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婚恋婚恋观恋爱婚姻

(原标题:“保卫爱情”该不该从大学生抓起)

有人觉得大学阶段开设婚恋课,直面社会痛点,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也有人质疑:“大学应该鼓励恋爱,还是鼓励学习?”;还有人有些抵触,觉得开设恋爱课就是一种“变相催婚”。

大学该不该开设婚恋课?婚恋教育又该怎样跟上时代步伐呢?

恋爱、婚姻是每个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年轻人进行婚恋教育也是我们党开展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专门对青年人作过一场“革命与恋爱”的讲演,提出了革命青年在恋爱时应遵循的“三原则”——革命的原则、不妨碍工作和学习的原则、自愿的原则。

当下,多元多样的思想观念正深刻影响甚至形塑年轻人的婚恋观,对年轻人进行恰当的引导尤为必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就指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对青年进行恋爱教育不是中国的“专属”,国外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恋爱课。比如最近韩国全南大学就开设了名为“恋爱第一步”的课程,同学们从“模拟约会”当中学习健康的两性关系。纽约大学也曾开设名为“LoveActually”的课程,从神经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爱情对人的影响。

可见,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一个共识:婚恋教育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具体而言,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

婚恋教育、情感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常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对恋爱课的讨论,除了该不该开,更在于开什么样的课、怎样开才能让大学生学有所获。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提到,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约为21.48%和45.28%。也有高校辅导员反馈,人际交往和情感困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恋爱课所要传递给年轻人的是,如何建立并经营一段积极向上的亲密关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有效有用的沟通;如何懂得自尊、自信,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些问题不只在恋爱婚姻中有所涉及,更可能贯穿一个“社会人”的一生。

情感关系的背后是性别角色的互动、社会关系的连接,青年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社会性课题。近年来,不乏有人打着“物化爱”“女德”等旗号传播扭曲的恋爱观,也有借着极端女权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挑起社会对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保持冷静理性、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同样离不开学校、老师、家庭的积极引导。

笔者认为,婚恋教育不是狭隘地教人“搭讪妙招”“择偶秘决”,更不是为了“催婚”“催生”,更多地是要让年轻人懂得爱的本质,理解何为平等、何为尊重、何为责任。

人们对于婚恋课的担忧,还在于学生是否会沉迷于恋爱,从而荒废学业。其实,学知识与学婚恋,并不是互相矛盾、非此即彼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把情感教育与价值教育、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需要反思的是,过去我们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婚恋教育等。事实上,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严肃的教育”,恰恰是因为这类教育的缺位才引发了一些社会悲剧。像之前的“胖猫”事件、某高校的“PUA事件”等,都反映出当事人处理情感问题的缺陷。

随着社会发展,每一代年轻人对于婚姻恋爱的理解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婚恋教育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特点、青年成长规律不断迭代更新。对于上好这门“恋爱课”,笔者还有三个观点。

“恋爱课”是人生的“必修课”,需以平常心看待。虽然恋爱、婚姻属于个人选择,但与婚恋连在一起的人格塑造、情感独立、责任担当等,却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需修炼好的基本功。如何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如何把爱情与学业、事业统一起来,如何坦然地面对情感挫折,解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的态度、成熟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不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多听听父母、老师的意见,找到与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相符合的爱情模式,自己争取想要的幸福。

“恋爱课”不必羞答答地开,学校、家庭、社会都是教育的主阵地。恋爱教育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适时嵌入青年成长周期。高校可以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优势来构建课程体系,中小学可以结合思政课、德育课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对于家长而言,不妨早点把“爱情”纳入亲子交流的话题,潜移默化地进行一些正向引导,而不是读书阶段避之不及、工作后直接进入“催婚”模式。此外,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避免在一些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产生对立与撕裂。

婚恋既是家之小事,也是国之大事,需要营造优婚优育的环境。婚恋教育十分必要,但不能把年轻人晚婚晚育的现象完全归结于婚恋教育的缺失,光靠教育发力也不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关键是要拿出更多帮助支持年轻人成长发展的务实举措。比如民政部推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持续深化婚俗改革,浙江等地出台延长婚假政策,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此外,还需着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城市青年租住房等难题,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缓解婚恋焦虑。

恋爱,是一门关于爱的学问,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标准答案,但也需用心学习、悉心经营。走出教室,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写下专属的幸福答卷。

THE END
1.教案法制(范文20篇)1、让同学们讨论对安全法制的认识。 2、请同学举例身边的真实例子。 (1)你亲身经历的有哪些? (2)你知道的诈骗类型有哪些? (3)你认为学生违反法律法规时的心理是什么? 4、活动过程 A、首先播放查找到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视频。 B、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今后应该做到哪几点。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9722.html
2.青少年网络心理降范文学校还应当开展网络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和试颍帮助学生建构网络安全认知,更好地辨析网络中的信息。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实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用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的链接。 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5615.html
3.人物形象分析论文通用12篇教师可以围绕作品思想主旨、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特点、发展影响等方面设置典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回到经典原著认真梳爬剔抉、前后观照、突出重点地理解作品,通过讨论辨析找到问题的合理答案,完成对作品正确而全面的掌握。 三、戏剧经典阅读讨论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https://swzk.xueshu.com/haowen/48203.html
4.降教育课件汇总设计的辅导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会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对待、转化不快乐情绪,表演转化不快乐情绪的过程。 四、辅导策略 本节课的总体结构设计为: 1、情境导入。 2、情绪体验。 3、探究转化不良情绪的办法。 这节课我将运用游戏、表演、多媒体辅助手段、探究法、辨析法、体验法、激励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辅导过程。 https://www.liuxue86.com/a/4986855.html
5.“知法守法懂法情景剧”主题班会教案8篇(全文)(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三)、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小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pl9cd0s.html
6.道德与法治深深浅浅话友谊(通用6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3.知识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二、重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存在的问题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mxalt90.html
7.不正之风讨论辨析汇编5篇风尚习气 ,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不正之风讨论辨析汇编5篇 ,欢迎阅读与收藏 。 不正之风讨论辨析1 摘要:医疗行风问题直接影响到医疗行业的建设和发展 ,成为医疗管理中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试从当前社会和老百姓反应强烈的以医谋私 、乱收费 、收回扣 、红包等问https://www.scfaying.com/jichuzhishi/43528/
8.学界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重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度研究,加强对多元社会思潮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会根据及同西方社会思潮渊源关系的深度分析,对错误社会思潮及其错误观点及时进行辨析和批驳,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为此,学术界主要就以下七种错误思潮,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和批判。第一,鼓吹http://www.lfdjt.com/info_59_23228.html
9.用活”教材创设学习情境——“我和时间交朋友”教学例谈“我和时间交朋友”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三课”做学习的主人”的一个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辨析理清学和玩的关系,初步感知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的好习惯,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用活”教材创设活动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贴近儿童生活。 https://sz.zjer.cn/index.php?r=portal/content/view&id=1508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