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课堂设计及程序可按如下十个步骤进行: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作知识上的准备。因为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知识的掌握具有阶梯*,只有做好了必要的准备、铺垫。学起新知识来才会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重点、难点。“目标教学”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学理论的核心。其目的是摈弃传统教法的弊端,以目标分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让学生明确要求,积极配合教师,达到预期目标。
四、从修辞角度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一遍,找出采用了“排比”、“比喻”的语句。“切入点”的选取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体现,“切入点”选得好,学生能快速进入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找出“排比”、“比喻”语句,难度不大,但作用不小,一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二则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词”的阅读习惯;三则可以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导入做好准备,使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五、从学生找出的排比、比喻句中,选出二、三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及作用。集中目标、重点分析是认识规律的要求,是教学的另一重要手段。本文的攻关内容就是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所以,到了这里,教学必须“聚焦”,以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六、堂上训练。
(1)找出教材p226——227《说“谦虚”》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语句,并说出其论证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2)依例仿写句子。
例:人的天*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是检测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必要过程及重要手段,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训练知识迁移的一个教学重要环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与否,与教师是否重视这方面有好大的关系。学以致用,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七、学生略读课文一遍,理解标题的准确*。这是着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一次回顾、疏理、思考,也是有目的地将学生从局部了解、分析引导到整体认识、理解中来。
八、学生质疑,教师释疑。这可以大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所掌握知识、能力反馈检测的一个手段与方法。有利于教师查缺补漏,辅导基础较差、领悟能力较弱的学生,此一步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希望工程”。
九、教师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来一次概貌*的认识,有目的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亦是再一次使学生从局部感知到整体把握。
十、作业布置。
(1)认真阅读课文,摘抄自己喜爱的语句。
(2)写一篇题为《论交友》的短文。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便于模仿,对自己熟悉的事情发表看法,有利于知识迁移,达到能力的训练。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xxx,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论求知
教学目标:
1、认识知识的重要*,培养求知的良好习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3、学习编写提纲,做摘录,积累资料。
教学重点: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指导学生摘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从论述*或结论*语句中找出论点。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自古至今,人类都在求知中取得进步,得到发展。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这是*古人求知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刻苦求知;而现代,我们又如何看待求知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求知》是我们的一盏指路明灯。
二、简介作家作品
由学生结合注释①先读,教师指导。
三、指导自读
本文富有哲理,论述广泛,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精辟,行文流畅,可分为三部分阅读。
第一步:粗读
要求:小声朗读课文
⑴掌握下列字词:
轻鄙bǐ炫耀xuàn狡黠xiá
掩饰shì挑剔tī
⑵给每段标好序号,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细读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⑴在本文名言警句下划线标记,制作名言警句卡片。
第三步:品读
要求:细心默读课文
⑴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⑵找出举例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⑶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论求知”、“论读书”、“论学问”三个标题哪个最恰当,为什么
四、自读点拨
1、本文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论述了求知目的、方法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1~5段)论述求知的目的。
第二部分(6~9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1段)主要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2、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
①比喻论证
a、“人的天*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野生的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栽”的,两个喻体来比喻“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非常恰当。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这个论点。
b、“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②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知识能塑造人的*格”,举了许多事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列举的内容丰富具体,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深刻结论不容置疑。
③根据课文内容“论求知”比“论读书”或“论学问”这两个标题恰当,因为读书范围狭窄,学问范围过宽。
五、迁移检测
1、说说下列比喻论证可以论证什么内容。
②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③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肖伯纳)
2、补充以下举例论证。
①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____;____;____。
②天才出自勤奋:____;____;____;____。
③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____;____。六、作业
1、将课文中自己喜爱的名句制作成卡片。
2、自选话题,用举例论证或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论述短文。(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