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立足传统文化精华,结合时代之种种现实问题,阐述的相应处置建议,写法类似生活感悟随笔。
2、典型的集众智之作,为现代电子科技大网络前提下之所成,即公众号。
3、缘于众智之作,明显体现出水平不一,部分条目即解释有所曲误,事例不甚相称,故应理性看待本书,如P4中的累、逆之论。
4、于其知识点,初览,则甚悦人有悟,后再细研,则似又平淡,再细揣之,则又奥妙无穷。此与西之较,其先似平而虚,继后方渐释。
5、其内观点,于人生大有裨益,然临事之时,总有疏忽;故其应用,在乎内化于心,此之程度,非一二遍阅达所能解,须细细摩诘,反复践行,形成习性,方可潜心。
6、诸多观点,似已与现代生活相左,即其消极性与当今之奋进时势较有冲突,而之正当与否,难有定论,应理性辨析。
7、拓展阅读:《小窗幽记》、《冰鉴》、《格言联壁》、《论语》、《菜根谭》丰子恺《人生求缺不求满》等。
三、了解、理解与辨析
1、关于格局——做人,赢在格局,输在计较。(P1)
①现实中常见——处理小问题时有条不紊,但遇大事时则手忙脚乱;平时沉着冷静,关键时刻则懵懂难清、惊谎失措;事前迟缓,事后则明等。
②格局——即遇事时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和品质。
③引自《格言联壁》之“五愈宜”——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即处理棘手的事,宜放宽身心,如塞翁失马。)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即和感觉难处的人相处,宜慈和厚道,尊重对方的行为举止,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干涉。如将相和。)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即越是紧急的事,越应该缓和周到。)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即越是重大的事情、重要的关头,越要平心静气。)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即遇到困难和疑惑,宜无疑心、无成见。(如,曹操杀吕伯奢家人。)
④自省辨析——宽亦可、平且行;厚有缺,缓得修、无意存疑。
2、关于如何化解人生中贫、侈、累、烦四大难题。(P4)
①引自《小窗幽记》——以俭胜贫,贫忘;以施代侈,侈化;以省去累,累消;以逆炼心,心定。
②即:贫乏之时,懂得节俭,特别是精神上的节俭理念之树立;
奢侈之时,懂得布施,特别是对他人的奢侈;
繁累之时,懂得化繁就简,如郑板桥:册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心烦之时,懂得逆流而上,特别是停滞困顿之中,敢于突围。
③自省辨析——贫能定;然侈时施无心,繁前简不清。
3、关于处世中的辩证法?(P6)
①《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妙处在于其对立项与动词的形象性)
②引自《小窗幽记》;
善默即是能语——典型人物:钱钟书,字默存,文革中只微笑,总不点头。(关键在于把握“善”)
用晦即是处明——即是“韬光养晦”
混俗即是藏身——即最高明的隐藏是与世同流,却不合污,典型人物:东方朔。
安心即是适境——人世间一切问题,都可归结于心与境的关系:是追求心安,还是追求外在环境的舒适,成了决定生命质量的分水岭。
③自省辨析——关键在于把握其度,万不能以此为理念,却是堕入过于消极的窠臼。比之如默,就有可能无语而无思;晦就有可能逃避;混俗就有可能完全同化;安心就有可能无志。
4、关于人类得“静”的三种境界之论?(P9)
①引自《文中子》——上士闭心,中士闭口,下士闭门。
②下士闭门,随缘即变——即以外物之静而达到内心“不乱”,受外在环境所限。
③中士闭口,谨言慎行——即如“言多必失”,不人前人后侃侃而谈,不议论他人是非。
④上士闭心,随缘不变——即“存乎一心”的高度,如庄子“唯止能止众止”,是人能以强大的自制力来控制自己,从而达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状态。
⑤自省辨析——中士之境矣。
5、关于人生的求缺不求满问题?(P11)
①莫言之说:月亮圆则亏厌,果子熟则坠落。
②丰子恺《人生求缺不求满》;曾国藩的书房“求阙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引自《小窗幽记》: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即始终保持清醒、控制有度。
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比如《老子》论道,仅五千言;《心经》论心,仅二百六十字。
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如晋代王子猷((yóu)访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④自省辨析——非极端之人,有理性、能控度;但有轻信之痛。
6、关于善恶界定中的论迹与论心问题?(P14)
①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即评断善的,不是结果,是内心;不是外在,是内心。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可以实现的善举也不同。设若以迹论,则贫家无孝子。
②万恶淫为先,论迹不论心——即衡量恶行的是结果,是形迹;人的内心如有恶的想法,只要没有付诸行动,就不为恶。设若以心论,则世上无完人。
③辩证看待心迹间的关联性——即迹是否为心的写照?心能否决定迹?此处迹应为主观的迹,而非客观上的以心而生的迹,如贫困之人对待父母的悦色,也是一种迹。
④诸如:叶公好龙、孙子:色难等。
7、关于齐家的“六字”方针?(P19)
①引自明代吕坤《孝睦房训辞》,系中国名门家训之一。
②传家二字:曰读与耕——即好学之精神和凡事躬身亲行之理念。
③兴家二字:曰俭与勤——如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曾国藩家族。
④安家二字:曰让与忍——如唐宰相娄师德与弟论忍让。(另防家二字:曰盗与贼;亡家二字:曰嫖与贼;败家二字:曰暴与凶。)
8、关于北宋名相寇准《六悔铭》?(P22)
①官行私曲,失时悔——典型如唐军等。
②富不俭用,贫时悔——如知详、拳王泰森。
③艺不少学,过时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老大徒伤悲。
④见事不学,用时悔——
⑤醉发狂言,醒时悔——如前振民。
⑥安不将息,病时悔——如熬夜之人,前多有勤奋学者之叹息文。
9、关于人生中“持减论”?(P28)
引自清朝朱潮远编《四本堂座右编》,其分四门,即起家、治家、齐家、保家。
①交游减则免纷忧。
②言语减便寡愆尤。(罪过)
③思虑减则精神不耗。
④聪明减则混沌可完。
⑤比较之《极简》《钝感力》《第四消费时代》等。
10、关于人生中的“四随”?(P30)
①即随遇而安、随性而发、随缘而行、随喜而作。
②是智者的行为,而不是愚者的借口。
③特别易误解为得过且过、放任自流。
④随性,不是放任自己的习气、放纵自己的欲望,而是跟随自己的天性,发挥自己的所长,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
11、关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应破除的“四贼”?(P33)
①引自——明代陈继儒创作的小品文集《小窗幽记》中的《鉴心录》。
②即:a:奋始怠终,修业之贼——即需要从一而终、善始善终的韧力,如《诗经》靡(mí)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不是没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很好的结局),系人性中最应克服的必然性,人生创业最大忌,历史中最常见之教训。
b:缓前急后,应事之贼——即做事前段慢条斯理、东拉西扯、不做准备,到真正做事后段则临急抱佛脚,胡乱匆忙。系应事中最常见的心态,是缺乏自制力与计划性的体现。如乘车、考试等,应前急后缓,留有余地。
c:躁心浮力,蓄德之贼——即心浮气躁,功利心太甚,欠缺定力。
12、了解:明代高僧蕅(ǒu)益大师《十不求行》〈也称《十无碍行》〉?(P40)
①念身不求无病——现今之人多以求无病为动机;
②处世不求无难——即人生没有无难之世;
③究心不求无障——现今多妄求顺畅;
④立行不求无魔——即修行不要期忘无魔难;
⑤谋事不求易成——即不是不成,而是期忘易成;
⑥交情不求益我——交往不以益我为动机;
⑦于人不求顺适——即人生中不要求他人顺适于我,不以自我为中心。
⑧施德不求望报——即帮助别人不要贪图回报;
⑨见利不求沾分——特别的警惕,以“见者有份”为借口,见他人得利而不甘有怨,财会人员的大忌;
⑩被抑不求申明——即受到压制或误解不要执着去申明。
13、关于生活中的合群(即与世同流,但不合污)问题之论?(P46)
①人是社会性动物,融入群体是人的本能。
②引自——清代张潮、朱锡绶《幽梦续影》,即:
a: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典型以齐白石之谐俗对黄宾虹之骇俗;
b: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玩世如唐寅、陶世如渊明。
c:高峻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何如周姓人物。
③或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④必须从本质上认清谐俗、陶世、容物之妙处,并深入意识深处,方可形成一种行动自觉,否则便有可能论为“术”。
14、关于积极处世的“五心”之法?(P50)
①引自道家典籍,施肩吾著《西山群仙会真记》;
②即:
a: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b: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c: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d: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e: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③自省辨析——以一心而衡天下,吾差距甚大,格局不足矣!
15、关于与人交往中的“三不失”要求?(P53)
出处《礼记˙表记》
①不失足于人,慎重举止——即指在人前应该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一抬手一投足要有分寸。
②不失色于人,控制情绪——即指喜怒克制于心,不常外露于颜。如孔子“色难”。
③不失口于人,先思后语——即时时不得口不择言。
④如上,一时易、长年难;平时易、急时难。
⑤慎勿养成一种对待至亲时存在着的放肆性——即如持宠而娇。
16、关于与人交往中的宽恕之道,即辩证性的“六取”“六恕”?(P55)
①取人之直,恕其戆(ɡànɡ通“憨”)——直率与鲁莽,如张飞。
②取人之朴,恕其愚——淳朴与木讷愚笨,如仁贵。
③取人之介,恕其隘——耿介与严苛,如己。
④取人之敏,恕其疏——聪明敏捷与疏忽大意,如薰。
⑤取人之辨,恕其肆——能言善辨与持才傲物之放肆,如杨修。
⑥取人之信,恕其拘——重信重义与教条刻板,如辉。
即当认清:凡世万物,必无完美,持盈必损,在乎容也。
17、了解:曾国藩《冰鉴》四十字识人术?(P61)
①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即斜眼看人的人,多心术不正者;与人交谈时眼神飘忽不定、躲躲闪闪,是内心不忠实的潜意识所致。
②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如胡林翼的苦相,经常神色黯然。
③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④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即避免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18、了解:《菜根谭》中关于生活中未雨绸缪、以勤补拙的术?(P64)
①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如东晋陶侃收屑。
②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如齐白石的不耽于空想。
③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即慎独。如曾国藩将之放在修身首位。(人生是否成熟的关键,便在于此三中的差距,于己是显在乎三)
19、了解:孔子《论语》中关于人生需要做好的四件事?(P66)
①志于道:确立生命的目标——即立志,应注重其远大性,眼光与器局培养。
②据于德:找准做事的依据——即处世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德者亦得也。
③依于仁:理顺待人的态度——此处的仁,泛指“仁义礼智信”。
④游于艺:寻求内心的丰盈——此为搞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必要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⑤此四事为孔了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其立身立人的写照。
⑥自省辨析——道不高远,故成就有限;德依三知,囿于内敛,仁礼不足,总有干扰;立艺为读,起步稍晚。
20、了解:孔子《论语˙季氏》中关于修身自省的九思之义?(P71)
①视思明,学会看透事物本质——即看人要看表里,看物要看本末,看事要看始终。
②听思聪,学会倾听事物心声——即要听得明白、听出精义,如郑板桥。
③色思温,学会保持平和心态——即指君子要有平和的心态,温润的言语。
④貌思恭,学会举止谦和得体——即指要容貌谦恭、举止得体。
⑤言思忠,学会避免心口不一——即言行一致,不说违心话。
⑥事思敬,学会做事认真投入——即做事要敬业,全心全意投入。
⑦疑思问,学会做事不耻下问——即遇到疑惑要发问。
⑧忿思难,学会克制不良情绪——即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忍小忿,不妄为。
⑨见得思义,学会坚守内心道义——即在利益面前,坚守自己道义。
21、了解:其关于道家精神核心——抱朴守拙之阐释?(P74)
22、了解:孔子的“君子四毋”即人应避免的四种错误?(P80)
①毋意:不主观臆测——即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妄加制定。
②毋必:不绝对肯定——
③毋固:不固执己见——
④毋我:不自以为是——
23、了解:明学者崔铣《听松堂语镜》之“六然训”?(P83)
①自处超然,是心境——最需慎独精神。
②处人蔼然,是气量——特别是不责人之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③有事斩然,是智慧——即应善于抓机遇,当断则断。
④无事澄然,是洒脱——即内心澄澈洒脱。
⑤得意淡然,是成熟——即志得意满时,万不可骄傲狂妄,如“子系中山狼”。
⑥失意泰然,是胸襟——即失意逆境之中,不可自暴自弃,而应心境通明,泰然置之。
24、了解:诸葛亮在《知人》文中提出的“观人七法”?(P89)
①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看出其志向,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其志向之坚强。
②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即在言谈中将之逼到词穷的地步,看其应变能力。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辨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③咨之以计而观其识——即临事对策,以看其见识水平。
④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即以困难的事考验其勇气,是怨天尤人,还是迎难而上。
⑤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酒打开其心扉,倾吐内心最真实的自我,是胡言乱语耍酒疯,还是克制之人。
⑥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观其节操。
⑦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拜托对方办事时,观察是否如约办到。
25、关于犯错之人如何改正之论?(P92)
①发耻心,见贤思齐。
②发畏心,戒慎恐惧。
③发勇心,斩草除根。
26、了解:《小窗幽记》中关于人生最大的四悲哀之论?(P98)
①贫——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②贱——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
③老——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
④死——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27、了解:《曾国藩家书》中关于人生败笔的“三字”?(P103)
①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②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③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28、关于对待朋友的三种正确方式?(P109)
①以诚待,超功利;
②以仁交,通权变;
③以慎往,善劝谏。
29、了解:《荀子˙修身》中关于识别损友之论?(P112)
①非我而当者,吾师也——如汉班固“豁然大度,从谏如流”。
②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③谄谀我者,吾贼也——如李林甫之“口有蜜,腹有剑”,“宁为小人所忌毁,勿为小人所媒悦”!
30、关于识别厚道之人三法?(P115)
①是否心存善念——即为他人着想。
②是否立身正直——即有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在大事小事前能做出合乎人情道理的判断。
③是否做事严谨——即特别区别于“老好人”。
31、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即静者还避闹市,躁者难立深山;安静发乎童心,修炼贵在持恒;充实不假外求,丰富觅于内心。(P117)
32、了解:曾国藩御人四术?(P119)
①轻财——足以聚人;
②律己——足以服人;
③量宽——足以得人;
④身先——足以率人。
33、关于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独之“三个如一”之论?(P122)
①言行如一,为情操;
②心口如一,为良知;
③始终如一,为坦荡。
34、了解:清代陈宏谋《养正遗规》中关于“八不足”之论,即越急于表现什么,说明内心越缺什么?(P124)
①才不足则多谋——即遇事煞费思量,难以决断,就是才学不足的表现。
②识不足则多虑——即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孤疑、没有安全感。
③威不足则多怒——
④信不足则多言——如周。
⑤勇不足则多劳——即没有勇气之人,做事畏缩,拖泥带水,却为事情所劳。如乡村振兴中工作队。
⑥明不足则多察——即做事之时,对细节不察,眼花缭乱,是为明不足;反之则善抓事情本质。
⑦理不足则多辨——即无理之人,多巧言令色。
⑧情不足则多仪——即越是陌生的人越足以多的礼仪对待;感情深厚的人,反而坦诚精简。(典型如婆媳)
(恰《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5、关于人生四苦之论?(P130)
①看不透——不智之人;
②舍不得——虚荣之人;
③输不起——好强胆怯之人;
④放不下——执着顽固之人。
36、了解:《论语》中关于从政者应有的五种美德之论?(P135)
①惠而不费——即是采取适宜措施,引导下属获利,而自己却不必有太大的耗费。
②劳而不怨——即人尽其才,选择恰当的岗位给予恰当的劳动者,就不会让人抱怨。
③欲而不贪——即正视七情六欲,但绝不贪心。
④泰而不骄——即无论面对何事何人,从不怠慢骄傲。
⑤威而不猛——即有威望却不让人畏之如虎。
37、了解:《论语˙季氏》中关于讲话三忌之论?(P150)
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即没轮到讲话时抢着说。
②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即该大方说清楚时藏掖不言。
③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ɡǔ,眼睛瞎,没有识别能力)——即指不注意看情势说话,是为昏聩(kuì)
④自省辨析——前之难见,中之常有,后之偶犯。
38、关于人生的大格局之论?(P153)
①高屋建瓴,是大眼界——如刘邦进咸阳封官,即不为眼前小事、小利所迷。
②海纳百川,是大襟怀——如孟尝君容门客,即能跳出身份、地位带来的成见,以冷静审视他人,用胸怀包容他人。
③宁静致远,是大涵养——如宋神童方仲永,即不能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应心神宁定、厚积薄发。
39、了解,荀子《非相》中关于“人之三必穷”之论?(P156)
①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即做上级的不能爱护下级,做下级的喜欢非议上级。是以上下相处之道,特别在乎:尊重。
②乡则不若,偝(bèi)则漫之,是人之二必穷也——即当面不给他好脸色,背后又毁谤。是以同级相处之道,特别在乎:真诚。
③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悬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即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尊重。是以识人待人之道,特别在乎:谦虚。
40、了解:清林则徐关于“十无益”之论?(P159)
①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②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③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④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⑤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⑥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⑦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⑧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⑨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⑩淫恶肆欲,阴骘(zhì,阴德)无益。
41、关于为人的四重境界之论?(P164)
①第一重境界:谦卑——即除了谦虚不自大,有讨巧的意味。
②第二重境界:谦恭——比起谦卑,有恭敬、恭维别人之意。
③第三重境界:谦逊——较前面两者更有一种低调的追求精神。
④第四重境界:谦和——是至德之人,最高阶。
42、关于低调——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P167)
43、了解: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关于为人处世最忌讳的“四尽”之论?(P175)
①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如伍子胥掘墓鞭尸。
②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如少年之苏灿。
③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如童伴说明太祖。
④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如商鞅严苛改革。
(反之,则有李密庵之《半半歌》——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44、《礼记˙中庸》关于治学——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P186)
45、清陈伯崖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入到无求品自高。(P192)
46、了解:《论语˙季氏》关于君子三戒“之论?(P198)
①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③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到手的东西不松手,贪得无厌。(即每个人从年轻时应该培养兴趣爱好,如下棋、养花、钓鱼等,则晚年后精神上才有寄托。)
47、了解:唐朝名臣张说奇文《钱本草》关于钱之描绘?(P204)
①一积一散,谓之道——
②不以为珍,谓之德——如东汉太守杨震之“四知”。
③取与合宜,谓之义——
④无求非分,谓之礼——不求非分之财。
⑤博施济众,谓之仁——
⑥出不失期,谓之信——
⑦入不妨己,谓之智——
48、了解:南怀瑾结合王安石改革归纳人不能犯的三个基本错误?(P237)
①德薄而位尊;
②智小而谋大;
③力小而任重。
49、一辈子太长,要跟有趣的人交朋友——即:大好时光并非不可虚度,但应该浪费在自己和值得的人身上,真正的交往不在朋友圈,在自然,在情在理,还有诗与远方。(P242)
50、日本人说人生以余味定输赢,不若中国人说人生以境界定输赢。一个人有气质、有神韵、有兴趣,都不如做一个有境界的人。(P243)
51、孔子的富而后教思想——即认为人在得道之前、得意之后,如果不进行教育,就会坠落、腐败,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饥荒”。(P246)
52、了解:老子的“无为”、庄子的“坐忘”?(P248)
53、了解:其关于“傻”的三种境界之归纳?(P251)
①不露锋芒,韬光养晦——如“青梅煮酒论英雄”中之刘备与同时代杨修之较。
②外愚内智,蓄势而发——如司马懿装风瘫。
③愚智莫辨,守持如一——如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与孙皓之较。
54、了解:关于知足知止的论述?(P255)
①《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②富足不难,知足难——如清之和坤,而曾国藩:低头一拜屠羊,万事浮云太虚。
③前行不难,止步难——以“上、止、正”三字解,如迴龙圩之赵文旺。
55、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P260)
①入世之境;
②处世之境;
③出世之境。
56、关于敬畏——人应有所敬畏,它可以是宗教,可以是信念,可以是道德价值观。因为一个人若心中无畏,他为人做事的最后防线就太容易被一一击破了,人心乱了、躁了,这个社会风气也就浮了。(P263)
57、关于精明——佛说,凡事都讲究个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精明过度,乃智者大忌。如《红楼梦》中之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P265)
58、了解:关于“拒绝是一种尊重”之论?(P270)
59、理解:宋代谢枋得《与李养吾书》中关于社会中理性断事的三标准?(P271)
①论是非,不论利害——如司马迁之评李陵。
②论顺逆,不论成败——如评诸葛亮之六出祁山无功而返。
③论万世,不论一生——即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
60、了解:清人石成金《续菜根谭》关于生活中辩证性?(P273)①不到极逆之境,不各平日之安——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塔拉。
②不遇至刻之人,不知忠厚之实——如《人生海海》。
③不经难处之事,不知适意之巧——
四、思考与探索
1.中外文化在表达方式上之区别?
2.修身养性的关键点?
3.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必要性及节点?
4.成功励志学与此类所谓修身养性学之冲突,而当今之时势则针对成功励志学的贬斥,修身养性学的泛起,说明了什么?
①社会飞速发展,追求物质丰富与单一成功,成为必然,是以易形成浮躁与功利,此时,弘扬成功学则无易于火上浇油。即激励过度。
②那么,在物质丰盈之时,最易养成惰性,是以如佛系、自恋等盛行,此种情况下,驳斥激励学成为一部分人的共识,既是对佛系哲学的肯定,也是一种遮掩。
③修身养性学有维护道德正义的先天使命,也有抑制人性的必然选择。
5.思考:孔子的富而后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及应用?(P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