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新闻热线:86612222成都商报刊号:CN51-0073
2023年6月5日星期一
从爱好独居的红毛猩猩,到“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白掌长臂猿,再到“坐拥后宫”的叶猴和群婚的食蟹猴,灵长类的“婚恋观”和“交际圈”大小有着天壤之别。是什么样的驱动力塑造了这种差异?这个问题,在西北大学团队对亚洲叶猴的研究中得到了解答。
6月2日凌晨,《科学》(Science)杂志以长文形式刊发西北大学金丝猴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寒冷适应促进了亚洲叶猴社会系统的演化》,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灵长类社会演化之谜。该期《科学》封面图为亚洲叶猴的代表——秦岭金丝猴,图片由西北大学研究团队提供。
经过多年研究,团队发现金丝猴社会独特的4层式社会结构:家庭、分队、群组、社群。2014年,齐晓光、李保国在《自然-通讯》杂志共同发展论文,首次提出“亚洲起源-聚合”假说,打破了西方学者对灵长类复杂社会起源的单一认识,从此开启了研究动物社会系统进化的新大道。
此次,研究团队将目光拉长至800万年前,从生物化石所提示的历史分布和对古海平面、古地理、古气候等大数据的挖掘,一点点拼凑出亚洲叶猴祖先的扩散路径。
为什么选择亚洲叶猴作为研究对象?科学家也给出了最好的解答:亚洲叶猴属于旧大陆猴疣猴亚科,共七属55种,包含“一夫多妻”的单家庭社会、“多夫多妻”社会、重层社会和类重层社会4种不同的社会系统类型,从热带雨林到温带雪山地区均有分布,团队认为这个类群是研究灵长类社会进化机制系统很好的模型。
为做好此项研究,团队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动物园等多个团队合作,分析调查了亚洲叶猴2903个栖息地,对每个栖息地提取的19个环境变量的综合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全的亚洲生态数据集。
为解答疑惑,团队开创性地建立了“行为-生态-基因组”这一全新的研究范式。他们克服跨学科、跨地域等重重困难,完成了亚洲叶猴七个属代表物种的高质量全基因组测序,得到了全球首个染色体级别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从而构建精确的系统发育关系。
正如《科学》杂志审稿人评价:“作者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完整回溯了亚洲叶猴的社会演化历史,并对其生态成因和遗传基础进行综合解析,这在灵长类和脊椎动物的研究中都是前所未有的,为社会演化领域开辟了一条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