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市圈、城市群时代已经来临!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多数都市圈人口处于持续流入。我们提出了业内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我们在2019年4月《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研究报告中指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圈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2019年发展潜力百强城市中有96个位于19大城市群,有54个位于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本文进一步对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进行分类,并对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逐次分析。
摘要
从城镇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立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并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但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群发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从城镇化到城市群的中间阶段。例如,广东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个都市圈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都市圈建设以同城化为方向,打造1小时通勤圈,圈内中小城市受益。都市圈将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政策协同。
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大都市圈均吸引人口持续流入,直到经济-人口比值降至1附近并维持动态平衡。中国人口和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未来大都市圈人口占比仍将继续提升。中国24个人口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总体上持续流入,经济-人口比值2018年仍高达1.55,预示仍将继续吸引人口流入。
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根据都市圈的经济产业实力以及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将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分为发达型、崛起型、起步型三类。发达型都市圈整体经济水平领先,且中心城市与部分周边城市差距开始明显缩小。崛起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尚不足。起步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不够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弱。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等15个大都市圈为崛起型,哈尔滨、南昌、长吉等3个都市圈为起步型。
No.1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1)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2)从“一核五圈四带”到上海大都市圈,是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把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大半区域以及杭州都市圈的嘉兴、湖州均收入囊中。3)上海大都市圈积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干线+城际+市域+城轨”多层次轨道交通,为一体化大都市圈打下基础。
No.2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县有望划归北京?1)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从摊大饼式单中心辐射向紧密集约型多组团格局转变。北京都市圈可大致划分为梯度辐射的三个圈层:一是中心城六区,二是城市副中心及城市发展新区多个新城,三是生态涵养区及北京以东、以南的环京地区。2)北京市域内集聚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但职住平衡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3)环京地区承接产业不足、通勤效率低下需补短板。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统一”统筹发展,划归北京传言不绝于耳。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东莞?1)深莞惠都市圈人口和经济高速增长,“前店后厂”产业梯次转移,是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2)深莞惠经济圈(3+2)机制推动深莞惠一体化发展,“飞地经济”和轨道交通一体化提升深圳辐射带动能力。3)深圳是经济人口大市、土地面积小市,全市面积仅1997平方公里,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的1/8、1/3、1/4,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可能性长期存在,但受制于广东省发展大局。
No.4广佛肇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1)广佛两市经济总量比肩深莞,分别聚焦“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创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肇庆承接广佛产业转移。2)从广佛同城到广佛肇经济圈,肇庆与广佛一体化还需时日。肇庆2018年GDP2202亿元,是广州的1/10;人均GDP仅为广州的35%、佛山的42%。3)广佛同城已基本实现,生活成本与产业转移催生大量跨城通勤需求。2018年7月广佛肇清四市跨城职住人数高达74.41万,其中广佛跨城占四市跨城总规模的60.6%。
No.5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皖东城市受益。1)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南京引领产业链从高到低三级梯队。南京2018年GDP1.3万亿元;扬州、镇江、淮安、芜湖均在3000-6000亿元之间,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马鞍山、滁州、宣城均在2000亿元以下,主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南京都市圈为我国第一个规划的跨省都市圈,安徽东部城市受益于与南京同城化发展。南京与都市圈中安徽4市的距离均比安徽省会合肥更近。3)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前瞻性布局,与公路、机场、港口群共同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区。
No.8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新区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区,产业同质化、创新不足。1)重庆都市圈以重庆市35%的面积集聚65%的人口,创造72%的GDP,主城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均较强。城市发展新区2011-2017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与主城区的2.1%接近。2)重庆都市圈是内陆开放高地,产业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是短板。重庆与成都、重庆高端发展平台体系内部都存在同质化竞争。3)重庆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市域铁路目前远不能满足主城区与外围通勤需求。
No.9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1)从半径150公里的“1+8”武汉城市圈到半径80公里的武汉大都市区,范围更小的都市圈规划更具可操作性。2)武汉产业链沿武鄂黄黄、武咸、武仙、汉孝等发展廊道向周边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和产业体系。3)高铁、鄂州机场建设加强水陆空交通枢纽,城际铁路网将串联武汉都市圈。
No.10长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区相邻,“半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1)长株潭三市产业互补性强,产业协同势头良好,是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之一。三市联合拥有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政策平台。2)长株潭三市城区最远不过40多公里,一体化存在地理便利,合并呼声从未断绝。近年长株潭合并申请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流传较广,但实现可能性极小。3)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大串联,共同构成长株潭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
风险提示:公开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目录
1都市圈时代来临:2019年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
1.1从城镇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1.2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
1.32019年大都市圈排名: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都市圈领衔
1.4大都市圈分类:发达型优化功能布局,崛起型加强一体化建设,起步型增强经济实力
2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
No.1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辐射周边都市圈
No.2北京都市圈:从单中心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三县有望划归北京?
No.3深莞惠都市圈:年轻移民的创业天堂,经济大市、土地小市的深圳可能兼并东莞?
No.4广佛肇都市圈:大湾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广佛同城
No.5南京都市圈:经济东强西弱,皖东城市受益
No.6成都都市圈:少不入川的天府之国,成都人口经济集聚度高,周边地区城镇化率较低、空间大
No.7杭州都市圈:民营经济天堂,互联网经济高地,西进扩大腹地
No.8重庆都市圈:内陆开放高地,新区人口增速接近主城区,产业同质化、创新不足
No.9武汉都市圈:“圈子”缩小更务实,产业链向外延伸
No.10长株潭都市圈:中部崛起,城区相邻,“半小时交通圈”融合发展
正文
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份以“都市圈”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标志着都市圈时代正式来临。在此之前,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特大城市要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地区扩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当前,中国有上海、北京、广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以全国6.7%的土地集聚约33%的常住人口,创造约54%的GDP,多数都市圈人口处于持续流入。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的基本情况、规划建设、产业协作、交通连接等情况,以期呈现更为鲜活的中国大都市圈画卷。入围的十大最具发展潜力都市圈分别为上海、北京、深莞惠、广佛肇、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主要依据我们的大都市圈发展潜力排名。出于避免重复考虑,剔除在十大城市报告出现的单个城市都市圈天津,以及与上海大都市圈范围高度重叠的苏锡常都市圈,并顺延递补武汉、重庆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在内的“1+7”城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6597万,同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的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大致相当。2015-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为29.3万,其中七成由浙江的甬嘉湖舟4市贡献,特别是宁波人口年均增量达12.6万、位居第一;上海控人、江苏经济转型阵痛导致沪苏锡通4市人口增长乏力。上海大都市圈经济规模在全国都市圈中首屈一指,2018年GDP达9.1万亿元,高于珠三角9市的8.1万亿元;其中上海为3.3万亿元,占36%。大都市圈内经济强市林立,苏州、无锡、宁波3市GDP均跻身万亿俱乐部。
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四统一”统筹发展,划归北京传言不绝于耳。北三县建国后历经频繁的行政区划变更,成为被北京和天津包围的一块飞地,西距天安门仅30公里,面积1277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7万。北三县划归北京的传言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便一直存在,但多次被证伪,近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让这一传言有了新的想象空间。位于通州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与北三县毗邻。而通州区面积907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仅158万,未开发土地面积充足。2018年北京市级机关已东迁城市副中心。北三县与通州区“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管控)规划已上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审定之后将全面推进。这意味着短期内以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式解决北三县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可能性较小。考虑到未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区域协调问题,不可能都依赖行政区划调整手段,中央更希望构建跨地区协调发展机制来解决。
成都与周边城市高铁半小时至1小时通达,未来有望形成城际环线。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成都放射状铁路网四通八达,在运营线路有成渝、成昆、宝成、达成、遂成等铁路干线,成渝高铁、西成高铁等高铁干线,以及成绵乐城际、成蒲铁路等城际铁路;此外还有成贵高铁、成兰铁路等在建。目前,成都与周边城市均已开通高铁或城际快速铁路,可实现半小时至1小时通达。根据《成渝地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5~2020年)》,成都周边的眉山、资阳、德阳、都江堰等地区将由城际铁路串联成环线。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成都地铁2018年底运营里程236公里,预计2020年将达500公里,未来可能延伸至资阳。与东部发达都市圈相比,成都都市圈周边城市的发育程度和交通连通性仍有待提升。
重庆都市圈以重庆市35%的面积集聚65%的人口,创造72%的GDP,主城区与城市发展新区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均较强。重庆都市圈即重庆大都市区。根据2015年《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庆大都市区是以主城9区为核心、以城市发展新区为腹地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大都市区由渝西片区21个区组成,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全市的约35%;2017年末常住人口1989万,占全市65%;GDP约1.4万亿元,占全市的约72%。其中,主城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研发及创意产业;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与主城区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由于地形因素,重庆未来向北拓展空间不足、向西空间较大;再加上让重庆向西辐射成渝发展主轴城市带的考虑,江津、璧山、合川未来有望划入主城区,重庆第二机场选址西邻四川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重庆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亟待提升。重庆是高铁时代西南地区重要综合铁路枢纽,成渝高铁、渝万高铁、渝贵铁路、渝利铁路等高铁或快铁已建成通车,渝湘高铁、渝黔城际、枢纽东环线、涪怀二线、黔张常铁路等高铁或城际铁路在建,渝西高铁、兰渝高铁、渝昆高铁等正在规划中。这些铁路既可以提高重庆的铁路枢纽地位,又可以运营通勤列车改善重庆都市圈内部通勤条件。重庆都市圈市域铁路亟待加强,远不能满足主城区与外围片区之间的通勤需求。市域铁路渝合线在建,璧铜线即将开工;市域环线铁路正在规划中,将串联起渝黔铁路、成渝铁路、成渝客专等铁路线。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13公里,2020年将达到410公里,主城区之外仅璧山、江津即将开通轨道交通。此外,四川广安市毗邻重庆区域也可算作重庆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双方在共建产业园区、交通对接等方面将加大合作力度。
武汉产业链沿武鄂黄黄、武咸、武仙、汉孝等发展廊道向周边城市延伸,完善都市圈功能布局和产业体系。武汉都市圈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根据规划,武汉核心发展区构建“1主3副”的空间格局,主城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中央活动区;光谷、车都、临空3座副城分别以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临空港经开区为主要依托,分别承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枢纽物流等核心职能。在核心区域外围,武汉将建设3个新城组群,分别重点打造产业转型、产学研融合、生态文明示范区,并建设长江新城。黄石、鄂州是以冶金、能源、建材等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鄂州在以建设民用机场为契机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重点发展纺服、化工、汽车零部件、医药等产业;咸宁是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旅游区,也是轻纺、机电等生产基地。在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方面,武汉东湖高新区将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联动发展,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武汉经开区将与洪湖、仙桃、天门等地联动发展,打造先进制造走廊;临空港经开区将与孝感联动发展,打造临空经济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