在工作日,在线的用户并不多,愿意花钱的更少,六位“女嘉宾”只能活跃在讨论区,询问着每个男性用户,是否愿意“认识一下”。比起“相亲”,“女嘉宾”们更像是吉祥物。
半个小时后,房主沫沫下线,“女嘉宾”之一包子成了新任房主。在断断续续的背景音乐中,包子重复着前任红娘的话术,不断要求直播间里的男用户给“女嘉宾”送礼物,“我们小姐姐都主动打招呼了,你刷个礼物怎么了?”
面对一个不断要求开视频的用户,房主包子的语气逐渐不耐烦,“刷一个一百多块钱的礼物,我就跟你开视频。”但这位用户并未理会,事实上,在两个小时内,并未有用户为“女嘉宾”付款。
“女嘉宾”变红娘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一位用户也表示,在相亲直播间认识的女孩儿,实际上也是一位红娘,“除了直播相亲的时候看到了一下后面从来没有看到真人。”相亲还是相“钱”?“红娘们”在直播间内的表现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你想认识小姑娘,还不愿意花钱,那去别的房间玩吧。”在另一个交友直播间,房主苏苏自称是月老,他也在不断重复类似的话术,“麦上的小姐姐都是单身,刷三个‘缘分加油站’就让她开麦做自我介绍。”一位“男嘉宾”也在积极互动,对新进来的男用户进行邀请,“兄弟,你刷70块钱就能上麦随便聊。”
在交友直播间排名第一的直播间“非诚勿扰”中,上周贡献榜中,榜首贡献值高达57.1万,换算成人民币,她一周内在直播间内花费了5.7万。
在一家装修讲究的西餐厅,王池见到了这位聊了一个月的女网友璐璐,两瓶红酒,几碟西餐,配着轻柔的背景音乐,气氛刚刚好,直到结账时看到七千元的账单,王池才隐约感觉到,自己大概遇到酒托了。
这种老旧的套路屡见不鲜,从线下交友到线上相亲,时代变了,套路依旧。但骗子们并不在意,毕竟再老套的骗术,总会有人上当。
钱知的经历更加离奇,在陌陌上认识的网恋对象,把他带进传销的深渊。“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去找真爱,结果一见面她就给我带去传销窝。”对网恋还保留有一丝警惕的钱知,在火车上就把带的现金分开藏在身上,“多亏我藏了钱,后来就靠这点钱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