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玲(1990—),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公共政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理性;婚恋观;两性教育
一、引言
二、婚恋观的文献述评
(一)婚恋观的概念
(二)婚恋观的当前研究及结论
(三)进一步研究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价值与意义
三、基于调查数据的高校青年婚恋观
恋爱观与婚姻观是高校青年婚恋观的两大方面,从伴侣选择、恋爱消费、结婚年龄等角度看,伴侣选择体现了青年对于恋爱、婚姻的基本态度,对恋爱消费的看法则反映出恋爱对双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理想结婚年龄的探究中可以发现青年婚恋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还发现,在婚恋观中对生育观与两性教育这两大维度的探讨同样不容忽视,从生育观中可发现青年对于生育的设想,从两性教育的调查中可大体获知青年对性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从四个指标出发设计问题,进行问卷调查:①恋爱观,您目前的恋爱状况、恋爱对象的地区选择、恋爱消费和对恋爱AA制的态度;②婚姻观,您理想的结婚年龄和选择未来伴侣的因素;③生育观,您理想的生育年龄、生育态度、未来孩子的个数和性别;④两性教育,两性教育的接受情况和对该教育的态度。调研范围涉及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职业技术经贸学院这五所在杭高校,由此获得关于高校青年婚恋观的第一手资料。样本根据调研高校的在校生数量等比例抽取。主要以两种方式收集数据:一是线下偶遇抽样、实地访谈;二是线上发放电子问卷、收集并整合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406份。调研对象包含五所高校各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占比较多,分别为37.68%和40.64%。调查对象涉及各个专业,数据较为全面,其中人文社科、工科、经管学科占比较高,分别为39.90%、11.82%和11.33%。
(一)恋爱观:理性、开放,注重恋爱双方思想观念相合
调研发现,被调查的高校青年中从未谈过恋爱的占47.54%,有过恋爱经验但目前单身的占27.83%,正在恋爱的占23.65%,有正在追求的恋爱对象的占比0.99%。综合可知,76.35%的高校青年目前单身。在目前单身的原因中,“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和“社交不够广泛”占比最高,分别为80.83%和50.26%。至于何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每个人所持的定义不同,在人品性格、共同语言、能力才华、外表、感觉眼缘、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历学识、地域、父母意见这十一个选项中占比最高的是人品性格。对人品性格的了解,只有通过双方接触才可获得,而社交不够广泛、不敢迈出舒适圈等因素使当代高校青年缺乏深入了解异性的机会。
对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的高校青年进行恋爱消费调查,发现普通高校青年在恋爱上的花费主要集中在每月1000—4000元这一区间,其中饮食、娱乐、购物支出占比在前三,占比分别为6.87%、5.22%和4.40%。调研获知,74.16%的高校青年没有因为恋爱而获得父母的资金支持。部分高校青年从父母那里定期得到生活费,但他们不愿将自己已谈恋爱这件事告知父母,所以在恋爱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有53.11%的高校青年因为恋爱消费“有时会导致生活紧张”(见表1)。资金消费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高校青年选择兼职,而由于兼职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因此校园诈骗、校园贷等事件偶有发生。
表1恋爱消费资金紧张程度调查
会,经常导致生活紧张
有时会导致生活紧张
不会导致生活紧张
12.92%
53.11%
33.97%
在对恋爱消费AA制的看法上,55.17%的高校青年赞同恋爱消费AA制,认为这有利于双方在恋爱关系中保持男女平等,有利于维持恋爱关系;11.58%的高校青年不赞同在恋爱中实行AA制方式消费,认为此种恋爱消费会显得双方过于生疏,选择该选项的部分学生强调,恋爱中男方应承担较多的责任。
(二)婚姻观:谨慎、负责,不以外在条件为决定性因素
在对未来伴侣的选择因素这一评分栏中,每项满分为10分,其中人品性格的得分集中于8—10分;责任心的得分集中于8—10分;双方感情的得分集中于8—10分。以上三个因素在高校青年眼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学历学识这一板块中,有68.71%的受访者打分在8分以上。对部分高校青年就学历学识这一因素进行采访,被采访者表示自身学历不算低,所以希望未来伴侣的学历也不要太低,这样两人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观念上也不会有太大出入。而且他们认为,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智商,在智商方面拥有较好的遗传基因,这对未来子女来说是一种智力优势。而相貌、经济状况、家庭背景这三项因素在8分以上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占各自总数的47.04%、42.37%、36.45%,均未超过50%。从中可以看出,当下高校青年在规划未来婚姻时,并未过多地考虑外在因素,而是更多地从对方的内在出发,选择与自身灵魂相契合的未来伴侣。
综合以上调研可知,当下高校青年对婚姻的思考较为深刻,在即将步入社会之际,他们必然会面临婚姻大事,虽然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未考虑过多,但大部分学生已开始认真思考婚姻这一人生话题。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当下高校青年对婚姻持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希望在婚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归属,共同努力,和谐相处,一起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
(三)生育观:平等、开放,追求与时俱进的生育态度
生育观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生育年龄,您计划在几岁时生孩子;②生育态度,您对生育孩子的态度、您理想的子女数;③孩子性别的比例,您预期中孩子性别的构成。
生育年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30岁为理想的生育年龄。根据杭州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18年杭州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4岁,女性为29.4岁,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32.4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育,而女性选择晚生晚育的原因离不开社会压力大、抚养成本高、个人意愿等因素。
生育态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杭高校青年的生育态度表现出较为多样化的特点。78.08%的高校青年有明确的生儿育女观念(见表2),他们认为生儿育女不仅有利于自身、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并且能让家庭更完整,还能满足家庭情感的需要。17.24%的高校青年表示在未来家庭生活中不想生育子女(见表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经济压力过重、当代女性生育观念的改变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外来文化和生育政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观念有了改变,80年代出现的‘丁克’家庭更是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生育观,女性的生育观念已经悄然转变。”[6]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退休职工福利不断提高,养老并非只能依靠儿女。再者,当下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在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教孩子这四个方面,家长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精力。
孩子性别构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5.32%的高校青年选择生育2个孩子(如表2),其中绝大多数认为一男一女是最好的比例结构。32.02%的高校青年选择生育1个孩子,其中对女孩的偏好高于男孩。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当下高校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更愿意生育2个孩子,保持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孩子性别构成的观念上也更为平等、开放,“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生育观扭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表2理想中生育孩子的数量
0个
1个
2个
3个
其他
17.24%
32.02%
45.32%
0.74%
4.68%
(四)两性教育:缺乏、片面,追求系统的性健康知识
表3学校教育中两性教育的接受情况
从未接触过该方面的教育
接受过教育,但远远不够
有系统全面地接受过教育
17.49%
76.11%
4.19%
2.22%
(一)恋爱与婚姻:从“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到“恋爱不一定结婚”的转向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的转向问题上,43.3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恋爱不一定结婚”,31.53%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在这12%左右的数据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高校青年对于恋爱与婚姻关系的基本态度与传统观念明显不同。当下高校青年在恋爱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可以“婚恋分离”。不少受访者表示:“珍惜当下,未来谁也说不准。”“从恋爱到婚姻这一路上有太多难以预料的问题,现在想象着与他一同步入婚姻殿堂是很美好的,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我们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还是不要单纯地以结婚为目的恋爱比较好。”“恋爱就是恋爱。”高校青年所秉持的“恋爱不一定结婚”观点与他们现阶段的可塑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他们在恋爱与婚姻问题上保持着较为强烈的自主性,不太希望在婚恋过程中受到干涉,也不太希望自己当下的恋爱会被婚姻捆绑,不想把婚姻作为谈恋爱的唯一目的。
可见,部分高校青年秉持的“恋爱不一定结婚”这一观点与“恋爱应该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人际关系”这一传统婚恋观大相径庭,高校青年在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中也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从而形成两大阵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在恋爱与婚姻关系问题上提到恋爱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恋爱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婚姻家庭”[7](P118-142)。但调查结果显示,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当下高校青年存在着矛盾。虽说“恋爱不一定结婚”,但在恋爱对象的选择因素与未来伴侣的选择因素上又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人品性格、能力、共同语言都是两类选择中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从中可知,当下部分高校青年以未来伴侣的标准来对恋爱对象进行选择,却认为“恋爱不一定结婚”,这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高校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已将婚姻纳入考虑范围,却又存在着对“恋爱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婚姻家庭”的不确定性。
(二)生育观:“一男一女”成为首选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45.32%的高校青年选择未来生育两个孩子,不少高校青年学生表示这一生育观念受到了“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政府都允许生育二孩了,如果未来有条件的话,为什么不生呢?这样还能有利于两个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也都知道独生子女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风险”。而“一男一女”的性别构成在当下高校青年心中是最合适,这样的性别组合,不仅能促使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还能规避仅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中“男多女少”或“女多男少”的性别不平衡,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平衡未来社会的男女比例。
选择“一男一女”的生育性别组合,让我们看到当下高校青年综合考虑了医学、儿童心理、教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生育问题上有着理性、全面的认识。他们也认识到,生男生女难以自己决定,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平等意识已成为他们生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积极响应“全面二孩”政策,期待生育“一男一女”的性别组合,使出生性别比朝着性别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两性教育:高校仍然走在路上
五、引导高校青年形成健康的婚恋观
综合调研数据可知,当下在杭高校青年有明显的恋爱意愿,但部分高校青年不敢大胆走出舒适圈,不会主动地与异性交往;在婚姻与生育问题上秉持负责、与时俱进的态度,但部分高校青年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在两性教育方面,大多数高校青年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但始终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课堂教育获取该方面的健康知识。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恋爱心理和恋爱状况
(二)学校要鼓励学生的健康交友和心理成长
(三)政府要深入推进青年的婚恋工作和宣传教育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青年婚恋观应与时代同步,恋爱观要考虑双方共同发展与进步,婚姻观要体现双方责任与契约精神,生育观要考虑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两性教育层面考虑理性与尊重。总之,正确的婚恋观会指导高校青年如何去爱自己和爱别人,懂得为别人付出,也懂得保护自己。高校青年具有健康的婚恋观,处理好婚恋问题,才能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恋爱、婚姻、生育和两性教育是高校青年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建立正确的婚恋观,是关系到高校青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关乎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柯静,詹雅.《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发布——60岁以上老人超174万人百岁老人451人[N].杭州日报,2019-07-12.
[2]曹锐.现代性与传统影响下的当代青年婚恋观——基于阶层认同的解释[J].青年探索,2015,(3).
[3]宋小鸥.当代青年婚恋观特点与引导评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
[4]何楚烨.浅析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5).
[6]张焘.从“丁克”家庭看当代女性生育观念的转变[J].劳动保障世界,2017,(20).
[7]艾国,迟萌,杨茹,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选自《浙江妇女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13期,第38-44页。
原标题:《高校青年婚恋观研究——基于杭州五所高校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