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档电影市场表现活跃。灯塔数据专业版显示,10月1日至8日,国庆档8天票房39亿元,获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高的成绩。其中,有着国庆节偶遇中秋节形成8天假期的外在因素,也有着国产佳片集中涌现的内在必然。在这些国产优秀影片中,《我和我的家乡》与《夺冠》备受影迷青睐。《我和我的家乡》占据票房榜首,在多个平台获得了良好口碑。影片镜头横跨五湖四海,立足小人物的小故事,展现了当代农村大发展的大背景,乡村巨变与家乡情溢于言表,成为主旋律电影的一次成功尝试。《夺冠》则将中国女排的动人往事娓娓道来,成为近年并不多见的体育题材佳片,唤醒了一代人动人心魄的共同记忆。无论票房数据还是观众口碑,都印证着主旋律题材影片创新尝试的成功,记载着2020年电影市场从复苏到活跃的不凡历程。
国庆档中,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获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笑声与感动。该片延续了去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的单元叙事结构,但在风格和设定上做出了不同尝试。它以喜剧形式,从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入手,横跨北京、西南、江浙、陕北、东北等地,展现了祖国的发展,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浓郁感情。
献礼主题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家乡》受到观众喜爱,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我和我的家乡》宣传海报
鲜明的喜剧特色
《我和我的家乡》由五组故事构成,包括《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神笔马亮》五个单元,从医疗、旅游、教育、环保、扶贫等角度,展现每个单元中家乡的建设、发展与进步。不同单元的故事各异,分别结合了科幻、悬疑、动作等不同元素,但整体上都具有鲜明的喜剧类型片特点,风格轻松、欢快。矛盾与冲突的设定、反转手法的运用、荒诞的戏剧效果,都令该片增色。
影片中,一组组矛盾与冲突推动着故事发展,引发出荒诞的情节,惹人发笑又令人感动。这些冲突,大多来自故事主角的“欺骗”行为,而这些本质上善意的谎言,也为刻画“乡情”主题而铺垫。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1)
《神笔马亮》中,丈夫马亮为了前往乡村参加扶贫工作,对妻子隐瞒了事实,骗她说自己去俄罗斯留学。他将房间布置成欧式风格,村委会主任也染上了金发、画上双眼皮,连在麦田劳作的村民都配合马亮“打掩护”,场面荒诞,笑料百出。然而,妻子最后误打误撞来到乡下,了解真相和原因后,表示支持和认可。
《最后一课》中,儿子小范想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老范恢复记忆,让父亲返回他曾经当过乡村教师的望溪村,并与全村人“伪造”了多年前的课堂,甚至人为制造了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的场景,夸张的画面令人捧腹。此情此景中,曾经的师生故事与珍贵回忆渐渐被揭开,深切的师生情、故乡情触动人心。在较短篇幅的叙事中,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凸显了喜剧效果。
在《北京好人》中,张北京为救患有甲状腺瘤的表舅,用自己的医保卡欺骗医院,他因事情进展“顺利”而大肆庆贺,却突发高血压被送进医院。警方介入后,表舅为“保护”张北京,告诉警察说医保卡是自己偷的;张北京用攒来买车的钱为表舅支付了手术费后,却意外从舅妈口中得知,表舅其实有可以报销的农村医保……情节的一次次反转,推动故事走向高潮,也带着观众的情绪起起伏伏。
再看《回乡之路》,被大家当作骗子的乔树林,起初好像只会吹牛,随着故事推进,他为家乡治沙和教育建设出钱出力的功臣形象被揭晓,人物形象反转,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
真切的情感,美好的人性
走出影院,不少观众表示,该片既搞笑又感动,让人笑中带泪。其实,《我和我的家乡》披着“喜剧片”的外衣,内中蕴藏的,却是种种真切而深刻的情感——亲情、恩情、师生情。其中,影片最着重刻画的,还是人们对家乡的依恋与热爱。故事中的小人物虽然都不完美,却流露出真诚、善良、感恩等美好的人性。
来自陕北沙漠地区的苹果种植户乔树林,多年来倾注积蓄,用于家乡的防沙护林与脱贫致富,让绿树覆盖沙漠,让孩子们拥有全新的校舍,并带领乡民栽种苹果;同样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网红主播闫飞燕,口中默念“我真的回来了,带着本事回来了”,她回想起童年时的艰苦时光与高妈妈的鼓励,看到眼前家乡的变化,热泪盈眶,开始帮忙“带货”卖苹果……
《最后一课》中,定居瑞士的老范始终忘不了祖国,忘不了曾经教过书的望溪村,在患病后,他总想找回1992年当乡村教师时的记忆。他回到村子,在众人精心布置的旧教室中,陷入往昔的回忆,漏雨的破旧教室、学生的面孔,令他亲切而欣喜。然而,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碎了幻境,焕然一新的乡村新样貌将他带回陌生的现实,他困惑不解。镜头不断切换、交错,将不同时空的乡村图景串联到一起,制造出亦真亦幻的效果与美感。看到曾经被绘制在纸上的黑白校舍,变成眼前闪闪发光的缤纷校园,老范感到无比宽慰。
《我和我的家乡》剧照(2)
正如影片中马亮面对家乡的独白——“我能做点什么呢”,来自大江南北的他们,牵挂与依恋着家乡,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家乡建设,也为家乡的发展感到自豪。这样的情绪别具感染力。
小人物的刻画,往往能表现美好而珍贵的人性。司机张北京虽然有自私、贪小便宜的一面,却仍为了表舅而甘愿牺牲自己买车的梦想;驻村第一书记马亮,坚定地投身扶贫事业,宁愿舍弃出国留学的机会,“怕老婆”的性格显得有些软弱,却让他更真实、可爱。他们默默无闻,内心充满着善良与爱。
接地气的呈现方式
《我和我的家乡》生动呈现了祖国的乡村新风貌,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土味科幻喜剧”的《天上掉下个UFO》,讲述了贵州黔南阿福村的故事。虽然地处山区,但“天眼”、大桥、智能手机等现代化科技设施近在眼前,作为科技示范村,其外星人主题旅游与当地民俗巧妙结合,颇具吸引力。《最后一课》中,浙江望溪村让人眼前一亮,除了秀丽的山水风光,养蜂、生态旅游、直播带货、自然主题教育等多样化产业,让当地生机勃勃。
影片中,演员道白的方言与特色美食,愈加渲染了浓郁的“家乡味”,令观众倍感亲切。表舅拿着张北京的医保卡去看病,一口衡水话让医生不禁调侃他应该取名“张衡水”;陕西演员闫妮饰演的闫飞燕操着地道的家乡方言,让人瞬间感受到西北味道;黄渤满口的贵州话被观众评价“很洗脑”,“全宇宙仅此一家”的“天眼酸汤鱼”也收获了颇多笑声。
正如影片宣传曲中唱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和我的家乡》横跨祖国五湖四海,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家乡的热爱,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有滋味的喜剧“盛宴”。
热爱与岁月
儿时跟着父亲,在荧屏上看女排比赛的直播,对女排的印象是家里那台“大屁股”台式电视。从奥运会到世界杯,我们都搬着小板凳痴痴地陪看,其实并不懂“一攻二传”“两点三点”,只能从比分看出来谁输谁赢。然而,父辈接二连三的欢呼声让我们振奋,那是最早且最实在的励志课。
片子上映前,很多网友忧心忡忡:振奋了三代人的中国女排故事,会不会被拍成一部不解风情的竞技电影?也有人隐隐担心,《夺冠》会否变成一部略显单调的主题影片。
写当代史困难,演英雄同样不易。在观众心中,“中国女排”这四个字代表着一个火红时代、一种叙述方法、一腔永不言败的精神。演员与导演真的能演绎出这段曲折又悲喜交织的历史吗?
9月25日晚6点,《夺冠》密钥生效,8点半,第一批看完电影的观众流着泪把“夺冠”“朱婷演技”的话题送上了微博热搜。点开话题,很多人都在回忆第一次看女排世界杯比赛时候的震撼和感动。上映1.5天后,影片票房已破1亿元大关,淘票票用户评分高达9.1分。
有人说,80年代的女排走出国门、意气风发、夺得五连冠的荣耀,是写在自己脉管里的回忆。有人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没有夺冠是自己那一年最大的遗憾。还有人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惊天逆转、艰辛夺冠,是自己看过最“燃”的一场比赛。
而这部《夺冠》,同样把代表“中国女排”鲜明时代感的三个节点收录进电影中,以中国女排第一人郎平的经历为线索,连接起三个时代。
球员与演员
面对屏幕,观众心中酝酿着同一个疑问:导演究竟从哪里找来这么多高个子演员来饰演老女排成员?电影学院身高超过了一米八的女生有多少?新一代女排演员还好说,朱婷饰演朱婷、惠若琪饰演惠若琪、徐云丽饰演徐云丽……
在导演公布名单的时候,许多网友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毕竟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是绝对的王者,可这些姑娘面对镜头时要是不会打球怎么办?毕竟女排已经拿了那么多次世界冠军,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还能演出4年前那种濒临退出奥运会的失落和绝望吗?
可真等这些一米八多的姑娘站在镜头前,你根本无法去挑剔她们的演技,因为她们没有在演戏,而是把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事情重现了一遍,她们也不需要演技,这世界上哪有比当事人饰演自己更让观众信服的事情呢?
饰演八十年代老女排的演员则更让人惊艳。看着她们在电影中一次次扣球扣得双手血肉模糊、被教练用球一次次击倒在地、默默地流着泪爬起来,我们不能不慨叹:当年的技术战术经验、训练条件都是那样单薄,却硬生生凭借“铁榔头精神”筑起“城墙”,拿回世界冠军。
后来看到字幕时才发现,电影中出现的一大半女排成员,除了青年郎平是由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的,很多都是真正在国际赛事上大展拳脚的国家队女排成员。
比如饰演老女排中脾气最倔、上场最严苛的队长孙晋芳的,正是曾出战过2014世锦赛的前国手陈展。饰演赖亚文的则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成员李珊。
她们虽然没有演戏经验,但是老女排的故事几乎从踏入训练场开始就不断被教练重复,也是她们用来激励自己的典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本色出演”。
至于饰演教练郎平的巩俐,其演技带给我更多思考。
影片中,青年郎平和朱婷同样,都身体单薄、发球无力。在条件艰苦的20世纪80年代,只有咬着牙、流着泪坚持练。而郎平在成为教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掉了二十多年没有改革过的训练方法。她吃过太多苦,年纪轻轻就落下了一身伤病,所以她不希望女排姑娘走自己的老路。
于是,新女排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好的训练条件,也有了可以失败的余地。那么,这群有诸多退路的女排姑娘,还能把鼓舞中国人的女排精神传承下去吗?
里约与答案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对于国人而言,这部电影承载了许多期望。笔者以为,《夺冠》不能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电影,也不是简单的主旋律情怀片,更不能定义为普通的女排宣传片。加上被排球行内人士实名投诉重新剪片的缘故,它的部分剧情变得突兀、隐晦,导致成片效果有些断裂和别扭。
电影结构按照三个泾渭分明的时期组成几个板块,三个时期特色分明。也正因为太分明,有些欠缺内在连贯性。可是,滴水见太阳或者“经典叙述”的象征性,有着很大的承托力。
看着伤痕累累的女排姑娘,除夕夜依然汗流浃背、几近自虐地训练,多少现在的大学生忍不住想,这是何苦呢?这是何必呢?真的值得吗?历史,只有亲临其间者能够体会深刻。特定的年代、特殊的使命,铸就了一群钢筋铁骨的“国魂”,现如今的年轻人很难真的懂。
进入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女排才从意志力的比拼走向竞技艺术。
“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当作比赛的唯一价值。我有责任帮助你们,享受体育本身,好好地去打球。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打出你们的排球。”郎平的台词完全成为电影的点睛之笔。
到了郎平时代,体育理念和训练模式完全颠覆传统,大胆挑战集体权威。在她的模式下,拿冠军不再是队员从事体育事业的唯一目标,她强调让队员享受体育,获得营养支持,拥有私人生活。
所以,“为国争光”的同时,个人的标签和意识也开始显现,即使是作为队员,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表现和个人选择权。她们不仅具有苦行僧般的练球意志,而且在激烈的搏击中“表现自己,获得生命”。每个女排姑娘都可以表达自己,开始享受体育比赛的快乐,不再只是夺冠机器上的螺丝钉。
在“享受比赛”中,她们为全世界观众贡献属于古老中国的运动美感,在此情境下夺冠,开辟了一个新的奥林匹克时代。
不破楼兰终不还。影片的最后,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逆转巴西的那一场淘汰赛。成功夺冠之际,影片的全部视线落在女排队员们身上——胜负在夺冠中被超越,生命呼啸着归还给体育与队员自己。
的确,“金牌情结”的淡化,体育精神的回归,来自祖国的日益强大,建设体育强国需要这种精神的重塑与升华。
历史无法重复,但是总有一些“精神”划入永恒,例如《夺冠》记载的一切。(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