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连加速推进新时代“两先区”建设、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需要理想远大、本领过硬、实干担当、创新进取的青年接续奋斗。为促进我市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根据国家、辽宁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有关精神,按照大连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青年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在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一、发展基础
(一)全市青年发展事业主要成就
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着力增强创新性,充分发挥组织体系优势和新媒体工作特色,广泛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更具“代入感”、“时代感”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着力增强针对性,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重要要求,进一步用好党史红色资源和现实成就教材,切实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
青年群体整体活力充分迸发。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组织开展“浪漫大连,青春有约”交友联谊、“爱情婚恋故事”征稿、“红娘来了”等品牌活动,培育和建立红娘志愿者团队,开办“爱情学院”培训课堂,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十三五”期间,招募2.2万名青年志愿者,有序服务夏季达沃斯、中超联赛等大型会议和赛事,组织1.3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捡拾垃圾(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青年群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城镇学校大班额全面化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7所普通高中进入省特色高中行列,省示范性高中达34所;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服务青年群体就业成效明显,2020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7%,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连续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暨大连市创新创业大赛,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开办青年创业培训班16期,培训青年2000余人次;举办交流空间活动66场,服务青年1300余人次。举办市级青年创新创业大赛2届,305个创业团队参赛。优秀青年群体的典型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团员73929名;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个、国家级“两红两优”18个、“辽宁青年五四奖章”13个、“辽宁五四荣誉奖章”4个、省级“两红两优”267个。
青年保障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依托法律援助工作站、“大连12355”青少年服务台,精准服务青少年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展“‘轻松备考·12355与你同行’阳光行动”、“寒暑假12355送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权益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健全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推进学校及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及时开展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开展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专项整治,青年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建立“连青空间”149家,入驻云平台73家,开展活动3000余场,服务青年10万余人次;培养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65名。
(二)“十四五”期间大连市青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的载体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二是青年身心健康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提升教育质量与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仍需继续优化。
三是在人口结构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变化、青年工作和生活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对青年的婚恋交友与住房保障等问题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新时代“两先区”建设目标,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的特点和利益,服务青年紧迫需求,持续优化成长环境,不断增强大连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提升青年对大连发展的创新力和贡献度,努力当好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逐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两先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十四五”时期大连青年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深入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化“青年大学习”行动,持续推进“青年讲师团”计划,深入挖掘东北、辽宁、大连的爱国主义基因,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抓骨干、重覆盖,引导广大青年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胸怀祖国和人民,奉献社会,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守正创新中强起来。抓好青年群体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各项工作,开展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增强青年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青年学生为重点,分类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
面向中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机关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创优活动,引导他们拥护和支持改革。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切实提高踊跃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自觉。
4.将互联网作为重要阵地,强化青年网上思想引领
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各类网络新媒体的引领作用,在青年中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打造大连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举办青年网络宣传培训,不断提升青年网络宣传能力,建好青年网络宣传队伍,旗帜鲜明开展网络舆论斗争。
(二)以促进身心健康和城市融入为抓手,不断激发青年活力
1.进一步提高青年群体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
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约束,持续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贯彻落实《“健康大连2030”行动纲要》、《大连市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方案(2018-2030年)》,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传承发展全民健身品牌,打造“攀登大连”、“奔跑大连”等十大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引导青年健身锻炼,鼓励青少年每天课外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进一步扶持学校、社区、场馆、个人、社会兴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促进我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持续增加、质量进一步提升。
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高校按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鼓励引导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持续强化心理援助热线建设。
提升青年健康意识,引导青年群体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青年人群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多措并举增强健康性意识,推动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宣传教育进高校,提供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等服务。深化毒品预防教育“五个一”活动,持续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
2.进一步弘扬优秀青年文化
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倡导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优势,巩固提升网上职工之家婚恋服务模块、“浪漫大连,青春有约”婚恋交友平台、职工红娘志愿者“娘家人”等婚恋交友品牌优势,为各行业、各领域有需要的青年搭建起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桥梁。积极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宣传健康婚恋观。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规范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倡导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加强对婚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
开展青年性健康、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和正规、科学的性健康教材推广力度,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提高青年处理性健康问题及进行安全、健康、负责的性行为的意识,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统筹推进适龄青年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检查等婚前孕前产前保健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促进服务均等化。
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建好用好大连市妇联家庭建设指导中心,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绘本大连”、智慧家长公开课等特色工作,打造“好家风·她力量”家庭工作品牌。依托家庭建设研究中心、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及社区家长学校等阵地,推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3.健全组织体系,提升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能力
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大连共青团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不断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充分发挥市县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对青年工作的领导。遵循新时代青年发展特点,深化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理顺组织体系,推进区域化团建,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消除民办学校团组织空白点,扩大“两新”组织有效覆盖。加强各级青联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专题调研、建言献策等活动,不断提高其代表广大青年、服务广大青年的能力。加强对学联、学生社团的联系服务。
着力促进不同青年群体更好实现社会融入。打造青年志愿服务阵地,有效发挥“大连市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基地”作用。打造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春运暖冬”、“星期日环保行”、“情暖夕阳”、“七彩假期”等品牌活动,积极做好大连国际马拉松赛、数交会、服博会、中日博览会等城市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发挥全市各类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和环境教育基地作用,深入开展环保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开通热线服务,提供亲职教育、学业规划、亲子沙龙等主题服务活动。组织发动青年企业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增强青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各类协商,发挥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履行政治参与职能。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强化青年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推动落实星级志愿者认定工作。推荐政治性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优秀青年加入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和人民调解员队伍,提高青年比例。开展征信知识进学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向在校大学生、中学生等青年群体宣讲征信知识,使诚信理念在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逐步深入。
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党对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团组织在青年社会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创新青年社会组织监管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搭建综合监管平台,完善大连市青年社会组织法人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青年社会组织事中事后服务监管。建立大连市青年社会组织专家库,大力推行“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加大对青年社会组织和各类公益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带动作用。
举办形式多样的青年交流活动。积极承接各地区青年访问团的交流访问,组织开展中日韩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选派优秀青年参与对外访问交流。积极做好国外青年代表团来连访问承接工作,推动中小学校际间友好交流交往。利用国家及省安排港澳青年代表团来连访问契机,积极推介大连。推动大连与台湾青年交流互访,促进情感交融,突出文化传承,吸引更多台湾地区青年到大连学习、创业、工作、生活。继续发展壮大香港大连青年会,开展交流合作。
(三)以完善青年教育体系和助力青年创新创业创优为重点,持续提升青年竞争力
1.搭建完善青年教育阵地,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深入实施人才政策,在重点学科领域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根据我市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链需求,支持企业围绕核心工种对青年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创新“双元”育人机制,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入合作,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培训补贴和适当奖励。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市场化招聘制度,实行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青年人才政策。推进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之星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鼓励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大力扶持高校大学生在连就业创业,鼓励职业院校为我市输送高技能应届毕业生。加强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安居落户、医疗保障、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
2.持续优化青年就业政策与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3.进一步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
4.引导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创新创优
深入实施“青年岗位创优行动”、“青创先锋工作室”、“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和“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开展青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创新创效,持续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文明。打造一批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转化为实实在在产业活动的青年创新成果,引领青年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不断完善“培训、练兵、比武、晋级”四位一体的青年职业技能发展机制。自觉树立工匠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
(四)以维护权益和扶持救助为基础,加快提升青年保障工作水平
1.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完善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配备工作,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及时获取涉校违法犯罪信息,开展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深入推进“护校安园”行动,打击处理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电信诈骗、“校园贷”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在校园周边滋事闹事和实施伤害、敲诈、欺凌等行为,坚持露头就打,毫不手软。持续开展“扫黄打非·护苗”专项行动和“绿书签行动”系列活动,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持续加强互联网违法有害信息安全监管,打击危害青少年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等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全面净化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全面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扶残助残、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2.探索构建青年群体住房保障政策与服务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市人才住房保障政策,有效解决青年高层次人才、城市发展紧缺人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的住房保障问题。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推进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多层次解决适婚青年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私营、混合所有制、外资等非公有制单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将符合条件的青年农民工和青年个体工商户逐步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为青年群体提供优质的住房保障服务。
3.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
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服务保障政策和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残疾青年基本生活。积极组织残疾青年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享受各种权利。大力开展志愿助残服务和面向残疾青年的专业社会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青年权益维护,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做好未成年残疾人康复救助申请工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福利机构康复服务,做到“应救尽救”。
4.切实做好青年群体社会救助工作
开展重点帮扶行动,统筹救助资源,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帮助,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困难青年给予临时救助。针对突发灾害事件和青年特殊困难,大力实施紧急救助计划。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促使其回归家庭,帮助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发现、报告和响应机制,打击操纵、教唆、利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救助保护机构的职责作用,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帮助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落实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机制,确保救助保护机制落到实处。动员社会爱心力量,筹集款物开展关爱困难青少年活动。广泛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快乐陪伴等假期成长陪伴活动。依托“12355健康守护行动”、“希望姐姐信箱”等工作项目,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安全自护、倾听陪伴等服务。大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帮助。
四、“十四五”时期大连市青年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切实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将实施本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实施,确保青年发展迫切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支持与回应。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四)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社会环境。全市各级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青年工作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