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记者是媒体从业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转型融合的大潮中,她们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她们有哪些优势,又面临着哪些困惑?
主持人:黄馨茹
嘉宾:红星新闻客户端深度频道记者蓝婧
某主流新闻客户端女性中层管理者小路
半岛都市报视频采访中心记者贾馨儒
主持人的话: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女记者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在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记者转变转型的大环境中,性别差异有了新的表现。女记者融媒转型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她们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如何?社会、媒体以及女记者本身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看本期嘉宾的观点。
女记者的劣势到底是什么
蓝婧
在我看来,大多数女性在职场中面临一些问题,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虽然近年来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男女差异仍无法完全消弭。女性在职场遇到的困难并非女记者独有,更不是媒体融合带来的。应该说,媒体融合给女性带来的更多是机遇。
在新媒体勃兴之前的媒体环境中,很多人认为女记者存在一些职业劣势,如果总结起来,按影响从小到大排序,主要体现在:一是体力有限,难以携带大型设备;二是不善于操作器械;三是难以适应24小时工作制或长期出差;四是受家庭、生育等因素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劣势本质上都是由于家庭、生育等因素和社会上的性别歧视引起的。我们一一来分析:
女记者体力有限,难以携带大型设备吗?
如今一部手机就可以集成写稿、拍摄照片和视频并剪辑上传等大部分功能,除非在非常重大的场合,大部分记者不需要自行携带大型专业设备。甚至对于非电视台的记者来说,大型设备在多数时候是既不必要也不方便的。拿视频拍摄来说,如今流行的网络和移动网络平台对素材的精度和清晰度要求不高,有些视频平台明确要求作品要“短平快”,5分钟的时长已经是极限了,大部分时候手机足以胜任拍摄工作。如果素材所占存储空间太大,反而会影响传输等工作,造成不便。
女记者不善于操作器械吗?
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记者。如今记者的器械操作要求更偏向于各类软件,例如手机拍摄技术、PS技术、视频剪切制作技术等,在这些方面女记者不逊于男记者。此前我供职的报社进行的新媒体培训考核中,H5制作、短视频拍摄剪切等项目,得分排名前列的记者中,女性占了一大半。有些媒体内容采写和后期处理分工越来越细化,记者只需在前方传回素材,后方有专门的制图、视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性别差异越来越淡化。
女记者难以适应24小时工作或长期出差吗?
新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记者也是24小时随时待命准备出击;对于跑全国的调查记者来说,出差更是家常便饭。实际上,很多女记者新闻采访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都能媲美甚至超过部分男记者,她们出差的意愿也较高。对于很多女记者来说,此类困扰主要发生在组建了家庭、特别是生育了子女之后。
女记者会受家庭、生育等因素影响吗?
虽然现在“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观念是被唾弃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男性长期在外应酬出差仍然更为普遍,而女性长期不着家则会被视为家庭不稳固的破坏因子。没有结婚生子的女员工是“危险”的,因为她可能会在任职期间完成这两项人生大事;结婚生子的女员工同样也是“危险”的,因为家庭生活可能会花费她很多精力。因此很多公司招收女性员工都要经过多番试探: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孩子?如果已结婚生子,还要问是否想生二胎。
反过来说,记者身份也影响到了女记者的家庭和婚姻。
女记者结婚难已渐渐成为老大难问题。我的一些单身女同事即便收入高、学历高、长相好,但在相亲市场上还是会遭到无情的歧视。很多人认为记者的交际圈广阔,能接触很多采访对象,应该不愁婚事。但实际上,接受记者采访的男性,大部分要么本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就是陷入了较大的麻烦。特别是女调查记者,接触的事件很多与贪腐和凶杀有关。跑口记者面临的局面要正常一些,但采访对象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他们年龄偏大,多数早已有家室。因为工作接触而产生爱情甚至结婚的情况很少见,我为几名美女同事的牵线也都以失败告终,当然这不全是“女记者”这个标签导致的。如今单身高知女性数量呈上升趋势,女记者学历普遍较高,又见多识广,这在婚恋市场中并不算是优势,有时反而是劣势。
女记者被工作束缚,生育也不算自由。有一家知名媒体的女性高管,曾在上任前向领导立下军令状,立誓多少年内不会生孩子。甚至有女高管被迫选择丁克。在我的同事中,大多数女记者在怀孕之后都会坚持工作直到临盆的前一刻。有一名女性中层已经发现宫缩,却还在指挥采访,出月子不久又回到工作岗位上……还有一个反例,一名女性准中层在升职前夕回家生产,但因身体和家庭原因必须留在家中照顾新生儿,无法提前返回职场,结果在其休产假期间,她即将晋升的岗位被一名男士取代。
我们可以说为了工作放弃生产或哺育的女性爱岗敬业,但换一个角度想,她们又何尝不是被生活所迫?也正如我开头所说,我不认为这些困境是女记者独有,在当今职场上,女性要走上管理岗位都是一路披荆斩棘。在号称“男女平等”的当今,现代女性既要在职场上和男性一争高下,还要在家庭事务中充当主力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非易事。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如今各单位女性管理层占比都很少,这才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上的男女地位。如果有一天各种新闻报道里,在女性名字后面没有了那个“(女)”,我想才可能有女记者真正的“转型”。
融媒女记者的“危”与“机”
小路
这不是个别案例。
近年来,媒体从业人员中女记者的比例有较大提升,但当报道空间整体收紧、职业成就感降低时,女性记者的职场困境更为凸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记者往往会被期待成“全能选手”,要能写会拍、单枪匹马进入新闻现场,开启手机就可以远程直播,最好还能操控无人机。记者之间常常会互相调侃:“一个人就像一支军队在战斗。”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在使用较少的人力成本前提下,信息传输更迅捷,新闻表现形式更丰富,用户体验更好;但拍视频和文字采访有时会互相干扰,影响采访效果,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记者的工作量,这点对女记者的影响尤甚。
新媒体时代女记者面临很多挑战,但视野若是宽广些,就能发现,挑战与机遇从来是一体两面。“全能手”的要求,也是学习“全能”的机会,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业内不乏优秀的文字记者转型视频生产者的案例,换一种方式讲故事,也挺好。此外,对热点的敏锐嗅觉,快速的信息吸收、梳理、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写作功底,细腻的情感和共情能力让女记者在内容创作上拥有优势。如果她们此前是条线记者,或者曾深耕某个领域,将更有利于垂直类媒体的开拓。如今各种内容平台层出不穷,提供了海量却庞杂的信息,让好的内容显得愈发珍贵。女记者可以向内容创作者转型,撰稿人也是一种选择。
媒体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总有人告别,总有人加入,不必过度感伤。我们要做的是让从业环境对女记者更友好,让愿意留下的人不必无奈离开。
女记者出镜转型的三组关键词
贾馨儒
“记者”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女记者”听起来就更酷了。大家对记者的固有印象,大多是单枪匹马扛着“长枪短炮”式的相机跋山涉水,或者举着话筒问着直刺痛点和要害的问题,带着一股嫉恶如仇的“侠”气。大家觉得女记者大概也有种“女侠”的气势。既然是“女侠”,自当冲锋陷阵。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女记者确实也是转变转型的中坚力量。
2017年半岛都市报社融媒体整合,组建全新的视频采访中心,同时建立短视频品牌“半岛V视”。我也转型为一名新媒体视频记者。我们的工作是把单一的文字稿件,经过重新策划,采访拍摄成有趣好看的短视频,让新闻事件转化为“文图稿+短视频”的融媒体产品,更符合时下的传播规律。我们采访时不再只用笔记本和录音笔,而是带上了微单相机、小蜜蜂(话筒)和三脚架。我被选为出镜记者,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和同事们摸着石头过河做起了直播和视频。从2017年到现在,我在近千场直播或视频中出镜。在这些经验积累下,我总结出女记者在转型为融媒体出镜记者时的三组优势关键词。
敏感细腻善共情。我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新闻短视频采访和拍摄。今年7月,我去采访漫画家程鹏,他因为浣熊连载漫画而被公众所熟识,多家媒体采访的都是他的漫画创作历程,我最初的采访目的也是如此。在程鹏家我发现,他与自己女儿的相处方式非常“有爱”。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成了“夜猫子”,但他也会早起陪女儿。我通过挖掘这些细节,将话题引到他女儿身上。在交谈中得知,程鹏平时会给女儿拍很多照片,并根据照片场景来进行二次元动漫创作,这是他未曾和其他媒体谈及的。我们据此制作了题为《穿越二次元世界,这位爸爸脑洞大开!把女儿“变”进童话里》的短视频,成为微博播放量达102万的全网爆款产品。
永远奔赴在去一线的路上,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这是记者职业赋予我的使命感。而作为一名女记者,女性的天然优势让我捕捉到了更多真实又美好的新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