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侵扰民众生活的一大公害。尽管群众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但架不住诈骗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剧本越来越专业,对象越来越精准。今年以来,萧山的情况如何?受骗的“主力军”有哪些?诈骗手段是否有翻新?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兼职刷单类诈骗高发,年轻人“翻车”较多
区公安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我区发案最高的是刷单类诈骗,占比为19.65%;接下来分别是虚假服务诈骗、同城交友诈骗、机票改签诈骗等。
从受害群体的年龄上看,诈骗分子无论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一视同仁”。不过相对而言,使用通信、网络更频繁的年轻受害者数量较多。以萧山区为例,受骗者的平均年龄为33岁。
民警分析,年轻人的警惕性不强,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对投资、婚恋、交友等方面均有更多需求,因而是遭遇金融诈骗、色情诈骗和交友诈骗的主要人群。
据分析,26周岁以下的受害者是遭遇游戏诈骗、购物诈骗和中奖诈骗的主要人群,26岁至35岁人群则是金融诈骗、色情诈骗和交友诈骗的主要对象。
男性易掉入“赚钱大坑”,女性易踏入“温柔陷阱”
为了更精准、高效地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会从各种途径获取被害人“画像”,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以及职业特点,设置不同“剧本”,有针对性地行骗,令人防不胜防。
理财、交友、兼职是很多网民的高频需求,骗子精心布置的骗局往往暗藏其中。无论是“小年轻”还是“银发族”,诈骗者都能趁虚而入。
经统计,电诈受害者的男性占比为57.48%,主要案件类型为虚假色情服务诈骗、贷款诈骗、刷单诈骗等;女性占比为42.52%,主要案件类型包括刷单诈骗、交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等。
“有位大伯要转账200万元,很可能是遇到了骗子!我们劝不住,请你们帮帮忙……”今年4月,瓜沥派出所七彩警务室接到辖区一家银行的求助,随即赶往现场。
江大伯(化姓)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理财经理”,并去外地参加了一个“房地产旅游风景区投资理财培训会”。对方在介绍一款“买房养老投资”项目时表示,该楼盘位于知名风景区,日后必定会升值,如果没有兑现高收益,则会将本金予以返还。
令人意外的是,通过警方对受害人的回访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受害者会再次受骗。“一方面还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还有就是不会触类旁通,骗子换个马甲又认不出来了。”民警分析。比如,“剧本”迭出的交友诈骗,不仅有陪玩游戏,还有哄睡、聊天、虚拟恋人等额外项目。在获取异性好感后,对方会引受害人入套,然后推荐各类网站App,以各种能挣大钱的理由实施诈骗。爱情加金钱的“迷幻药”,令受害者人财两空。
民警表示,现在的“作战思路”已经从“打击为主”变成了“以防为主”,只有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发案量。
多管齐下,齐心打好“反诈之拳”
如何披荆斩棘、乘风破“诈”?坚持打、防、管、控、宣同步推进、多管齐下,是我区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有力之举。
另一方面是做强反诈宣防队伍。今年刚成立的专职宣防队伍,分别由派出所专职宣防人员、社区民警、公关专职宣传员、反诈中心专职宣传员组成,每周一次下基层进行宣防。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13次专业培训,线下受训人员达4000余人,线上受训人员2万余人。
反诈小知识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为借口,诱导消费者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演唱会购票,小心这些诈骗套路
1.千万别信“我有内部渠道”
抢不到票,但又太想见偶像,“内部票”“没绑实名”“先到先得”……这些千万别信!演唱会售票前期,诈骗分子发布“内部购票渠道”是常见诈骗套路。
2.哪儿有那么多“含泪转让”
演唱会开演前夕,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总会凭空出现一大堆的“伤心人”:“跟对象分手不想去了”“突然有事去不了”“含泪转让不加价”……听起来好“诚恳”,但其实,“含泪转让”的都是骗子。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9月公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已购买的实名制门票无法转让,进场时需比对身份信息进行实名制认证检票,非本人购票将无法进场。
如何识破骗子的伪装?
首先,骗子惯用的伪装是官方票务LOGO(高仿)加一个“某票务代理”的名字。其次,骗子会避开正规交易平台,转而发来链接或者二维码,要求买家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