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如今情绪消费服务项目销量惊人,但是个人隐私泄露,价格、服务不明确、不透明等风险和问题存在。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明确提供违法违规的涉黄服务。
作为消费新业态,情绪消费如何规范发展?
倾诉、叫醒、陪聊、哄睡
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
某店铺客服发来的一张表格中显示,此类服务消费,价格差异很大,陪聊人员分为“盲盒、金牌、男女神、首席、锦鲤和翘楚”不同级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此外还分不同服务时长,从15分钟到包周都有,有的店铺包月的费用最高达3万多元。
可能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当记者提出能否提供个人详细信息(比如学校、专业、姓名等)并要求对方“量身定制”陪聊服务,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只需要和客服下单即可。
谢永江: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提供专业支持,而这种什么也没有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危害。比如需要整月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者,可能包括有心理问题的消费者,经营者提供不适合的服务可能会加剧患者病情。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指出,此类情绪消费服务的背后,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一些“情绪消费”或涉嫌违法违规
泄露个人隐私风险背后,一些“情绪消费”很有可能涉嫌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
客服语音:因为视频是有视频的价格表的,如果不是“纯绿色”的内容,是按照“翘楚”级别收费的。但是我们有“缘分”所以不会再加价。
谢永江:这个行业要区分它跟专业的心理咨询的边界在哪。如果“越界”或者进行专业的咨询服务又没有相应的资质,很容易侵害消费者权利。行业也可能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一些非法交易,提供非法内容,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此更应该治理整顿。
针对记者调查发现的各类风险以及涉黄违规现象,胡钢指出,情绪消费在规范中发展是题中之义,平台方、监管部门等需要多方发力。
据央视网、《中国消费者报》
————————————————————————
福建省消委会建议:
消费者要提升对情绪消费的认知,不要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而忘却背后的价值,在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便利和慰藉时,也应提高警惕,审慎选择服务,避免权益受损,更要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