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发布网络诈骗报告:90后被骗概率高,45岁以上人均被骗7000元爱范儿

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返利诈骗这四种是最高发常见的诈骗类型,合计占比超过七成。

交易诈骗是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或以提供非法业务为由,通过不发货、不付款或诱导扫描付款码、点击钓鱼链接等方式,实施诈骗。

此外,还有低价利诱诈骗、金融信用诈骗、仿冒诈骗、色情诈骗、免费送诈骗、盗号诈骗等,诈骗场景相当多样,套路也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弱点。

报告显示,网络诈骗被害人的男性数量是女性的近两倍,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63%和37%。

在色情诈骗和交友诈骗这两种类型中,男性比例高达98%和85%。男性被害人在金融信用诈骗、交易诈骗中的占比也超过七成。

网友在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诈骗时,来自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网友是举报最积极的。

报告认为,电信网络诈骗在今年上半年呈现出七大特征:

1.交易型诈骗最为高发,纯获利类诈骗日渐淡出

随着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公众容易在互联网中遭遇诈骗损失钱财。但随着网民防骗意识的提高,类似天上掉下馅饼的「免费送诈骗」,已经逐渐不管用了。

2.中老年人被骗金额高,90后被骗概率高

19-28岁的年轻人在被害人中所占比的比例高达54%,虽然这届90后是互联网原著居民,但由于主力网民的基数较大,因此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

36-45岁之间的中年人,被骗金额约为3000元,低于22-35岁的群体。

相比之下,45岁的网络诈骗被害人虽然占比为5%,但人均被骗金额高达7000元,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

没错,就是家中的长辈了。

风湿病腰腿疼,喝XXXX,一百零八味中药,治病防病呵护周到!

免费体验最新养生科技,量子、高电位、负离子技术通脉络

民族资产解冻大业,只要交111块钱,就能坐领400万元……

这些诈骗有没有在长辈的手机里见过?

他们的手机里,除了有中老年表情包、广场舞教程、养生资讯等,还夹杂着针对中老年人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和健康状态的骗局。

3.广撒网骗财骗信息,全面榨取被害人价值

报告认为,「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相结合的方式,是电信网络诈骗手法的新趋势。

4.交友骗入“杀猪盘”,多种黑产相互勾连

在今年上半年,一种名为「杀猪盘」的东南亚博彩骗局兴起,骗子主要在各类婚恋、交友平台上搜罗被害人,也就是「猪」。通过假冒的身份、设定的话术与被害者确定恋爱关系,再将他们引至赌博平台、虚假的投资平台等骗钱。

5.群聊群控做迷局,新型技术成诈骗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被应用到诈骗的各个流程。比如利用AI破坏网络平台的安全策略,从而非法获取工银个人信息,批量注册黑产账号。

另外,在一些聊天群中,人工智能已经被用于充当聊天机器人程序,配合人工操作,成为骗局聊天群中的客服或者托儿。

6.跨平台诈骗日益增加,多平台成引流入口

报告分析显示,相当一部分发生在社交场景里的诈骗,往往是从其他平台引流的。其中二手交易平台、婚恋招聘网站、短视频平台是诈骗引流较为严重的地方,占比分别为28%、19%、11%。

除了有骗子把被害人从其他平台引流到社交平台,也有一些骗子通过钓鱼网站、虚假链接等方法,把社交平台上的用户骗去其他平台。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一些流传了几十年的诈骗招数,因为有了社交平台、电商购物平台等新的载体,开始出现了新的变种。

新骗局也趁着「共享经济」、「知识付费」、「区块链」这些模式找上中老年人。

然而上述所说的网络诈骗10大类型和7大特征,属于网络诈骗的终端场景。

▲社交账号买卖黑产

恶意注册和养号的产业在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账号资源,属于源头黑产。

绑定了身份证、银行卡的账号,更易绕过一些平台的安全策略。因此恶意注册和养号的背后,也涉及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买卖这些产业的冰山一角。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被黑产利用。他们先通过扫描漏洞建立后门,或者制作恶意SDK植入app,拖取平台或者应用上的用户数据;接着用AI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和智能分析,最终得到精准的用户画像,让后续的诈骗场景更有针对性,得手率也更高。

2017年9月,全国首例人工智能技术犯罪案破获,被警方查封的平台叫做「快啊」,曾经是市场上最大的打码平台。他们当时已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去训练识别验证码的模型,并且能够识别出98%以上的验证码。

至今,黑产使用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在升级。

群发群控设备、改号软件成为诈骗黑产的标配,利用GSM劫持、嗅探技术进行盗刷、诈骗的案件也已经出现。

得益于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声音合成、AI换脸这些也开始出现在诈骗场景中。

总而言之,电信网络诈骗的黑色产业链,都与个人身份、消费、金融信息泄露的链条,形成了一张在暗处流淌着交易的网络。

新技术在用于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因法律法规的空缺和滞后,以及犯罪成本之低,被黑产用于犯罪。

沈星佑

天才作家

太阳底下全是新鲜事

下一篇2019-08-0708:55

上一篇2019-08-0618:14

AllcontentismadeavailableundertheCCBY-NC4.0fornon-commercialuse.Commercialuseofthiscontentisprohibitedwithoutexplicitpermission.

THE END
1.女友“一只泡芙”,是又纯又欲的“小姐姐”?见面被吓一跳苏某被抓苏某对自己冒充“美女”通过网恋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过程中。 网络婚恋交友类诈骗套路解析 一、诈骗分子一般选择的诈骗目标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单身男士,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广撒网。找到目标后便开始构造自己的人设,为后面的行为做铺垫。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4-08-19/doc-incketka1135427.shtml
2.交友APP诈骗黑幕:有组织手把手传授引诱充值套路合聊平台被骗近日,警方也已介入跨区域的“婚恋交友”诈骗事件。公开报道显示,今年7月,山西省长治市公安局潞州分局摧毁了一个跨区域“婚恋交友”电信诈骗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冻结涉案资金2000余万元。 资料显示,该团伙自称“博今传媒”,自2021年以来,在数人的组织下,大量招募键盘手、聊天员,伪装年轻漂亮的女孩,以想交友的单https://blog.csdn.net/xingxincsdn/article/details/127216062
3.已婚男同时交往5个女友,一人分饰多角“批量”诈骗警方提醒:防范“杀猪盘”类婚恋诈骗应做到三不 一是不要信。网络是虚拟世界,很难甄别对方的真实身份。以婚恋交友为目的单身男女在网上交友聊天时,不要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和表面行为迷惑,在网恋中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 二是不可贪。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了只会是陷阱https://www.xdkb.net/m1/nj/20200818/111169.html?_start_time=1653442191810&isPc=false&isMobile=true&res=%2Fr%2Fcms%2Fwww%2Fdefault&mobileRes=%2Fr%2Fcms%2Fwww%2Fmobile
4.国家反诈中心:2021年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及防骗提醒1、网络交友要谨慎,特别是婚恋网站、社交网站、交友APP上的好友,深度交往时务必核实信息,防止对方以虚拟身份实施诈骗。不要轻信网上发过来的图片和视频。 2、不要随意转账或者汇款,当素未谋面的网友忽然提及财物时,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 https://m.jnnews.tv/shehui/p/2021-08/25/832488.html
5.全民反诈在行动十大高发类电信网络诈骗,你都了解吗?小编提醒:警惕“低价充值、高价回收账号”等宣传,很有可能是诈骗!买卖游戏账号、装备要选择正规官方渠道,不要轻信陌生网友。 10 婚恋、交友类诈骗 【案例速览】谢女士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外国大兵”,对方自称是派驻某国的军医,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希望以后可以到中国定居。谢女士在与这名“大兵”聊天过程中逐渐被对方https://m.dezhoudaily.com/p/1635210.html
6.婚恋也是盘“大生意”!被狩猎被诈骗,婚恋行业的未来在哪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APP下载情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陌陌作为社交领域的老牌应用,其用户基数庞大,31.41%的消费者选择了陌陌;探探则以其独特的滑动匹配机制,获得了26.17%消费者的青睐;世纪佳缘作为传统婚恋交友平台的代表,占比同样为26.17%;同城交友类APP则通过定位功能,帮https://www.iimedia.cn/c1086/9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