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人们使用社交媒体越发便捷,社交软件的发展与迭代也在不断发生。据一项调查显示,在2019年,我国网民手机里人均安装的app数量就已达到56款。人们将便携的“社交媒体”拿在手里、放在兜里,并可以随时开始“快乐冲浪”。社交媒体似乎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
然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频繁使用社交媒体与焦虑及抑郁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当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邻近之人生活的新窗口,而他们几乎全在发布一些精彩生活时,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我们没有那么成功,没有那么有吸引力,也没有那么快乐,等等。英国最近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5年里,得抑郁症的年轻人数量增加了70%,一些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社交媒体。
同一项研究表明,63%的照片墙用户表示他们在使用该平台后感到痛苦,这高于任何其他社交媒体网站。但即使在社交媒体中感受到了落差感与挫败感,人们似乎也很难切断自己通过社交媒体构建起来的与外界的联系。那么究竟为何社交媒体对我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乔提出,若只需查看用户的网络身份和社交关系这两个变量,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以解释互联网用户心态和行为的多样性。先从网络身份开始说,人们在网上的身份定位方式倾向于以下两类之一:要么与现实生活中相一致,要么匿名参与。
在社交关系方面,人们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某些社交媒体上人们只会和现实中认识的人联系;而在另一平台人们除了和认识的人联系外,也会与陌生人建立关联;又或者会在某一平台上,好友关系根本不是围绕现实联系起来的,而是围绕共同的兴趣、想法或爱好联系起来的。
模因机器
与不同人联系的不同方式完全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并决定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模因类型。社会网络结构中人们的网络身份和社交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心理学学生可能会非常熟悉的模型。
自我网络空间
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内容的观众(如现实中的朋友),有特定的品位、思想与观点等。我们知道之前的哪些帖子收到了积极的反馈,哪些没有。我们喜欢别人的点赞。自我机制倾向于策划一些只针对我们自己的动态——世界上没有别人和我们有一样的动态。在自我空间中,我们处于一种展示自己的模式中,会为了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而巩固自己的网络身份。
超我网络空间
本我网络空间
在本我网络空间中,人们寻找着滑稽的、有吸引力的、好玩的或其他有趣的内容,而不是代表自己的内容。人们可以自由讨论禁忌话题,且不必担心朋友和亲戚会怎么想。人们也可以自由探索新的爱好和话题,这是一些能激起兴趣,但不一定要向他人展示代表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处于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知识性好奇”的状态——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并期待有所回报的好奇心状态。
与自我网络空间及超我网络空间不同,本我网络空间倾向于优先考虑大众动态而非个人动态。这种共享的体验让用户产生了一种社区归属感,这将本我网络平台与其他网络平台真正区分开来。
简单来说,自我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巩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并向在现实生活中认识我们的人定义自己。超我网络平台让我们能够表达自己有朝一日希望成为的样子——我们最想向世界展示的样子,同时我们也能通过超我网络窥见他人的理想自我。
本我网络平台使我们能够探索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想法和兴趣,并与那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联系。
社交网络是真实的、有形的。它们是人们表达和表现自己的环境,体现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世界,并且发展着他们内部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人们不是在简单地“上”网,而是深入地参与其中。调整好心态,构建一种健康的社交网络关系,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收获更多积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