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使用“网络诗词”这个概念的,是首都师大的檀作文博士。“今天”论坛“文言旧邦”栏何鹤《网络诗词之我见》一文引用他的话说:“我用‘网络诗词’这个概念,将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与依赖《中华诗词》等官方媒体成名的中老年诗人群区分开来。”[1]在这里“网络”表示的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一种媒介,象网络小说、网络新闻一样,并不是说“网络诗词”是一种特殊的诗词,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旧体诗词”或“当代诗词在网络”。[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檀博士多年前的话,现在随着中老年人也纷纷上网,网络诗词的写手并不都是年轻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网络诗词”:当代人自己创作并发表在网络论坛上的旧体诗词。它不包括新诗和不上网的人创作的旧体诗词。网络诗词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它的历史不过10年左右,对它切实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复兴,网络诗词作品每天又在大量的产生,成了相当一部分网友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网络诗词的起源与勃兴
网络诗词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各高校的BBS。一些高校的文学社团中的成员把自己创作的诗词贴到了论坛上,开了网络诗词的先河。比如浙江大学飘墨诗词社、清华大学的静安诗词社、北大的中文论坛,都是当时水平比较高的诗词论坛。此时诗词版的版主都是由学生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和创作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人担任,并且作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都有理工科的背景,著名的比如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以及女写手莲波等。(他们二人互相唱和,后来编成了一本《莲舟集》)随着2000年全民上网时代的来临,高校的BBS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门户网站和一些专业的诗词论坛,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方兴未艾,都还处在一个发展和兴盛的阶段。其盛况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看:
第一、论坛数量众多。因为网络论坛的不稳定性,具体数量难以统计,在网络写手中知名的影响比较大的就有这些:榕树下、网易、天涯社区、新浪、诗三百、光明顶、菊斋、清韵、古风、秋雁南回、中华诗词、中国北社、中国青年诗歌网、诗词总汇、居庸诗社、江右诗社等等,不下数十家。其中高校的BBS仍然是重要的力量,另有港、澳、台及国外华侨办的诗词论坛。
第二、写手众多、诗词名家辈出。活跃在各大大小小的论坛的写手同样难以统计。经过近十年的磨砺和训练,很多网络诗词写手由不会到会,由不通格律到运用娴熟,由写的不怎么好到初具气象。加之网下的旧体诗人纷纷上网,逐渐形成了一些名家,如食斋老虎、莼鲈归客、燕垒生、伯昏子、胡僧、苏无名、无以为名、李子梨子栗子、青凤等等。
第四、发表的作品众多。因为诗词网站众多,论坛众多,加之个人的诗词博客,每天的发表量无法统计,至今有多少首网络诗词,恐怕是天文数字。
二、网络诗词的特点
同现实中的包括“中华诗词学会”在内的各级诗词学会会刊上发表的诗词作品及报刊上零星的一些作品相比,网络诗词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
第一、内容上取材更为宽广,几乎无所不包。传统诗词中所有的题材都能在网络诗词中找到,如生产劳动、学习、爱情、友情、亲情、怀古、战争……等等。纸媒因为编辑审稿和篇幅版面、弘扬主旋律的要求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自由表达;加之一些作者的年龄偏大,思想不解放,写出来的作品往往限于“歌德”派、“老干体”。相比之下,网络论坛基本都可以自由发帖,内容上几乎没有约束,相当丰富,我们可以看到在纸质媒体上看不到的内容,比如一些风情小唱,一些灰色的、落寞的情感,甚至还有一些思想内容不很纯正的以及格调不高的艳词、艳诗等。如孟依依的《南歌子·周末网上算命》:“抱枕人迟起,居家发懒梳。蓬头且作小妖巫,卜卜将来那个是儿夫。已自心中有,如何命里无?刷新之后再重输,不信这台电脑总欺奴。”[3]此词活泼俏皮,新词语运用自如,属于风情小唱,纸媒上也难以见到。
第二、作者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太过庞大,各种文化层次,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大凡对古典诗词有点兴趣的人,只要会发帖,都可能在论坛上涂上几笔。从水平上看,纸媒上的差距要小一些,因为如果不通格律几乎是不可能在纸媒上发表作品,可网络论坛却可以随意发表。有的作者水平相当高,上网之前在现实中就已经成名,如食斋老虎(熊东遨)、梅云(熊盛元)、颖庐(段晓华)等。有的人本身就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的,国学功底深厚,其中不少教授、博士、研究员,如檀作文博士、徐晋如(胡马)博士等,他们的作品往往能给人美的享受,甚至可以媲美前人。而网络上的初学者或写了很多年而无寸进的人也很多,写出来的诗词或者不合格律,或者勉强合格律了却前言不达后语,不知所云。例子不胜枚举,姑从略。
[注]本文与友人东华合作写成,若有错误概由本人负责。发表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现根据刊发稿输入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