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的张淑媛在58岁时创办婚介所,专为中老年人介绍对象
一头花白头发,一条紫色花围巾,83岁的张淑媛婆婆从一个抽屉里翻找出一枚奖章,奖章上写着“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这个奖源于她的一次创业,1985年,张婆婆58岁,那一年她创办了一家中老年婚姻介绍所,专为中老年人介绍对象。
“老年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张婆婆说,她的婚介所是成都第一家专给中老年人介绍婚姻的婚介所。
独居18年办起婚介所
张淑媛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是一位教师,她喜欢看书读诗。1967年,张婆婆的丈夫因病过世,从此她开始与儿子相依为命,一过就是18年。
1985年,58岁的张婆婆觉得退休后的生活有些平淡,“心里总想着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于是,她和几个同事、朋友一起,创办了中老年婚姻介绍所。
为了创办婚介所,张婆婆把自己家的祖屋捐出来作为办公地点,“我自己寡居了18年,明白老年人无依无靠的感觉”,就是出于这份理解,她给中老年人介绍起了对象。
当时,在羊市街的旁边有个小公园,这里是张婆婆的“基地”。由于公园人比较多,可以“掩人耳目”,许多不好意思的老年人都选择在这里与张婆婆会面。
在了解了双方的要求后,张婆婆就张罗第一次“约会”。
几轮约会下来,要是当事人双方喜欢,就给张婆婆回话。
用这样的方式,张婆婆成功撮合了上百对老人。
给美国朋友介绍老伴
让张婆婆最得意的一件事是,她还给美国朋友介绍过对象,“遗憾的是没有成功。”
那是1987年夏天,一名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中年妇女来到她的婚介所,请她帮忙介绍一名中国老伴。
原来,这名妇女是美国人,儿子在成都留学,母子俩都很喜欢成都,打算留下来生活。
这位美国朋友的中文讲得不错,张婆婆在跟她简单交流后就忙开了,从在婚介所报名的单身男士中认真挑选,选出了几个条件符合的,还安排了见面。
最后,由于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几名男士都败下阵来,最终也没能给这名美国朋友找到另一半。
忙活多年儿子儿媳接班
创办婚介所时,张淑媛就已年近六旬,忙活了10多年后,她终于有了接班人——儿子儿媳。张婆婆的儿媳王淑蓉很喜欢婚介工作,退休后就一直帮张婆婆打理婚介所。
渐渐地,张婆婆年纪大了,婚介所就交给儿媳继续开办。有时候,两人还坐在一起交流经验。再后来,儿子退休了,也一起加入了婚介工作中。
“现在来婚介所找对象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了。”张婆婆说,社会越来越开放了,老年人也敢去追求幸福了,“这是好事。”(彭娅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