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油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吕新强
小麦是萧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国强、中筋优质专用型小麦优势产区,随着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小麦产量逐年提高,产品品质逐年优化。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科技意识、服务意识、主攻意识、抗灾意识,依托项目牵动,依靠科技进步,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小麦生产实现了“十八连丰”。2021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县130万亩小麦平均单产508.2公斤,总产6.6亿公斤,产品优质率达95%.
我县小麦产量已由中产水平逐步向高产水平迈进。但年际间差异较大,同季横向相比单产差异显著。为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根据小麦栽培理论和生产实际及自然资源条件,提出了萧县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配套技术,以促进小麦单产向高产提升。
1.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亩产量是由每亩总穗数,平均每穗粒数和平均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每亩的穗数主要反映群体的大小,每穗的粒数和粒重主要反映出群体中各个体的发育状况,通过栽培措施实现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个产量的构成因素协调增长,丰产丰收。
1.1亩穗数小麦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两部分组成。主茎穗由基本苗长成,分蘖穗由分蘖长成。小麦根、叶、蘖具有同伸关系,带有分蘖的小麦植株才能形成强大的次生根和健壮的地上部分,分蘖的多少通常是植株健壮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对营养供应水平的反映。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加以调控,实现合理密植。
1.2穗粒数每穗粒数取决于每穗分化的小穗数、小花数和小花结实数。三者的形成贯穿于麦穗分化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要通过品种选用与栽培技术来加以调控,增加总小花数,减少其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
1.3粒重小麦籽粒的重量是在开花受精后的籽粒形成与灌浆过程中形式的,也是营养物质在籽粒累积增重的过程。因此,通过选用良种和栽培技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是增加粒重的关键。
2.小麦高产适宜的产量结构
3.萧县气候特点及土壤肥力现状
萧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408.3小时,无霜210期天。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适宜小麦栽培。
萧县地形主要有黄泛冲击平原和低山残丘两大类型。淤土地48.8万亩,两合土17.6万亩,沙土79.6万亩。萧县土肥站2007年对全县土壤化验分析,淤土地平均有机质1.63%;两合土地平均有机质1.51%;淤土和两合土平均碱解氮81.4mg/kg;速效磷16.1mg/kg;速效钾135.9mg/kg。沙土地平均有机持1.35%碱解氮63.5mg/kg;速效磷15.7mg/kg;速效钾75.4mg/kg。
4.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4.1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在小麦高产、高产诸多因素中起着先导作用。高产栽培下对品种的要求比中低产水平要求高。不仅抗逆性强,而且要耐肥抗倒、分蘖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且品质好。要加快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推广,提高小麦优质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良种的推广应用要适应气候变化、茬口变化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品种布局,强化半冬性品种的主体地位,化解生产风险,加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推广力度。根据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市场需求,结合今年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我县主推的小麦品种有:百农207、冠麦1、烟农1212、周麦36、淮麦46、淮麦44等。通过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种子管理工作及扩大良种补贴面积等多管齐下,实现小麦良种化,确保小麦良种全覆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内在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积极发展优质小麦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因此要在高产稳产的基础上,强化优质意识,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注重质的提高。大力推广中、强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
4.2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加强小麦地下害虫、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控。实行关口前移,采取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和毒饵诱杀等措施,防治地下害虫和控制苗期病害。保障一播全苗。要全覆盖、高质量开展药剂拌种。具体拌种方法是:40%甲基异硫磷乳油50毫升+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3%立克秀湿拌剂100克或6%立克秀种衣剂30毫升,兑水2公斤稀释,喷拌麦种50公斤,拌匀后堆闷2~3个小时,阴干后播种。采用多功能复合拌种剂如高巧、优伴等。蝼蛄密度高的田块,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150毫升拌麦麸7.5公斤,制成毒饵,小麦播种后于傍晚撒于土表,进行诱杀。
4.3精细整地,逐年加深耕层
要以农机农艺结合为突破口,在机械配套、机手培训、规范作业等环节上狠下功夫,开展土壤深耕深松,努力提高整地播种作业质量。要认真落实秸秆还田必须深翻、旋耕整地播种后必须镇压的基本要求,坚决克服旋耕不实带来的透气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技术,耕深20厘米以上,并逐年加深耕层,活化土壤,做到耕层深浅一致,耙碎耙透,上虚下实,上无坷垃,下无卧垡。播前要作畦开沟,以利排灌。要大力推广机械条播,播深3~5厘米,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幅加宽至20~23厘米,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严禁撒播,努力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匀、苗齐、苗壮,达到一播全苗。
4.4合理密植,实行机播
合理密植,就是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达到穗多、粒多、粒饱高产之目的。也是小麦高产、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关键性技术措施。在生产条件改善、生产水平向高产、高产过渡阶段,应大力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根据目前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及实践经验,必须适当减少播量,争取分蘖成穗,培育健壮个体,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使穗粒数、千粒重两者同举并进连锁扩张。亩产500-600公斤的田块,冬性、半冬性品种每亩播量10-12公斤,如播期推迟、土壤肥力偏低、品种分蘖力弱、大粒型小麦等应适当增加播量。
在降低播种量、控制基本苗的同时,推广扩大机播面积。行距扩大到22-23cm,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播种质量,实现苗匀、苗齐、苗壮、一播全苗。
4.5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小麦生产实质上是一个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过程。合理增施肥料是高产、高产的重要措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可以改良和培肥土壤,也是弥补土壤钾素缺乏的重要措施之一。针对生产实际,应采取增施有机肥、磷肥、稳施氮肥,补施钾肥,配施微肥和叶面肥的平衡配套施肥技术方案。亩产500-600公斤小麦,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或腐熟秸杆还田1000公斤以上。要大力推广小麦收获时留高茬还田技术,配合实施机耕深翻,逐年加深耕层,活化土壤。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纯N15-17kg,P2O5-8kg,K2O7-9kg,锌肥1kg,硼肥0.5kg。施肥方法应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分次施,基肥占总用量的50-60%,40-50%的氮肥用于追施拔节肥,即目前大力推广的氮肥后移技术,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明显改善小麦的籽粒品质,达到产量与品质同步增长。全面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4.6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
4.7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干旱的问题已成为实现小麦高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农民习惯于浇救命水,而忽视增产水,多数不愿劳精费神。烧灌方式仍采用大水漫灌。节水意识淡薄,遇旱浇水,变成了大水漫灌浇地。由于河道调蓄水能力不强,河道功能远没有发挥作用,机井修复利用率不高,机电不配套。因此当务之急是狠抓配套,修复机井,整修河渠,尽可能把地下水提上来,把降水蓄起来,积极发展河灌和井灌,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同时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田间排灌配套工程。打好畦田,做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要增强抗灾意识,及时做好小麦倒伏的预防和冻害的防御等。
4.8实行秸秆还田,改良培肥土壤
4.8.1秸秆还田四大好处
(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湿玉米秸秆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钙、镁等多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含氮量为0.6l%,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达15%左右。400公斤鲜玉米秸秆相当于1250公斤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相当于2.4公斤尿素、3.2公斤过磷酸钙和2.5公斤硫酸钾。玉米秸秆还田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0.29%。
(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钙、镁粘结成腐植酸钙和腐植酸镁,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还田后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
(3)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即加强呼吸、纤维分解、氨化及硝化作用。另外,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能释放出CO2,使土壤表层CO2浓度提高,有利于加速近地面叶片的光合作用。
(4)玉米秸秆还田增产增益、保护环境:玉米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率达6~8%,连年使用,可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量,降低农本。同时玉米秸秆还田有效解决了玉米秸秆乱堆乱放现象,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4.8.2秸秆还田五项技术
(1)还田数量要适宜
玉米秸秆还田的数量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增减。以每亩400~500公斤为宜。土壤较肥沃的田块宜多,土壤较瘠薄的田块宜少。秸秆还田数量过多将为害作物根系生长。
(2)耕翻深度要合理
玉米秸秆还田后,要及时耕翻,使秸秆残体分散均匀与土壤充分混合。要求耕翻18~20cm,耙平并镇压,避免出现翘虚现象。并逐年加深耕层,疏松活化土壤。
(3)秸秆粉碎质量要保证
(4)土壤要足墒
玉米秸秆还田后,由于秸秆本身吸水和微生物分解吸水,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因此,秸秆还田后遇旱及时浇水,以促使秸秆与土壤紧密结合。促进秸秆尽快腐熟。
(5)补施氮肥要适量
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一定的氮素,会出现与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为避免作物苗期缺氮发黄,不影响作物幼苗生长,促进玉米秸秆腐熟,每亩秸秆还田量400~500公斤,需增施尿素2.5~3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