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在上海开幕的MWC(MobileWorldCongress,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即将迎来一家新的参展商。
它的名字,叫做亚信。
MWC首展于1995年,这22年来,作为中国最大的电信支撑业务软件公司,亚信却从未在MWC上有过任何亮相。
而现在,亚信从隐身幕后,到走向台前,正是这家软件巨头转型的一个微妙变化。
过去这一年来,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亚信软件已经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颠覆,无论组织结构还是企业文化,无论产品流程还是业务生态,都已全面洗牌重来。
1
在上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一年多以前,某运营商的车联网平台正式投入运营。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支撑了包括宝马、路虎等品牌在内的超过70万辆汽车,每个月为该运营商带来千万级营收。
在运营商庞大的业务体系中,千万级的营收毫不起眼。
但是,当我们看完一组数据后,就会明白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
在这千万级的收入中,呼叫中心服务费占46%,平台服务费占36%,内容服务费占4%,而通信月租费的占比,只有14%。
在此之前,虽然运营商也有大量的行业合作和政企业务,但其中获得的收入,基本上都是基础的通信费用,而呼叫中心、服务平台与增值内容等业务,都是各自作为一个独立业务,提供给客户使用的。
这意味着,相比传统业务,对运营商在物联网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将更加地多元化,并能以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服务平台方式,将这些产品与服务全面打通,从而参与到行业客户的运营流程之中,并拉动用户的更多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增量空间。
可以预期,在通话费和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该运营商车联网的这种业务模式,将越来越多地成为运营商为行业用户提供服务的主流方式。
每个月千万级的营收,这只是一个垂直行业的收入,如果扩展到全国更多行业,它将会有多大规模?
事实上,在今年3月巴展期间,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就曾在朋友圈中发过一条行业观察,其中的部分要点是:
2
那么,运营商如何做好行业应用与运营,如何提升应用服务能力?
亚信软件的答案是:我有积累了20多年的运营能力优势,我们应该一起来做大蛋糕。
比如,上述提到的运营商车联网平台,正是由亚信软件承建的。
这些,都只是亚信软件在各个领域、支撑各家运营商向新业务转型的缩影,类似的案例还正在各个省市、各个领域源源不断产生。
而对亚信来说,这也同样是再上一个台阶的机遇所在。
过去,除了通信基础资源,运营商提供给行业客户的,大都是客服、渠道等传统业务。
但如今,这些客户已经越来越需要利用车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它们的运营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业务支撑。
这些,都是综合性的新业务,它需要通信能力,也需要精细的运营能力。
运营是一个细活,不仅仅需要对数据的利用、分析、智能,更需要真正对客户的洞悉,以及持续的服务与维护能力。而这,正是亚信的擅长。
在高念书看来,从产业互联、互联网到云计算,亚信软件过去提出了很多概念,做过了很多探索,也付出过一些学费。在这些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亚信软件现在有两个回归:
一是回归亚信软件的主体市场,为运营商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强和运营商的关系,在帮助运营商转型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机会。
二是回归到行业,要和运营商联手,在各个垂直行业实现突破,共同拓展这些行业市场。
3
要与运营商共同进军新兴领域,亚信软件首先需要让自己从一家以定制软件开发为主的软件公司,变成一家有产品的软件服务公司。
过去,亚信软件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运营商提要求,亚信定制化开发。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方式下,亚信软件只是一个系统的建设者,却与业务未来的发展再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运营商每年的固定资本支出都是有限的,如果5G网络开始建设,IT系统的开支甚至还有可能压缩。如果不在业务模式上有所变化,亚信软件将永远打不破这层收入的天花板。
所以,亚信软件开始将自身的IT系统公共业务能力,逐渐抽取和沉淀成为标准化的产品。
其中包括了16个组件,每一个技术组件,都是面对不同技术需求设计的,组件与组件之间全解耦,都可以独立版本演进、发布与部署;而在AIF的统一框架构下,这些组件更可以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
在这些通用能力上,亚信软件还可以根据运营商的不同需求,提供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度开发。
在新兴的领域中,这样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本次MWC展上,除了传统的TBOSS、CRM、客服、渠道业务,亚信软件就将展出在人工智能、大智物云、云计算、云解决方案、物联网、安全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4
为产品战略调整提供支撑的,是亚信软件在企业文化、组织架构、流程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全面转型。
2016年7月,时任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总经理的高念书离职,加入亚信集团,掌舵亚信软件。
彼时,田溯宁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过去20年,亚信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红利,那在下一个20年,世界将会如何发展,而亚信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此役不容有失,势在必行。
5
事实上,履新亚信之后,高念书的变革举措就已经开始,过去一年来,巨大的变化已在亚信软件发生。
比如,过去亚信软件都是以项目制的管理方式,所有的软件开发人员都分散于不同的项目组,即使不同项目有高度的重复开发,也无法协调优化。
而高念书打破了这个组织架构。
他把亚信软件的组织架构,重新划分成了前台、中台和后台三个版块。
(1)所有的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是后台,为前台和中台提供支持;
(3)销售和驻地工程技术人员,是与客户关联最紧密的前台,他们以亚信软件的产品为基础,给用户提供更贴身的定制化开发。
与此同时,高念书也通过更严格的KPI考核来提升管理,确保转型的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高念书认为,只有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可量化的考核标准,才能保证组织中每个人都有可期待的未来,才能真正团结和管理整个团队。
在他的规划中,未来还将采用数字化方式,记录每个员工的工作过程,针对不同岗位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从而对员工实现更精准、更有效,更公平的管理。
在高念书看来,亚信过去摊子摊得很大,战略性投入很多,但收效并不明显,现在则必须回到盈利的根本上来。
即使是在战略性的新业务开拓上,他也不允许盲目乱做。在这些业务上,亚信软件都是先撒一些几十人的小团队,先找到有意向,先有客户的标杆项目,一边开发一边滚出一个可复制的模式,然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规模化复制推广,而不是关着门设计产品,开发出来才发现找不到客户。
在他看来,经过近一年的磨合,亚信软件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