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合肥市新站区举办的一场相亲交友活动中,青年男女正在现场交谈。《恋爱婚姻家庭》杂志供图
青年人的新型
“我刚走出校园没多久,很享受当下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不想找对象。”
“找一个靠谱对象真的好难!与其冒着风险走入婚姻,不如享受高质量的单身。”
“不是我不想找对象,而是很难找到符合‘眼缘’的,慢慢来吧!”
近日,记者与多位单身青年谈及婚恋话题,发现他们对婚恋的选择不再一味追随传统,而是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比较注重自我感受吧!不想为了符合社会的期待委曲求全。”27岁的合肥青年小樱告诉记者,她刚拒绝了父母为其安排的优质相亲局,对她来说,单身是一种舒服的生活状态,她目前并不想为此改变。
2021年,共青团中央课题组研究了“Z世代”的婚恋观,总结出了“忧婚”“懒婚”“恐婚”和“不婚”四种婚恋场景,成为当前部分青年人婚恋状况的真实写照。
这其中,有受媒体宣传和影视节目的影响,对婚姻形成了某种刻板印象,认为婚姻是爱情和自由的“坟墓”,严重时还可能危及自身。有囿于当前居高不下的结婚综合成本,选择“再等一等”。有因为年龄和自身条件等因素,选择逃避,不去面对问题。
当“不着急”“不想结婚”“不婚不育保平安”成为不少青年人的现实选择,婚恋市场上青年人的分化越来越显著,有人在恋爱结婚生子的幸福大道上一路凯歌,有人选择不进入这条“赛道”,有人因为过了30岁而慌张,担心错过“最佳择偶期”,变成婚恋市场上的“老大难”。
青年人的婚恋
焦虑值得重视
6月1日下午,记者在合肥市新站区举办的一场相亲活动中遇到了31岁的女青年小凡,这是她第二次来参加这样的集体相亲活动。“过了30岁,年龄焦虑越来越重,担心被别人戴上有色眼镜审视。”小凡坦言。
对青年男女来说,面对婚恋话题,担心年龄大不好说对象、催婚压力、脱单难是他们共同的烦恼。除此之外,男女青年之间又各有各的烦恼和焦虑。对于女生来说,感受更深的是年龄压力。
“如果30岁还没脱单,会有点心慌了。”小凡说,一方面担心自己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一方面不想自己像商品一样被别人挑挑拣拣。“30岁以后的女生会被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在婚恋市场上相比于30岁以下的女生会落于下风。”小凡苦涩地笑笑。
在现场男女嘉宾的名册上,记者发现,参加相亲活动的女生平均年龄要比男生大上两三岁,似乎男生在婚恋问题上更积极,而女生则是“后知后觉”。“女生到达一定年龄,比如30岁,‘脱单’的紧迫感更强,会更加集中地参加相亲活动,积极为自己找对象。”相亲活动的组织方告诉记者,而男生囿于成家立业的传统观念,在找对象这件事上一般比女生更积极主动。
虽然一部分男青年在努力寻找幸福,但结婚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也给他们带来烦恼。“买房、彩礼、婚礼,这些都是男生进入婚姻必须面对的大额支出,加在一起可不是小数目。”相亲现场,29岁的男青年柳俊告诉记者,他目前还未买房,也坦言并未攒够买房的首付,但是学历不错的他想来试试,能否找到愿意共同打拼的另一半。
多措并举助青年人走出婚恋困境
纵观婚恋市场,一些商家把姻缘当成一门生意去经营,收取高额的会员费、服务费。一些商家把不对称的男女信息收费经营,交费才能看到“另一半”的信息。更有甚者,打着“婚恋军师”的名义,给青年男女传授“斩男”“猎女”的技巧,把带着功利性、价值观存疑的情感课程打包售卖……
“不管是熟人相亲还是商业相亲,我都希望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柳俊告诉记者,与自由恋爱相比,参加相亲的男女更在乎相亲的效率,好的相亲形式应该要在坚持公益或低偿的情况下,提高男女配对的成功率。
青年男女的“脱单”问题既是个人私事,也是有关部门关心的安定人才的大事。为帮助青年男女找到自己的合意伴侣,目前,安徽省妇联和安徽省总工会分别推出了“为爱‘皖’留”和“皖工鹊桥”公益相亲品牌,并开展线下联谊活动。阜阳市太和县在乡镇成立红娘协会试点,对为该镇青年促成婚姻大事的红娘给予每例500元奖励。
不过,在王世民看来,相亲只是脱单的一种辅助条件,年轻人想要遇到好姻缘,必须走出“舒适区”,提高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勇敢付诸行动。“只有主动出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待人和善,自信大方,才会有更多机会遇到合适的‘另一半’。”王世民说,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青年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构建积极的婚育文化。
针对农村男青年的择偶难题,王世民认为,面对处于弱势的经济基础,农村男青年要努力打拼,提高家庭责任感,在奋斗中遇到惺惺相惜的“另一半”。
目前,我省不少地区正在探索婚俗改革,通过建设“新风堂”“百姓厨房”“移风易俗馆”等社区聚会场所,把喜事新办简办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等方式降低结婚的综合成本。“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阜阳市太和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宣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引导适龄青年践行简约文明的新型婚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