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年龄增长,人们对性和爱的需求,亦不会消失。
在北京菖蒲河公园里,常年聚集着一些中老年人,他们高谈阔论、唱歌聊天,对话可以从清晨持续到夜晚。
在世俗的眼中,炽烈的“情”与“爱”似乎和老年群体彻底隔绝,他们的性需求和爱需求被模糊至无形。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老年男性艾滋病患者1.3万例,是2010年的3.6倍。
和人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老年人的生活并非总是平静而沉闷,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斥着更赤裸的欲望、更压抑的孤独,以及更现实的考量......
小小的菖蒲河公园一角,时刻上演着欲念与算计交织的人间戏,他们的嬉笑怒骂撕开了老年情爱江湖的一角。
勇敢示爱、当街拥吻
老年人的情爱江湖
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的其中一期,将镜头对准了出没在菖蒲河公园的老年人,主题叫做:
老年人的情爱江湖。
来自北京的胡大爷是退休工人,62岁,前几年妻子去世了,2年前他来到菖蒲河公园,希望能找到对象。
胡大爷活的很真实,对于自己的欲望,他十分坦诚。
妻子去世之后,胡大爷交往过好几个对象,在恋爱过程中,他同样体会到了真诚的爱情,甚至表示这是自己年轻时都不曾有过的疯狂。
但有欲望一定意味着“为老不尊”、“不是一个好人”吗?
人性是复杂的,内心的情感和欲望总是交叉并行,生而有所求,老年人的孤独和渴望,同样需要被看见、值得被尊重。
正如这位外表看似奔放的胡大爷,实际上过了大半辈子的无性婚姻。
胡大爷的妻子身体一直不好,经历过几次大手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综合症一大堆。
结婚几十年里,很多时候两夫妻都是分房睡,鲜有性生活。
主持人问他:“没有想过离开她吗?”
胡大爷摇摇头:“你忍心吗?”
虽然和妻子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记忆,但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依旧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两个人拍的结婚照,老爷子一直不舍得取下来,就挂在客厅里。
妻子的公园卡,他一直收在钱包里,因为上面有她留下的、仅存的照片。
直到妻子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拼尽全力守护在她的身边。
因为不放心护工,每天亲力亲为去医院照顾她。
直到病重的妻子已经不能说话了,胡大爷还安慰她说:
“别怕,谁欺负你告诉我。
等过几年我就去找你,估计我也活不了多长了。”
当记者来到胡大爷家时,发现里面混乱不堪,到处都是废旧的塑料瓶,脏衣服也是随地乱扔,胡大爷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独自待在家听着电视机的声音放一整夜。
对胡大爷而言,对已故妻子的爱是真的,晚年无人问津、孤独寂寞的生活是真的,内心无法排遣的欲望更是真的。
在情与爱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没有什么不同。
菖蒲河公园内外,隐藏着许许多多如胡大爷一般的“逐爱老人”。
对死亡的恐惧,对欲望的追逐,以及对孤独的抗拒,放大了老人内心的空虚。
而与此相对的是,年轻人总是无意识地模糊甚至忽略父母长辈的需求。
因为内心觉得尴尬和羞耻而避免提及和正视此类的问题,更让老人们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尊重。
性需求、爱缺失
彷徨的老年艾滋病患者
几周之前,91岁的崔奶奶感到身体不适,咳嗽、高烧,总不见好,于是崔老太62岁的儿子于爷爷,就带着母亲去诊所开具了退烧药,但吃了几天也不见成效。
于是于爷爷就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带着老人家去验血,检查梅毒和艾滋。
于爷爷很惊讶:“怎么可能,父亲去世20多年了,母亲平时都是一个人生活。虽然我不清楚那方面的事情,但是这绝对不可能!”
虽然家人不愿意相信,但91岁的崔奶奶还是被检查出了艾滋病。
原来,丈夫去世之后,崔奶奶一直都是独居,她会收留一些流浪汉,既可作伴,又可以收取一些“住宿费”。
谈起性需求,社会总是将老人剔除在外,大多数人都默认在老年群体中并不存在这一行为。
一条曾经做过一份在线调查,问题是你的父母还有性生活吗?
一共收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其中有85%的年轻人认为,他们的父母已经没有性生活。
但现实是,被社会隐藏的需求并不代表不存在。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表示,2019年1月至10月期间,全国共检测2.3亿人次,新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3.1万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韩孟杰表示,新报告老年人艾滋病感染者增长非常明显。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IAIDS)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全球艾滋病患者约3530万,其中老年患者有420万人。
2017年初,国务院在《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首次将老年人列入重点宣教人群。
调查显示,性行为仍是老年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一些老年人存在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行为,没有采取安全措施。
不清楚艾滋病风险,或者认为年纪比较大,预防不预防也不影响,所以在这方面比较忽视。”
而对于老年患者们来说,艾滋病带来的不仅仅是日益衰败的身体,更是无孔不入的歧视和孤独。
来自广西桂林61岁的刘大爷,10多年前妻子去世,此后他一直独身。
2016年的时候,刘大爷在工地上做力工,有天喝了酒,借着酒劲就在工地旁边接受了一次便宜的特殊服务。
令刘大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次特殊服务,让艾滋病和他永远地捆绑在一起。
“我现在只要一出门,在村里看见任何人都感觉他在嘀咕我有艾滋病,在骂我不是好人,我不敢出门。”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本能地对这样的疾病感到排斥,给艾滋病贴上“放荡”和“不正经”的标签。
不仅仅是刘大爷自己感到强烈的羞耻感,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女在得知父亲的病情之后,也不再让孙子孙女靠近:
“我真想孙女啊,可儿子不让我见,怕传染。
只能在学校门口,远远瞧一眼。”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刘大爷这样因低价暗娼感染艾滋病的老人大有人在。
人们对于性与爱的欲望,并不会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萎缩。
孤独死、爱不得
被忽视的情感需求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丧偶老人占老年人口27%左右,约为4748万人。
其中80%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最终能够迈入婚姻的不足一成。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到来,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因为缺少家人的照顾和与外界的联系,“孤独死”正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019年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里,每3人中就有1人“孤独死”。
91岁的伊藤是位独自居住的老人,她在这座政府建造的公寓里已经生活超过了将近60年。
日复一日,过着无比规律而单调的生活。
唯一特别的是,伊藤有个奇怪的小习惯。
每天晚上6点,她会把窗户上的纸屏风拉上,第二天早上5点40分被闹钟唤醒后,她会再次把屏风拉开。
这是伊藤给邻居发出的“暗号”:“如果它一直是关上的,那意味着我已经死了。”
而在中国,这样的“孤独死”事件也时有发生。
2017年12月,在南京某小区,就有一位81岁的老人,在去世后两个多月才被发现。
无人陪伴、无人知晓;被家人忽略、被社会遗忘,对于这些时常被孤独感笼罩的老人们来说,他们活着,就像是一种消失。
在这样的恐惧和忧虑之下,有人携手同行,变得弥足珍贵。
但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待“黄昏恋”,并没有足够的宽容。
人们否定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认为老年人不再渴望爱情,很多老人的恋情被社会舆论定义为“为老不尊”。
此外,一部分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再婚事宜横加干涉。
北京卫视有个相亲节目,叫做《选择》,参加节目的都是五六十岁的单身中老年,对于他们来说,想要脱单比年轻人更不容易。
他们考察的不仅仅是安稳的物质生活,健康的身体状况,还有深沉的精神需求,要真心过日子,要合眼缘,还要能动心。
即使这些都符合要求,也不代表他们能够顺利走到一起,因为爱情之前,他们最顾忌的还有儿女的意见。
在传统观念的挟持下,如果儿女同意,就等于给了他们恋爱选择的自由,如果儿女反对,很多老人都会选择放弃,只为了让儿女顺心。
老人的妥协往往意味着自我需求的舍弃,而现代医学表示,如果老人情感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产生孤独、忧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这些老人面临的情感困境,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
美国超模CarmenDell'Orefice在83岁的时候接受杂志采访时被问及是否仍有性生活,她泰然自若地表示:“当然,一直都有男朋友。”
日本的一个街坊节目中曾采访一位老奶奶,奶奶表示,自己90岁了,也会要谈恋爱,和男朋友约会,享受性生活,这并不是一件需要感到羞耻的事。
菖蒲河公园里,55岁的离异大叔相亲已经5年多了,虽然过程艰难,常常无疾而终,但他并不气馁,他说:
“哪怕就那一丝的光亮,就算是看着那个光亮,我就想得到。
孤独终老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人间和对爱的热情。
当我老去的那一天,我希望心中仍会有火苗,并且充满勇气。”
对于老人来说,即使生命老去,对人间的热情依旧不减,只希望社会能够给他们多一点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