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际关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
至于“帮工”,尤其像杨家沟修建窑洞这样一个大型工程来说,它所动用的是劳动交换的双方既存的资源,其中也包括间接的人缘,与前面几种劳动交换形式相比,“帮工”的量化程度更加模糊,而且交换双方的前期积累更为复杂,如主人在以往的劳动交换中积累下来的人情关系,互助关系等,这些积累均构成了交换能否成立的基本条件,“帮工”是建立在一定人缘基础之上的又一个层面上的交换行为。在这种集体的大的劳动中,人们从人情伦理的遵循、人际网络的培养等考虑中选择是否帮工、还工,而从上述这几种劳动交换的整个过程及事后的回顾中,又充满了文化批评,在这种文化批评中,某人在本村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得以体现。
二、文化批评的结果: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作者:才让卓玛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纵向人际关系
二、横向人际关系
横向人际交往及关系具体到同往和异往则各有不同特点,下面分别探讨。
初中生的交友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系更加复杂。中学生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认识事物越来越早,从而导致他们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因素导致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更复杂和困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更加成熟,考虑问题的方式及自身的需求都产生了变化,也进一步使同学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比如交友可能有很强的目的性、选择性,而不是随便在一起聊聊、玩玩。
一般而言,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是初中生走上社会的必修课,不应因噎废食,采取极端做法,进行封闭式、隔离式教育,这不利于初中生的正常发展。但也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与异往的关系有了变化,已经不同于小学阶段男女划清界限、有“敌对”情绪等情形了,这时,可以说正在由相互“对抗”过渡到相互“吸引”的时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性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心理发展迅猛,他们随着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开展同性同学交往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尝试”。他们对异性、对性充满好奇、羞涩的矛盾心理,渴望交往、交流,又害怕或羞于交往和交流。这使得许多学生面临着性困惑和迷惘。
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他们往往由集体交往,慢慢发展到一对一的交往,并容易产生朦胧爱情,出现亲密的异性关系,这些应该说都是处在此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的正常情感和行为。但男女生交往也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往往由于强烈的冲动而导致偷尝“禁果”,并因此给双方带来心理负罪感,甚至导致女同学怀孕等。更有甚者,走上犯、性犯罪的道路,此类犯罪低龄化现象已比较严重,这不容忽视。
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1.渴望他人肯定,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
初中生虽然身心都有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毕竟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信心有时容易产生动摇,必须借助外在的力量来确证他们的判断及信心。可以说,这个时期仍没有完全脱离外在定向阶段。他们对于成人,尤其是教师及家长的评价特别在意,朋友的评价往往也能影响他们的言行,他们非常渴望他人的肯定,非常渴望成功。
2.对他人的评价逐渐从评价外部活动到评价内心世界
儿童成长的过程表明,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先于对自己的评价。到了初中阶段,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此时,他们对他人的评价逐渐从侧重评价外部活动过度到重视评价他人的内心世界。其实,这种转变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了,在初中阶段又有了很大发展。这使初中生可以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他人,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
3.自我评价能力相对较弱,但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显著增长,对自己的评价逐渐由主观模糊评价转变为客观正确评价
总体上讲,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较弱,自我评价能力常常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而且往往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自我评价不客观,常常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虽然如此,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初中生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及评判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自己的评价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依存性评价阶段而进入到独立性评价阶段,由主观模糊评价为主逐渐过渡到客观公正评价为主。比如,刚上初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别人对他的评价。到了初三开始,对自己就可以进行比较客观、独立和正确的评价。
4.在纵横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公民财产权利;社会资本;纽带关系
公民财产权利,是公民个人和家庭对于依法拥有的财产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西方社会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和财产权体系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逐步完成的,并最终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财产权结构。从转型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伴随着我国公民财产的积累与分化,个人财产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不仅形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公民财产权结构,而且引发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产权结构的思考。而在我国公民财产权利逐步确立的同时,我国的社会资本也在迅速增加,那么公民财产权利确立与社会资本之间是否存在纽带关系呢?本文拟对此阐明一己之见。
一、对于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解
社会资本虽然具有资本的共性即一般属性,但也存在着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某些个性。如物质资本会因为使用而耗损,而社会资本则相反,不使用反而耗损而使用则会增加。在这点上,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似。在物质资本的投资上,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的动机十分明确,而人们投资形成社会资本却不一定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物质资本是有形的,而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类个体身上,而社会资本则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因此,在研究社会资本时,既要看到它作为资本的共性,又要看到其所具有的特点。同时必须认识到不论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在哪些不同之处,社会资本同样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并且,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抑或社会资本,“所有资本都是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单独一种资本是不够的”。(奥斯特罗姆,2003)而诺曼厄普霍夫则进一步指出:在社会资本缺乏时,因为缺乏信任、义务、独创性、合作、可靠性和其他人类能够展示或抑制的特性,其余资源可能有较小的生产能力。⑥可见,社会资本这类人际合作性互动的产物,是通过作用于人力资本并传递到物质资本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能力的放大作用。
二、公民财产权利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结构型社会资本涵盖人际关系与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中属于社会结构性质、而与认知型社会资本相区别的社会资本类型。相对于认知型社会资本,关系与网络因系客观存在,比较容易辨识。虽然迄今社会资本研究中的大量文献均是对关系与网络的研究,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将公民财产权利与关系、网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揭示公民财产权利与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纽带关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就结构型社会资本所包括的关系与网络的关系论,网络即社会关系网,是主体所建构的所有人际关系的网络,而关系则是社会网络上的节点。因此,建构关系成为建构网络的基础,而关系与网络的建构同公民财产权利之间存在着纽带关系。
迄今的研究,无论是思想实验还是历史考察,都揭示了产权之所以形成,与稀缺性以及随之产生的人们之间对资源的争夺不无关系。对于那些能够给人效用的资源与物品,在产权形成之前,由于是无主物,谁都想占有与夺取,因此而争斗不断。对稀缺资源与物品的争夺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于是在争夺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确立一定产权规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无论产权规则是最初的“谁先占归谁”规则,还是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谁劳动归谁”规则,从历史上看,由于形成了一定的产权规则,人们之间的争夺开始受到产权规则的一定约束。但直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方得以摆脱人身依附关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式的财产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界定和保护始得以制度化。
对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界定和保护,大大减少了人们之间由于财产权利的不明晰而产生的利益矛盾,自然也有利于人们之间关系的改善。在财产归属清楚的前提下,只要人们彼此尊重他人财产权利,相互之间遵从财产制度的规范、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经济交往,各自的经济利益也就能够得到保障。即便是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某些问题,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商也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双方的经济纠纷还能够诉诸法律以求得公正的解决。于是,基于公民个人的财产权利进行经济交往,无论是交易还是合作,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相对清晰。
在财产权利得到制度保障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迅速突破特殊信任所划定的狭小圈子,交往半径普遍拓展。在这一过程中,从社会资本意义看的人际关系,即人们社会网络上的节点,较之以往也获得迅速增加。因为随着交往半径的扩展,人们在同更多交往对象的交往中,基于对交往对象的熟悉与了解,而筛选出可以作为社会资本意义的“关系”所建立的对象,以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这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也易于得到印证。现实的经济关系是在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无论交往对象是不是自己建构的关系网中的成员,哪怕是一次性的经济交易,也同自己形成了特定的经济关系,但这显然并非社会资本意义上的关系。然而正是在经济交往实践中,通过主体的筛选,那些“志同道合”的交往对象或将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成员,而那些非同类者则最终会“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见,由于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确立,在公民财产权利得到制度界定与保护的前提下,大大推动了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使得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得以突破特殊信任的藩篱。而迅速扩大了的交往半径,使得个人的交往对象普遍增加,最终通过个人筛选,个人社会网络上的节点也会增多,个人的社会网络也因此而得以扩大。
三、公民财产权利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公民财产权利的形成与确立,在推动个人交往扩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网络上的节点增多和社会网络相应扩展的同时,也会导致认知型社会资本的积累。下面我们即以共享的隐含知识、信誉、信任、合作的规范为例,揭示公民财产权利与认知型社会资本之间的纽带关系。
有了依法取得和保护的财产权利,个人将形成稳定的预期并获得依法增加财产的激励,产生投资性使用财产的动机并在约束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而随着依法获得并得到保护的财产的增加,人们将愈益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动机,着眼于长期利益进行考虑与决策,从而能够经受短期利益的诱惑。这也就是中国先贤所论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精义所在。自我约束机会主义行为的结果,就是主体信誉的积累与确立。信誉作为可信任的声誉,其建立无疑能够减少人们交往中了解与筛选交往对象的进入成本。而对于信誉主体而言,良好的信誉无疑又是其值得倍加珍惜的无形资产,会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交易与合作的机会即商机。正是基于这一认知,笔者明确将信誉归入社会资本中予以论述。⑩
信誉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但信誉一定有其主体,是主体在人际交往中信守承诺的行为为其带来的声誉;而信任则一定是双方的事,总是“谁信任谁”或“谁被谁信任”。有信誉者容易被信任,但信任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因为信仰、亲情、友情和恋情等而产生信任关系。这表明信誉与信任之间绝不是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
就信任与公民财产权利的关系论,显然我们也不能得出信任与财产的多少有关的结论。因为大量的事实说明,穷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比富人之间的信任更可靠。但我们也不能够认为信任与公民财产权利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信任与公民财产权利之间客观上是存在一定的纽带关系的,这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众所周知,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无论进行交易还是合作,都需要了解对方的经济状况,对于那些企图空手套白狼的人,了解对方真实财务状况的人们一定会退避三舍,而绝不会与其发生交易或合作关系。正是因为经济活动中任何对于对方的盲目信任都将导致自己的财产权利受到侵害,资产遭受侵蚀,所以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于“皮包公司”才会抱有高度的警惕,而绝不会给予盲目信任。而国家之所以制定关于工商注册的有关法律规定,也就是要从制度上防范“皮包公司”的危害。
如果说“皮包公司”不具有普遍性,那么我们再举经济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些事实,进一步说明公民财产权利与信任之间存在的纽带关系。在借贷关系中,借出款项一方为防止贷款损失,而要求贷款者提供资产抵押或要求第三方予以担保;货物或服务交易中,交易者要求钱货两讫;再如金融资产交易中的保证金制度设计等,无一不是经济活动中公民财产权利与信任之间纽带关系的反映。
注释:
①奥斯特罗姆的论文《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原载于世界银行1999年出版的《社会资本》,由曹荣湘选编入《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一书。
②迄今学术界已公认的资本有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除目前引起热烈讨论的社会资本概念外,也有人提出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制度资本等概念。
③布尔迪厄于1980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社会资本随笔》,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④参见程民选:《论社会资本的性质与类型》,《学术月刊》,2007.10。
⑤隐含知识,JosephE.Stiglitz称之为tacitknowledge,AlfredSchutz称之为stockknowledge,是指成年社会成员用以处理其日常生活的已经潜移默化的知识,包括价值观、信仰、社会―文化概念等。
⑥⑦⑨参看帕萨达斯古普特等编《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第355页,第91-121页。
⑧对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是另外一个问题。Gatzweiler和Franz(2005)从学科领域出发,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观点;特纳(2005)将社会资本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予以思考;Murray(2005)将研究社会资本的视角总结为网络方法、理性选择方法、公民参与方法;Woolcock和Narayan(2000)则认为政治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鲜明的视角:社区视角、网络视角、制度视角和协同视角。
⑩参见程民选:《信誉: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财经科学》,2005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程民选,刘益.论市场经济对信用秩序的要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2).
[2]C.格鲁特尔特.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CitizensPropertyRightsandSocialCapitalTies
ChengMin-xuan
(TheSchoolofEconomicsof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gdu,Sichuan610074,China)
二、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表面上看,医患关系紧张是发生在医与患之间的,但其背后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制度原因是根本。“看病难,看病贵”,制度成根源。由于当前的医保制度,患者看病绝大部分报销比例较少,自付比例较高,患者把就医行为理解为消费行为,导致认识上的错误。现行的政策对于大型的综合医院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医疗体制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理顺,补偿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的医院包括基层的医疗机构都需要院方自己解决职工工资、福利等成本,以致“以药养医”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服务偏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加深了社会舆论以及老百姓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和误解。同时,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
2.院方责任意识渐淡薄。医方出于生存,同时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将医患关系物化,“开大处方”,甚至“收红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责任意识淡薄。同时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医院未采取有利措施,对医生也疏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术、伦理教育欠缺。同时医院缺乏人性化施医的理念。资源出现短缺,优秀人才比例少,全科医生缺乏,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稀有,以及医疗设备的稀缺等医疗资源也成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瓶颈。
3.医务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能谨记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医务工作者甚至触犯法律;个别医务人员工作态度冷漠,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做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深了医患双方的误解和鸿沟;现行医疗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几乎没有沟通,医生为躲避责任,保护自己,采取“小病大检查”,开不必要的检查单,加深患者对医生的失望;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凭借自身在医学知识技能的优势,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此外,由于医患双方的立场不同,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现有的服务模式也无法得到正常沟通。
4.患方医学常识需加强。患者方面由于在医患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直倍受同情,在提到医患矛盾时,大家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医方。所以现实中,由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的局限性不了解等将医生神化、医术神化,认为医术万能与现实产生落差,因此,产生失望等消极情绪。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的调查统计,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占93.8%,希望少付医疗费用的占51.5%,无理取闹的占49.5%,对治疗不满意的占37.6%。另外,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重了医疗纠纷发生的频率。此外,现有的关于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仍有漏洞,立法不健全;社会民生问题多,高房价、难就业、收入不公平等现象,加深了矛盾激发的可能;社会新闻媒体为博取眼球,追求效益,故意挑事端,进行不实报道,以点概面,对医患紧张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不理解现象等原因也成为了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中国将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乱收费,、以医谋私、收受红包、开单提成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行业纪律。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如何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缓解的途径也有多方面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三点。
2.医院要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意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院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文明医院建设。医院要将自身定位为公益性质,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医法医风医术口碑的考核,加强医法医风建设和医学伦理教育,尊重生命。医院是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平台,是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地方之一,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场所,医院要真正确立自身公益性质和地位,从机制上消除或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真正保证“病有所医”。同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避免加重患者的负担,改变“开大处方”的现象;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对自然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院方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舒心。另外,政府想要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配合,所以,这些机构需要梳理大局意识和生态文明的观念,主动、积极的将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推进中国卫生行业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
文化;社会结构;分析范式;超越
一、引论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
三、强文化分析范式出现的思想脉络
几乎从社会学创建伊始,各个美学的、文化的领域就已经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稳定的、自明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而且也表现为社会学理论中一种更具实质性的问题[11]。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西方社会理论中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换而言之,“在社会理论中,文化这一动因的地位却起伏不定,有时它被看作是首要的原动力(认为它涵盖并调节着整个社会结构),有时则截然相反,被当作仅仅是一种附带现象(认为它只是对结构的理论表征)”[12]。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决定了文化自主性的发展趋势,而文化自主性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强文化分析范式出现的思想脉络。
(一)文化是社会结构的配角,是社会运行的辅助系统
(二)文化是结构的隐形表述,是社会结构的象征性表达
(三)文化作为主体性意义阐释的浮现
四、迈向强文化分析范式
五、强文化分析范式的重要性与启示
(一)强文化分析范式的重要性
(二)强文化分析范式的思考
(三)超越文化研究的二元决定论
六、结语
作者:赵利生袁宝明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美)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
[3]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0.
[5]王春林,等.文化的社会学论析[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8-13.
[6]陆扬,等.文化研究导论[M].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7]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4-15.
[8]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格尔兹.仪式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一个爪哇的实例[J].国外社会科学,1991(4):52.
[10](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5.
[11](英)布赖恩?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M].李康,译.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1.
[12](美)马克?D.雅各布斯,等.文化社会学指南[M].刘桂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5.
[13](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生活的意义:一种文化社会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16]周怡.强范式与弱范式:文化社会学的双视角:解读J.C.亚历山大的文化观[J].社会学研究,2008.
[17](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导论[M].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
[18](英)托尼?本尼特.本尼特:文化与社会[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
[19](美)理查德?比尔纳其,等.超越文化转向[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20]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赵旭东,等,译.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22](美)缪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欧阳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8.
[23](英)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王小章,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