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论证结构。
【重点剖析】
一.掌握议论文的“三论”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
二、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结构。
1.并列式
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3.对照式
在论证中,把两种事物或两种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这就是对照式。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经说过“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比较,突出说明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参与对照的双方,或者是一“正”一“反”,或者是一“主”一“从”。。因而,这种结构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容易被人所接受。4.递进式
议论文讲究内容的逻辑性,要求各部分之间非常紧凑,最忌拖泥带水。因而在写作中,须注意各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一是要注意层与层、段与段以及复句与复句、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运用关联词语,表示出内容之间的因果、递进、并列、选择、假设、转折、条件等关系,如“不仅如此,而且……”“是小事还是大事,这是应当首先弄清楚的。”“如果真象他们所宣称的那样,那岂不成了精神第一了吗?”二议论文还常把某些表示顺序、指代和小结、总结性的词和词组,放在一段的开头,以表示各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结构更加紧凑,读者易懂易记。如首先,其次,再次,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这样看来,正因为如此,因此,此外;总之,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综上所述,等等。
【片断作文】
下面的文段有“上下脱节”的毛病,即段内上下两层在语意上缺乏必要的联系,请加以修改,使之条理清楚。
[解题指要]
【整篇作文】
习题一生活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生活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请以“生活的思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二请以“谦虚与自卑”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三“自卑”、“自负”、“自强”是人们常见的三种心态,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谈谈对这三种心态的理解与把握。
习题五最近,报纸上经常报道一些反腐的典型事迹,其中尤以干部“拒贿”的报道为多,有人对此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拒贿”应是一个人民公仆应该具备的品德,不需如此大张旗鼓地报道,请你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发表对此问题的看法,自拟标题。
习题六①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②庄子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请根据以上名言,以“交友”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七以“英雄所见略同”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习题八【对应范文】
(习题一范文)
白天不懂夜的黑
孙欣
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走过生命,身后留下一串思索的脚印。白天思索,夜里也思索,可是我仍然不懂许多事情,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写下我的迷茫,希望聪明人能告诉我答案。
我不懂为什么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怀着无法化解的刻骨仇恨,非要斩尽杀绝而后快,只是因为那些人的肤色、血统与他们的不同我不懂这些东西会怎样地影响人的传统程度,是不是“优秀”的人往往缺少良知和同情,慈悲和怜悯
我不懂为什么曾经犯过的错误在早已昭然于天下之后还要拼命遮掩,为丑恶的面孔刷上什么也不能粉饰的光辉;为什么不惜得罪一切被伤害过的人也要维护面子的光彩。难道犯错误的人不知道,在别人心里,他们早就没有了“面子”,只剩赤裸裸的虚伪和卑劣相反,那些勇敢地惩罚自己的大概得了宽容。
我不懂为什么原来善良无私的人一旦拥有了他无法想象的金钱和权力,就会换一个令人作呕的灵魂。是不是金钱和权力都是一种神秘的反物质,得到越多,就越容易使人忘记脚下的土地、肩头的责任、胸口的良心——不过也许后来的灵魂才是他的真实面目。经得住烈火烧炼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我不懂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珍惜自己,永远不肯付出任何一点无代价的帮助。可能他们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许多别的人——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日夜付出而并不计较代价;许多别的人——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在为自己日夜付出而并不计较代价。他们也许没有见过母亲操劳的背影,没有听过师长谆谆的教导,没有读过多年前无数人为人类的爱和正义献身的故事。
我不懂为什么有的人永远不肯原谅得罪过他的人,是不是受的伤害太深可是自尊的伤口总会愈合,尤其是在有了道歉这种灵药之后。难道孤独比关心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所以他固执地躲在冷漠后面品味一个人的寂寞世界
我不懂为什么希望之神有如此强烈的好恶,致使有的人拥有太多的希望,总踮着脚摘他永远摘不到的金苹果;有的人拥有太少的希望,不愿意伸出手去采就在路旁篱笆上盛开的玫瑰。
我不懂的事还有很多,聪明的人,请告诉我吧。
[点评]
生活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生活又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个高中生以他独有的视角思考人生这本大书里提出的种族与平等、宽容与理解、真诚与虚伪、无私与狭隘、苟且与空想、美善与丑恶等等问题,作者站得比较高,居高临下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深度,有新意,不少地方充满哲理。
(习题二范文)
谦虚与自卑
谦虚,自古就被视为美德。的确,谦虚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途径,是通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谦虚,人才会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谦虚不等于自卑。有些人不能充分认识自己,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一逢有任务交给他,他总是说:“我可做不好,还是找别人吧!”别人有不会解的问题问他时,他也总是低下头说:“我不知道。”这是谦虚吗?不,这是自卑的表现。自卑往往被“谦虚”包装,其实自卑同骄傲一样,都是愚蠢的。它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的苟活作辩解。这样的“谦虚”是一文不值的。
自卑者永远不会出头露面,常把自己同自己的怠惰隐匿于自己编造的陷阱中。自卑者害怕失败,却永远不会有成功。殊不知雄鹰可以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自卑者宁愿做一只落伍之鸡,也不愿做一只勇于面对失败,在栽过跟头之后再重跃云霄的雄鹰。谦虚者的进取是永无止境的。当人们赞叹他们的功绩时,“不足挂齿”足以显示那高尚的品德。自卑者只会把“我不行”“我不是这个材料”“我没这本事”作为逃避的借口。正是这些看似谦虚,貌似诚恳的表白,成了自卑者禁锢自己的镣铐。
大物理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人面对巨大成就,也只是淡淡一笑,把它归结为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人不为这些伟人在成功面前的谦虚而感动。而那些终日自暴自弃、默默无语最终一事无成的自卑者,能说他们是由于谦虚而整日“温顺地低垂着脑袋”吗?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勇于开创的改革者和迎难而上的开拓者,需要的是走出无知、落后的阴影,脚踏实地,勇于进取。只有走向自信,才能走向成功。
须知,自卑绝不是谦虚,谦虚永远不包含自卑。
【点评】
(习题三范文)自卑·自负·自强
“自卑”、“自负”、“自强”是人们的三种心态。“自卑”是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负”是自以为了不起;“自强”则是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低头,永远努力向上。
自卑者,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这种人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逢到有任务交给他,他总是连连摇头,急急地摆着双手,涨红了脸:“我可做不好,还是找别人吧?”大家聚在一起研讨问题,有不解的地方问他时,他也总是低下头说:“我不知道。”难道他真的做不好工作,什么都不懂吗?不。我以为这是自卑心理作怪,它使人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丧失了进取心。因而,自卑是人们通向成功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自负者,惟我独尊。其实,自负者的通病就是骄傲。在中外历史上,因为自负而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楚霸王由于自负而垓下惨败;关羽因为自负而痛失荆州;拿破仑因为自负而兵败滑铁卢;隆美尔因为自负而被盟军所败……所以说,自负将使人品尝失败的苦果。在你走向成功的时候,自负是另一个可怕的拦路虎。
自卑,自负都在极力阻止你的成功,是失败的伴随子者。那么自强呢?我以为自强乃是成功的基石。
我国宋朝大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命运的喉咙”;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现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的荣誉并没有使她陶醉,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工作,成为两次获得这一殊荣的惟一女性。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斗。如果苏洵不自强而自卑,哪有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如果贝多芬不自强而自卑,哪有那些动人心魄的音乐作品?如果居里夫人不自强而自负,荣誉的光环岂能再次将她萦绕?所以说,自强是成功的基石。
青年人渴望成功,然而,怎样才能克服自卑或自负心理呢?告诉你两句话:当你自卑的时候,希望你能这样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当你自负的时候,希望你能想到:“如果没有你,地球是否还在转动?”
年轻的朋友,让我们抛弃自卑,摒弃自负,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走出一条光辉的人生道路吧!我相信,在那路的尽头,是用鲜花、笑脸和掌声装扮着的“成功”!
(习题四范文)我看“狮城舌战”
我对这次“舌战”的看法是:这种活动作为训练表达能力的手段则可矣,但不必搞得沸沸扬扬。因为这类活动从各方面看对青年人的成长有益的少,未必有益的却多。
首先,从内容上看,它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独立思考的要求,也违背了认识事物需一分为二的基本原理。辩论所采用的辩题,一般都是模棱两可的,往往是从两个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其实,这两种论点都是辩证也属于同一种认识,完全没有用一个去说服另一个的必要和可能。辩手们看似侃侃而谈,真理在握,实则是如坐针毡。因为双方都懂得辩证法,一定不习惯只盯着一个方面去阐述问题,而对另一个方面视而不见。这样的辩论,无论用典多精当,词彩多华丽,气势多逼人,也难免给人一种单薄无力的感觉。所以它常常是对事物真正属性的一种歪曲。它对独立思考的扼杀也是显而易见的。同一问题,抽到正方就去说正方的话,反之亦然。它脱离了独立思考,而像一部电脑,一旦启动,就把需要的不断输出,不要或不能要的就紧锁在库中,辩手们所做的,似乎不过是编排一下先后顺序。
其次,从形式上看,由于双方对胜负的要求,出现一些对实质性问题的故意回避和比较高明的强词夺理。有些人把这称之为“辩论技巧”。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所谓辩论,自然要以理服人。纵观古今中外著名辩论战例,莫不是或义正词严,或巧设喻证,或抓住对方破绽紧迫不舍,最终总要让人心悦诚服;而不是浑然不管你有何诘问,能答便答,不能答便装作没听见,乃至不能再遮掩,索性反咬一口,最后常是双方纠缠不清,令旁观者兴味索然。这种大家都不谈正理而致力于质问,仿佛是一种默契,只等终场鸣锣,大家解脱。这样的形式使辩手并非为了自己的立场而辩论,对双方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显然没有检验的作用,如此辩论,最后自然是大家尴尬。
总之,虽然必须承认这种活动的准备过程的确有助于个人文学、哲学素养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说,很难看出它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什么公益,提供了什么时代迫切需要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大规模的类似活动不值得提倡。
我们青年学生,正生活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面对充满挑战和机会的人生,我们最应当做的是:立志报国,不畏砥砺,着眼实际,亲手为祖国插上搏击长空的翅膀,而不是致力于空谈。光阴荏苒,时不我待,青年学生应“不须扬鞭自奋蹄”。
【点评】作者针对“狮城舌战”告捷、《狮城舌战》一书告罄及新闻媒介大力宣扬的现状,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作者采取三个并列结构的分论点,采用了“首先”、“其次”和“第三”这样的词语,分别从“形式”、“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证,论证层次井然有序,表现了作者清晰的思路。
(习题五范文)从“拒贿”谈起
首先,我不知道拒贿和廉洁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其实,时拒时受的人还是有的,拒轻受重的人也是有的,看人来头大小决定受与不受的人同样是有的。因此,由拒贿推断出廉洁正如由成绩好推断出是好学生一样,并不是完全成立的。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某些人因受贿而被捕的时候,头上还戴满了“拒贿英雄”的花环。再者,由拒贿次数来判断人的廉洁程度更是毫无道理的。有的人拒贿次数虽多,但却也不时收取贿赂,而历史上真正的包公,我想他拒贿次数一定是很少的,因为:谁敢对包公行贿呢而包公显然比前一种人廉洁得多。
其次,公布的拒贿次数往往几十上百,于是我便有了疑问:为何行贿者如此络绎不绝呢我们知道:事物的发生是有内因和外因的。受贿事件的发生固然是受贿者本身思想不正确的原因,但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即使是久经考验的干部,在行贿者上百次的攻势而前,也不免有懈怠的时刻,而我们在受贿事件发生后,往往只对受贿者进行处罚,而对行贿者不加追究,只是把贿赂品上交国库了事,而有时甚至把贿赂品归还原主。这真可谓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呵!然而这种“高风亮节”却助长了行贿者的气焰。于是行贿事件老是没完没了,从而受贿事件也是频频发生。由此看来抓受贿,只抓一头是不行的,只有双管齐下,才会有大的实效。
最后,把是否拒贿或拒贿多少当作—个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不免显得有点荒谬。须知对于一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干部来说,不受贿只是一个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他应尽的义务,倘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而我们大力宣传的是有受贿的干部,这不恰恰是把党对干部的要求降了一个大档次吗这样下去,以后是不是要表扬某干部不损公肥私,不嫖不贿,不纳小妾呢而我们社会需要的干部是远远优于这类人的,他们应该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有一心为公的品德,是能够切切实实为人民办实事的干部。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大力宣传的人物,才是真正的楷模。而倘若一个干部,整天浑浑噩噩,喝茶看报,无所事事,即使他拒贿一千次,一万次,也是不足道的。相反,我们还应该把他立即撤职,让能力大一点的人代替他。
因此,拒贿次数多的人并不是那么值得我们宣传的。我们只有积极宣传那种真正有能力,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人物,才能让人既信又服。
作者紧紧围绕着“拒贿”的话题,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拒贿和廉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抓受贿要双管齐下”、“不能把是否拒贿或拒贿多少当作—个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等三个方面来谈自己对“受贿”问题的看法,论证层次是清楚的。
(习题六范文)鉴古论今道“交友”
(习题七范文)英雄所见
沈栖
大凡英雄有谋有略,有胆有识,他们的“所见”常会“不谋而合”。不是吗韩信为兴汉灭楚设“暗渡陈仓”之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也曾向刘邦预先说过。刘邦见自己麾下这两位英雄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在赤壁之战的打法上,周瑜和诸葛亮都主张用火攻,这也是“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例。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的事例不胜枚举。
然而,“英雄所见”未必全都“略同”。英雄毕竟有独立人格,其见解睿智常有独到之处,因此“所见略异”在所难免。鲁迅和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匠,但他们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所见”多有“略异”,彼此进行过多次论争。由于两位英雄“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虽有“笔墨相讥”,但还是牢牢把握着斗争的大方向,始终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共同的敌人,不失为一位革命家和一位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风度。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同”是相对的,“异”才是.绝对的。人类正是在“同”与“异”的比较和较量中不断向更理智、更科学的方向发展,日臻高度文明的境界。如何对待“所见略异”英雄们会有不同的答案。纵观这些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党同伐异。或利用权势,或利用势众,或利用权术,一方英雄无情讨伐另一方“所见略同”的英雄,直至置其死地而后快。二是求同存异。不视“异”为“异端邪说”,而是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许“存小异”,这多少有点民主意识。三是敬贤纳异。出于对英雄贤士的尊重,尽管有“异”,但能采纳其合理内核以滋补自己的学识,完善自己的理论,共同致力于文明建设。《国语·郑语》中云:“若以同裨同,乒乃弃矣。”以类同的事物相弥补,那是不能产生新生事物的。由此可见,“求同存异”和“敬贤纳异”在政治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倘若舍此,那么,政治生活将是“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而学术研究则是“万马齐喑”的颓败境况。
英雄所见“略同”者,有之,“略异”者,有之,甚或“略反”者亦有之。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宋朝文坛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同时也是政治上两位著名的活动家。这两位英雄在文学上的“所见”可谓“略同”(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在政见方面,尤其是改革方面,两位却“所见略反”,矛盾尖锐,在朝廷上常为具体的改革方案(如“青苗法”、“均输法”等)而唇枪舌剑,苏东坡甚至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由于两位英雄都是以利民兴国为出发点,而不以个人的得失来“暗算”对方,因此,“所见”虽然“略反”,但并不影响个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有碍共同竭尽其力来利民兴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见略同”,英雄们和睦相处,这固然是件好事。那么,“所见略异”,甚至“略反”呢,也应有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当然并不排除必要的“争辩”),这可要有一种坦荡荡的政治襟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