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感情纠纷”“211毕业男子被裁瞒着妻子送外卖?”“商场保安徒手接住坠楼婴儿”……这些视频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很抓人眼球,它们不仅在网上大量传播,还引发了网友们热烈的讨论。
然而,这些所谓“亲身的讲述”“真实的记录”,随后均被证实是通过摆拍、演绎的手法制作的。这类短视频为何屡禁不止呢?
毫无下限的摆拍视频
不在少数
1月6日,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个短视频,画面中的女子在重庆某公园内,以孕妇的形象主动征婚,手拿写着征婚条件的纸张,语出惊人:“虽然娃儿不是你的,但是媳妇是你的,生娃已经够痛苦了,如果说你真的爱我的话,你都不用在乎娃儿是不是你的。月薪七八千的不行,我看不起,月薪低于2万的不考虑,以后娃都养不起。”
根据警方的通报信息显示,该女子姓陈,是一名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乔装孕妇自导自演了相亲场景。
这段视频在被警方证实为摆拍造假后,网友纷纷谴责这种行为,列举了其危害性。实际上,这类摆拍造假视频的危害远不止于此,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为主要代表的“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违法违规行为,骗取了网友的同情和共情,让很多人纷纷掏腰包买了假冒产品,消费公众同情心。
然而,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毫无下限的摆拍博眼球的案件不在少数。记者发现,这些虚假短视频大多以生活痛点和社会热点为话题,撩动人们的情绪,利用人们的情感。从婆媳斗争、性别对立到贫富差距、乡村困境等等,这些虚假短视频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真实化的拍摄手法炮制热点、制造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张新宝:“自媒体创作不能为了获得流量哗众取宠、编造虚假事实、蛊惑不明真相的人,或者欺骗社会公众。中央网信办专门发布过规定,要求对非真事实的、虚构的或者摆拍的一些视频内容进行标注,以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如果违反了国家规定的行为,有其他严重违法情节,比如宣扬暴力、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需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分工明确摆拍造假
文案大多转载抄袭
这样一番推波助澜的操作,让这个视频的点击量再度过万,将事件推向新一轮高潮,这也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注意。餐厅监控记录下了当时的情况,经调查,这个视频是摆拍造假的,而且其团队分工明确,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视频先后拍摄了三次,前后大概只用了三十分钟,就创造出这样一条“引发全网众怒”的短视频。
去年8月3日,某网络平台发布了一个短视频,除了哭泣声,上面文字打的是“深夜,外卖姐姐送餐,下楼发现车被偷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时长仅10秒左右的视频,当晚浏览量已超6000万次,并在多个平台迅速传播,进入热榜,随即点赞、收藏量超过10万次。
记者发现,这些摆拍、虚构演绎的短视频文案大多是转载抄袭的,用网友的话说“都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流量经济
不能脱离法治轨道
怎样治理短视频摆拍造假之风?专家认为,需要各方各部门共同携手一起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