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那么,新时代学生面临哪些心理困惑,又如何对症下药、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呢?
一、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压抑冲突后的负面情绪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外界期待与内在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异时,内在冲突就会愈加明显。一方面,社会“内卷”现象明显,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学业压力偏大;另一方面,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相对缺少吃苦耐劳经历,心理韧性有待加强。因此,部分学生较弱的个体发展意愿与较强的外在要求存在较大冲突,导致儿童青少年内在冲突的产生。同时,青少年的亲子冲突较为突出,在初二或初三亲子冲突达到顶点[1][2],矛盾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高亲子冲突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较低的自控力,也会表现出消极的社会适应,产生焦虑、抑郁、网络成瘾、自我伤害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3][4][5]。
(二)学业压力积累后的厌学行为
过去三年线上线下学习反复切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在对江苏省中小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调研中发现,整体上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处于良好水平,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中等偏良好水平,学习效果反馈接近良好水平。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进行聚类分析,其中乐学善学者占比22%、勤学出众者占比20%、孤独后进者占比19%、中规中矩者占比29%、成就焦虑者占比10%。孤独后进者在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方面表现均较差,同时在心理层面还存在较高的孤独感、适应不良和抑郁。成就焦虑者虽然在学习表现上较好,但存在较高的焦虑水平,学习压力较大,情绪也易于波动,这都可能对他们后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6]。当儿童青少年由于较大的学业压力产生较为负面的学业情绪、感受到学业受挫时,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学习,拒绝上学或者在学校无法维持学习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出现厌学、拒学现象。
(三)虚拟社交行为背后的孤独感受
二、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家校社协同为学生提供良性成长环境
我们要如何引导儿童青少年积极地表达情绪、合理地疏解情绪?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支持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与保障资源。家校社要协同起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引导、营造良性的成长环境。
在学校层面,要面向全体大中小幼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以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情绪感知、情绪调节能力。选择真正适合儿童的标准化心理量表进行心理异常的筛查和专业化辅导来预防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根据科学的指标和信号,联合社区、医院进行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学生的转介与治疗。同时,学校也要提供健康、良性的培养机制和环境,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充分考虑个体的发展差异,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情感支持能够减少学生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减少学习倦怠的产生。
(二)内外兼治帮助学生增强学业效能感
学业压力过大是儿童青少年厌学或者拒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需要内外兼治。从外部因素来说,学业压力过大主要源于个体现有学业水平与外界期待的学业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上文提到的孤独后进者,可能是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业水平滞后,很难短期弥补;或者学生存在社会关系和内在冲突导致的情绪不佳,也会导致学业水平滞后。这样的学生跟随常规的学习进度会感到非常吃力,同时缺少学业效能感,不断自我否定,进而厌学。个性化的指导会对其有帮助。同一班级中的分层分类教学、一节课中不同难度学习任务的设置、分层作业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同时家校也要协同,切实摸清学生的“底”在哪儿,然后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个体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料和评价标准,让他们在“够得到”的区间内收获成就感。
从内部因素看,学业压力过大源于较低的学业动机。根据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个体发展动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结果期待、自我效能、学习经验和支持系统等。其中,结果期待就是目前行为的未来意义。现在的学生一方面被“内卷”,一方面对前路充满迷茫,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后又能做什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与生涯教育高度融合,在学科教育中要融入生涯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家长、教师要能够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优势与发展方向,为其适性发展提供支持,相应的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也要更加完善,为多元化人才发展铺好路。
(三)真实安全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安全感的满足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前提,人际安全感源于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安全的依恋关系主要包括安全的亲子关系、安全的师生关系、安全的同伴关系,这是其进行学习和自我探索的重要基础。当个体出现困惑、挑战甚至遭受重大挫折时,良好的人际安全感会帮助其顺利度过艰难时期,反之则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建立人际安全感的核心要素是信任、尊重和归属。根据依恋的内部工作理论,安全的亲子关系是安全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衍生基础。在亲子之间建立信任、尊重的关系,营造孩子对父母、家庭的归属感,个体就有了安全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亲子、师生、同伴的真实相处中,以下三个原则有助于建立起安全关系。一是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立场。教师、家长要积极学习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心理规律,真正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对方的发展需要和真实动机,再进行沟通与决策。二是把握好人际之间的界限。关系的边界要界定清晰,不要因为是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就过度控制或侵犯隐私等,青少年在发展同一性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尊重和信任。三是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拒绝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或者语言上的暴力。创建和谐班集体,教师要用积极、正向的方式进行引导与鼓励;同伴间也要善结良友,拒绝网络暴力和校园欺凌。
建立了真实的人际安全感后,个体便会开始展开学业和生活等方面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会促进其学业发展,平衡身心健康。社会情感能力包含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负责任的决策、人际关系能力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缓冲学业压力、人际挫折和自我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挑战等。对于已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困扰并进行了药物和心理干预的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要继续学业或者休学后复学。对于这样的学生,通过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提升其社会情感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家庭、学校要提供全面的情感支持,与其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帮助其恢复在家庭、班级中的归属感。教师、同伴的无偏见对待,交友圈的恢复与拓展,周围人对其症状的接纳和包容,都能帮助他们真正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
注释:
[1]方晓义,张锦涛,刘钊.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3:46–52.
[2][9]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的发展特征[J].心理科学.2007,30(5):1196–1198.
[3][10]刘海娇,田录梅,王姝琼,张文新.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及其对抑郁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34(06):1403–1408.
[4]田录梅,吴云龙,袁竞驰,单楠,刘璐.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1):76–84.
[5]Li,F.,Cui,Y.,Li,Y.,Guo,L.,Ke,X.,Liu,J.,Luo,X.,Zheng,Y.,&Leckman,J.F.PrevalenceofmentaldisordersinschoolchildrenandadolescentsinChina:diagnosticdatafromdetailedclinicalassessmentsof17,524individuals[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2022,63(1):34-46.
[6]曹梅,朱晓悦,沈书生.父母教育卷入对中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的影响——江苏省中小学在线教学调查研究报告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16-28.
[7]Ma,S.,Huang,Y.,&Ma,Y.ChildhoodMaltreatmentandMobilePhoneAddictionAmongChineseAdolescents:LonelinessasaMediatorandSelf-ControlasaModerator[J].FrontiersinPsychology,2020,11:1-8.
[8]田雨,周梦,王乐昌,秦宁波.疫情期大学生抑郁与网络成瘾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2):295-300.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供稿原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内外兼治”——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表现及应对策略》作者:张馨尹,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