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的思考
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
政治引导的思考
□叶剑辉徐宇燕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越来越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群体特征。如何做好这个独特群体的政治引导工作成为目前统战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宁波市委统战部选择余姚、慈溪、宁海、鄞州、江东五个民营经济发展较具特色的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邀请区域内民营企业中的企业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座谈交流,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一、宁波市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主要特征
(一)年纪较轻,学历收入较高,重视家庭生活
中青年是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并随着新劳动力的不断加入,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收入较高且稳定,他们重视家庭生活,关心子女就学。
(二)职业素养较高,工作强度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思维活跃,思想独立,追求丰富的生活方式
二、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工作面临的困境探析
(一)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基础薄弱
(二)综合引导机制载体欠缺
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分布的广泛性、职业的不稳定性和思想观念的多元性,给建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载体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一方面,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引导机制载体不适合这一岗位频繁调换、结构不稳定的群体。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目前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要实现众多民营企业之间的联合、建立引导的组织体系,具有较大难度。而有关党政部门有引导责任,目前却对这部分人员接触不够、了解不足,工作无从下手。
(三)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阶层弱势
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相对于其他阶层具有一定的弱势。一是创业者(企业主)的制约。特别是在小型民营企业和家族民营企业,规章制度建立执行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欠缺,带有原始的家族管理理念。在缺乏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可循的条件下,就职人员有序的政治参与较大程度取决于企业主的支持力度。二是政治、社会安排被忽视。调查显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工商联常委或执委等安排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党政部门安排的时候都是基于整个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整体来考虑,在安排中基本上首先考虑安排给民营企业出资人,这方面在小型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人大代表所占比例也较低(其中多数也是企业出资人)。
(四)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自我和政治认知不准确
1.自身社会地位认知不准确。调查显示,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普遍认为自己是属于体制外的个体,是属于“社会人”、“边缘人”,自身社会地位认知不准确。一方面,他们自我身份认知较低。受访者中,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处于中下等水平,这对政治引导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他们自我社会价值期望较低。自认为社会地位认知较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社会价值期望。很多人认为,他们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至于以他们自身的力量实现某种社会价值,没有抱太多的感想和希望。
2.政治认知较弱。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爱国意识。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感,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等,充分展现了他们在情感层次上强烈的民族认同和炙热的爱国情怀。同时,他们也关心时事政治新闻,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报纸书刊、电视。但是,他们的政治认知较弱,形成政治认同较强的情感体验与弱化的理性行为的矛盾。在理性认知上,他们崇尚西方文化,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制度更民主、更优越,羡慕外企的管理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没有太多认知和感想。
(五)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稀缺
三、加强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机制
1.建立服务保障机制。在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无党派人士政治引导机制建设基础上,明确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群体的重视,单独列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对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政府部门应在户口落实、社会保险缴纳、子女入学等方面制订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服务保障措施。
2.建立综合协调机制。针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群体的“流动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迫切需要建立各部门各地区参与的联动协调机制,以避免出现这个群体因流动无法进行引导的真空现象。一是建立纵向联系统筹管理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市、县、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网络,加强地域内统筹协调。二是建立横向联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由区域内不同部门组成的联系会议制度,努力形成部门配合、信息灵通的动态管理网络。
3.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建立联谊交友机制,增强与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联系、沟通和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运用现代联系和沟通方式,特别是“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信息沟通和意见收集;建立学习培训机制,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发展需求和政治参与的理论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定期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
(二)创新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载体
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的政治引导要寓引导于活动之中,应重视两种类型的载体。
1.建立企业内部活动载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建体现各自意愿和价值追求的各类社团载体,增强企业活动和凝聚力。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形式多样的联谊会、俱乐部等组织。如建立企业内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吸收企业骨干成员参加,增加企业凝聚力,引导会员在联络联谊、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建立诸如羽毛球俱乐部等活动载体,以愉悦身心的休闲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舒缓精神压力。
2.依托党团、统战、工会等创设的载体。积极推进企业党团组织建设和工会组织建设,并根据要求,视企业规模开展常态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活动,积极对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引导。推进企业职工参加工会等组织的各类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发挥民主党派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企业主鼓励管理技术人员加入民主党派和青联、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参加各级知联会、新联会等社会团体,积极支持他们参与组织活动、服务社会,增加民营企业中管理技术人员进入各类行业协会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名额。
(三)探索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政治引导方法
1.采取“低度引导”思路。面对庞大的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群体,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社会安排、荣誉安排都非常有限,政治引导应避免大幅度激起他们的政治参与热情,进而避免他们以实质追求自我利益为核心的抗争意识突然跃进而民主法治意识并未真正增强的政治参与;也应该避免强行灌输,进而避免部分人士的反感和更大程度的抗争。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应侧重建立诉求疏通渠道,构建协商合作的问题解决机制,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为要。
2.采用统战交友工作方法。部分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受多种文化影响,特别是也受非主流文化影响,思想观念多元,交流方式多样,有时甚至偏激。因此要时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营造一个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做到聚人心、暖人心、安人心。
3.注重政治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强调对他们自我教育的引导,引导他们审视自我,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他们重塑“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讨论。
(四)建立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代表人士队伍
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思维敏捷,独立性强,却凝聚力不足,缺乏代表性人物,要以巨大的包容性,有重点、分主次、循序渐进地建设代表人士队伍。
1.重视代表性人物培养。发现、培养一批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在学术上有造诣、在群体中有影响的人物,组建一支代表人士队伍,对他们实施动态管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训、推荐安排,提高他们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创造活力、反映阶层诉求、缓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所在阶层的引领作用。
2.重视中间地带的争取和转化。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处于中间地带的人士数量庞大,应善于延伸工作手臂,推进运用代表人士队伍对这个群体中间人士的影响,引导他们“爱岗、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出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引导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利益表达。
3.重视年轻队伍的培养引导。在载体平台设计、活动内容安排上,顺应年轻一代的喜好,以年轻一代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