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心中的蓝天和太阳——纪念献身于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女性燕妮·马克思

2021年12月2日,是燕妮·马克思逝世140周年。140年来,我们这个星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巨变中,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是烛照世界历史进程、指引人类前进方向的智慧明灯。今天,当我们向这位伟大思想家致敬的时候,也应当铭记他的忠诚战友和亲密伴侣燕妮的不朽功绩。

1881年12月5日,就在燕妮逝世后的第三天,恩格斯在这位共产主义战士墓前的讲话中深情地指出:“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她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的睿智的批判精神,敏锐的政治嗅觉,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人才了解。”

1895年,在马克思长眠于地下12年之后,有人问他的女儿爱琳娜:燕妮一生的奋斗对于马克思的人生事业具有何种意义?爱琳娜用一句简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

爱琳娜的话确切地反映了“公众看不到”而“报刊上也没有记载”的事实;恩格斯的话则凝练地概括了燕妮一生的奋斗历程、理论智慧和精神境界。

我们今天纪念燕妮,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经典著作和各种文献中钩稽珍贵史料,厘清重要史实,从而走近燕妮从事斗争的峥嵘岁月,走近她那史诗般的壮丽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认真体悟这位伟大的女性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至真至诚,感悟她在不懈奋斗中表现出的至情至性和大智大勇,更加深刻地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人格境界和人性光辉。

一、燕妮的坚贞爱情:不仅燃烧着青春的火焰,而且蕴含着探求人生真谛的勇气

燕妮,任它物换星移、天旋地转,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

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

我的思念比茫茫宇宙还要宽广,

它无比崇高,胜过寥廓的穹苍,

它无比美丽,胜过梦中的仙乡,

它无比深邃,胜过惊涛澎湃的海洋。

这思念无穷无尽,热情奔放,

这思念犹如上帝的遐想,

时时在他崇高的心中回荡,

正是你让这种思念萦绕在我的心房。

你自己就是这思念的化身,

思念二字难表一腔衷肠,

炽热的深情无法用言词诉说,

这热情将在我心中越烧越旺。

这是马克思18岁时在柏林大学写的一首诗,题目是《思念——致燕妮》。这首动人心弦的诗歌是两个有志青年炽烈恋情的结晶。

马克思和燕妮早在少年时期就相互倾慕。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他们的纯真感情日益加深,终于发展成坚贞的爱情。马克思敬重燕妮正直善良、嫉恶如仇的性格,聪明颖悟、好学敏求的禀赋;燕妮则钦佩马克思的高远志向和顽强毅力、勤勉精神和卓异才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深受启蒙思想和民主潮流的影响,憎恶恃强凌弱的黑暗势力和庸俗虚伪的市侩习气,向往人间平等、社会公正和精神自由。志趣的契合、理念的一致、心灵的共鸣,构成了两个年轻人相知相爱、不离不弃的思想基石。

然而,命运注定他们的爱情不可能一帆风顺。

马克思出身于平民家庭,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德国特里尔市的一名律师;而燕妮则出生于世袭的贵族门第,其父约翰·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从1816年起担任特里尔行政区首席顾问,自1834年起成为政府枢密顾问。社会地位的高低悬殊、传统观念的森严壁垒、市井舆论的种种偏见,特别是威斯特华伦家族亲友的激烈反对,使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然而,马克思和燕妮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虽然年轻,但通过学习、思考和磨练,从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和进步思潮中汲取了力量,形成了独立不羁的性格和崇仰自由的情怀。他们坚信,在自己的恋情中不仅燃烧着青春的火焰,而且蕴含着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思考、对人文精神的憧憬和渴求。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屈从压力、放弃爱情,不仅意味着痛苦地离弃自己的心上人,而且意味着卑怯地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志向、幸福与尊严。为此,他们从一开始就做好了抗争的准备。

实际上,早在1836年马克思就与比他年长四岁的燕妮订了婚。他们事先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可以说是“私订终身”。本来,两个志同道合、情深意挚的年轻人迈出这一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当时的社会里,这却是带有叛逆性质的惊世骇俗之举。因此,他们一方面为自己的勇敢决断而深感自豪和欣幸,一方面又为前景未卜而陷入焦灼和殷忧。订婚之后不久,他们含泪相别。马克思乘马车前往柏林大学,途中强忍悲痛,写了一首题为《两重天——致燕妮》的诗。那首诗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战斗誓言。请看马克思如何用动人心魄的语言表达他对燕妮的一片丹忱:

燕妮,当我把你的心灵窥望,

当我焦渴的心与目光,

深深沉浸在你的身上,

我胸中就会升起太阳;

当你从我的身边走过,

我每根神经都会震荡;

当我为你而心驰神往,

便感到天空一片晴朗;

我目光如炬热血满腔,

能击退一切魑魅魍魉。

这首诗与本文开头引述的那首《思念——致燕妮》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马克思一再把燕妮比喻为自己心中的“蓝天和太阳”。这个新颖的譬喻既贴切地说明了马克思对燕妮的理解之深,又真实地再现了燕妮的人格之美。

燕妮

她珍藏着马克思从柏林寄来的三本诗集,一次又一次地凝视扉页上的题词:“献给我所倾慕的、永远爱恋的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反复体会这行文字中蕴涵的人间真情。她经常吟咏马克思的诗作,眼含热泪,心中充满温暖和光明。

燕妮最喜欢回忆同马克思一起探讨人生目标的情景。早在中学时期,马克思就已经郑重思考这个重要问题。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表示要在未来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并决心为此作出牺牲;他鄙弃那种“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希望自己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燕妮对这些话耳熟能详,因为马克思曾多次对她讲述自己的抱负。听到马克思铿锵有力的表白,燕妮始而震惊,继而感动,进而深表赞同。她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同马克思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辈子支持他的事业,一辈子分担他的忧患,一辈子与他共同奋斗。对于燕妮来说,爱情不仅是两情相悦,更是两心相通;她已经把选择对象与选择人生融为一体,把忠于爱情和忠于信仰结合起来。正是这种结合,使她产生了惊人的勇气。

燕妮的勇气感动了双方父母。对于他们的爱情,马克思的父亲首先给予支持,燕妮的父亲后来也表示同意。然而不幸的是,两位父亲于1838年和1842年相继辞世,于是,燕妮的亲属们又开始施压,要求她与马克思解除婚约,嫁给权势煊赫的豪门子弟。直到马克思和燕妮举行婚礼前夕,这种无理的纠缠才终于停息。

忠贞的爱情(水粉画)

她不止一次坚定地向马克思表示:为了你,我会“付出生命、幸福和永恒。为了给你带来幸福的时刻,我会愉快地忍受人间的嘲弄和羞辱!”

马克思欣喜地看到,燕妮说到做到,果然在理论上、学术上孜孜以求、积铢累寸、不断精进。

燕妮把七年苦恋变成了七年磨砺,使艰苦环境化为淬炼意志的熔炉、求知益智的课堂和思考人生的契机,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像蓝天一样宽广澄明、充满阳光。马克思认为,这才真正是燕妮的魅力之所在;而最令他感动的是,燕妮的磊落襟怀、高洁品格、非凡睿智和幽默性格经常使他受到宝贵的启示,让他在焦虑、困惑、痛楚和情绪低落的时刻转换思路、抖擞精神、豁然开朗,帮助他驱除心头的阴云,重见玉宇澄清、丽日临天。这就是马克思在诗里把燕妮比作自己“心中的蓝天和太阳”的真实原因。

燕妮钦佩马克思的气节,毫不犹豫地支持他的决定。1843年10月,在新婚之后的第四个月,马克思和燕妮义无反顾地离开德国,共赴巴黎。在踏上旅途的那一刻,燕妮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在异国他乡漂泊羁留到何年何月,但有一点她非常清楚:前方的道路必定是坎坷曲折、险象环生。莎士比亚剧作中有一句名言:“一切既往,皆为序章。”(《暴风雨》)对于燕妮来说,迄今为止她在故乡所经历的一切,已经成为往事、写入“序章”;从此以后,她将与卡尔一起,共赴惊涛骇浪,开辟新的生命航程,书写新的人生篇章。

就在人生新的一页即将揭开的那一刻,燕妮向马克思表示:不论在何时何地,“我都陪伴着你,时而在前,时而在后地追随着你。但愿我能为你铺平道路,清除你路上的一切障碍!”

燕妮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此后的40余年里,在强敌威逼、贫病交加的逆境中,在阴霾笼罩、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燕妮始终坚守在卡尔身边,真正成为他“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二、燕妮的人格风范:一部用生命铸成的传世之作

关于这一点,燕妮生前在任何场合都从未提及。她生性谦抑内敛、务实低调,不图私利、不事张扬,从不计较自己生前身后的名位与声望。恩格斯在谈到燕妮时说过:“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恩格斯不愧为燕妮的知音和挚友,他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燕妮的人格特征。

燕妮生前写过一本《动荡生活简记》,简要地回顾了马克思和她的流亡生活;除此之外,保存至今的只有她的一些书信和短文,数量也不是很多。实际上,燕妮留给后人的传世之作是她的人格风范——这是一部立意新颖、风格雄健、动人心魄的旷世奇书,它不是用笔墨书写而成,而是用生命熔铸而成。

《动荡生活简记》手稿第1页

为了读懂这部无字的著作,了解它昭示的人生哲理,我们需要穿越历史风云,回到马克思和燕妮共同战斗的岁月。

纯洁高尚的人生信念,是燕妮人格的首要特征。

燕妮对待生活的态度极其认真。在选择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她进行过严肃的理性思考,倾注了满腔的诚挚感情。

1843年10月,燕妮随同马克思抵达巴黎。尽管她事先设想了各种可能遇见的情况,但她还是没有料到,在这个“新世界的新首府”,在种种浮华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铁的事实,这些事实在她的心灵深处引起了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资产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手段无比残酷,令人义愤填膺。为了榨取越来越多的利润,工厂主用尽各种卑鄙的伎俩——无端地延长工时,无耻地克扣工资,无理地解雇工人,无情地虐待童工。工人们只要稍许表示一点不满,就会立即遭到惩罚。政府把维护工厂主利益视为己任,警察当局则肆意镇压工人的每一次反抗行动。

第三个重要事实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坚韧顽强,令人由衷钦敬。1831年和1834年,法国纺织工业中心里昂相继爆发工人起义,两次起义都遭到了血腥镇压。尽管如此,广大工人仍然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他们发起罢工,举行示威,并且建立起秘密的革命组织。马克思和燕妮经常到工人中间,参加他们的集会,倾听他们的呼声,总结他们的斗争经验,并同他们建立了广泛联系。燕妮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工人群众正直无私、团结互助、顽强斗争、愈挫愈勇的崇高精神,她常常想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燕妮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说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实。

在此期间,燕妮还研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神圣家族》,初步领会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此后,在布鲁塞尔流亡期间,她又亲眼看到这两位肩负历史重任的年轻思想家精诚合作,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他们在这两部光辉著作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使燕妮进一步认清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燕妮为工人阶级即将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感到欣喜,也为自己见证了这一武器锻造和诞生的过程而无比自豪。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读者,燕妮深感自己负有神圣的使命,那就是:矢志不渝地为践行、传播和捍卫无产阶级科学理论而奉献毕生力量。

燕妮为自己找到了人生归宿而感到充实和幸福,同时也为迎接挑战做好了思想准备。在后来的数十年里,燕妮同自己的爱人从欧洲大陆辗转流亡到英伦三岛。反动当局施行的一次又一次驱逐、通缉、监禁和构陷,动荡生活中出现的一场又一场灾难和危机,始终无法动摇和摧折她的信念,反而使这种信念历久弥坚。

在严峻的人生考验中,燕妮具有同马克思一样的定力:纵有千难万险,“目标始终如一”。

炽烈恒久的斗争热忱,是燕妮人格的第二特征。

曾经有人问燕妮:在人的各种优良品格中,你最喜爱的品格是什么?燕妮的回答是:“真诚。”

那时候,燕妮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繁重的家务压在她的肩上,贫困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家庭。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要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革命工作,这是多么艰苦的考验!然而燕妮从容应对,决不言苦,显示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境界和胸怀。她一边当好孩子们的母亲,一边担任马克思的助手。她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为马克思搜集资料、整理素材,誊写文稿、校对清样,代拟书信、寄发邮件,交涉出版事宜、安排活动日程。更重要的是,她凭借独立思考和亲身感悟,向马克思坦陈自己对形势、任务和策略问题的见解,并就工人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问题提出积极中肯的建议,使马克思受到了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

后来,燕妮自己也回顾了这次不幸遭遇。她的语调显得相当平静:“我被带到审判官那里。经过两小时的审问(审问时,他们从我这里什么都没有问出来),宪兵把我带上马车,傍晚我回到我的三个可怜的小孩身边。”“我匆忙处理自己的东西,把能卖的都卖了。”“我们就这样离开住了三年的布鲁塞尔。那是一个非常阴暗寒冷的日子,我们尽一切办法不让小孩子们冻着,其中最小的一个才刚满一周岁。”

在这种平静甚至有点平淡的叙述背后,隐藏着燕妮对凶狠残暴的黑暗势力的蔑视,对猝然降临的残酷打击的淡定。

这就是燕妮的气度。她有一句名言:“在艰苦的日子里希望你勇敢而坚强。世界属于勇敢的人!”这本来是燕妮对战友的慰勉,但在艰苦的斗争中,却成了她自我砥砺的箴言。她深知自己生长于优裕恬适的贵族之家,如今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战士,成为真正能与卡尔并肩前行并对他的事业有所贡献的战友,就必须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地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遭遇,仅仅是她此生将要经历的无数磨难的开端。

果然,考验接踵而来。当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国参加革命,在科隆创办了《新莱茵报》,马克思担任主编。不久,燕妮带着三个孩子来到科隆。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必须在卡尔身边,尽一切力量支持他的事业。

《新莱茵报》在德国和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和仇恨。他们以各种罪名多次传讯马克思。燕妮坚决支持马克思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每当马克思即将受到审问,她都明确表示:会尽一切努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把孩子们照顾好,以便马克思消除后顾之忧,以如虹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心走上法庭。

为了使报纸摆脱财务上的困境,燕妮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的拮据,一次又一次地支持马克思慷慨解囊。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您知道,我的丈夫为了报纸曾经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为了挽救报纸的政治荣誉,为了挽救科隆友人的公民荣誉,他挑起了一切重担”;在谈到家庭生活的困难时,燕妮说:“我们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东西。我到法兰克福去典当了我们仅有的最后一点银器,在科隆我托人出卖了我的家具。”

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新莱茵报》被迫停刊,马克思也被逐出科隆。这时候,燕妮单独留下,协助处理报纸的善后工作。在这个阵地上,她是坚守到最后一刻的战士。

《新莱茵报》是“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为指导革命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恩格斯说过:“没有一家德国报纸——无论在以前或以后——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有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而这一点首先归功于马克思。”

确实,《新莱茵报》是无产阶级新闻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在这座丰碑上,镌刻着马克思、恩格斯和编辑部所有其他成员的姓名。在这里,在后人撰写的关于《新莱茵报》出版史的著作里,人们看不到燕妮·马克思的名字。对于燕妮本人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位默默奉献的女性对革命事业的至真至诚。

百折不回的遒劲风骨,是燕妮人格的第三特征。

燕妮的座右铭是:“纵有万难,处之泰然。”这是她用来激励自己的格言,更是她一生精神境界的写照。

《新莱茵报》停刊后,马克思被普鲁士政府驱逐出境,于1849年6月初到达巴黎。不久,法国当局又下达驱逐令,马克思被迫于8月前往伦敦。当年9月,燕妮带着孩子们历尽艰辛来到卡尔身边,一家人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活。

对于欧洲革命者来说,19世纪50年代是风雪肆虐的严冬,反动当局对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进行了疯狂的镇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燕妮处于他们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困境。

——他们一家人需要有栖身之地,然而却没有足够的钱缴纳昂贵的房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只能租住面积很小、条件极差、环境很糟的房屋。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不得不屡次搬迁,原因是他们无法如期交付拖欠的租金,所以一再遭到房东的驱赶。他们的住地还曾受到普鲁士警方的监视。1853年,一个警探混入马克思家中,把见到的情况写成密报呈送给当局,其中提到:马克思住在伦敦最穷、因此也是最便宜的住宅区;他租的套房只有两间,一间对着街,这是客房,后面那间是卧室。屋里光线十分阴暗,家具都糟透了,简直不成样子,都是些用坏了的、摇摇晃晃的破烂货。

这份材料是反动当局迫害马克思的铁证,同时也是马克思一家当年居住情况的实录。

——他们一家人需要吃饭穿衣,然而却没有足够的钱购买必需的食品、添置必要的衣服。为了全家能生活下去,马克思夫妇不得不去小店铺赊购食品和衣物;如果没有及时偿清欠款,店主就会和房东一起请来警察强行索债,使马克思和燕妮顿时陷入窘迫无助的境地。燕妮曾在她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的情景:“我们手头没有这笔钱……于是就来了两个法警,将我不多的全部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的孩子的摇篮以及眼泪汪汪地站在旁边的女孩们的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家当都拿走。”“最后有一位朋友帮了我们的忙,我们付清了房租,我很快把自己所有的床卖掉,以便偿付欠药商、面包房老板、肉店老板、牛奶商的款子,他们听说我被查封财产都吓坏了,突然一齐跑来向我要账。”如果不是燕妮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谁能想象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他的家人是在如此凄凉的窘境中度日?

逼债(油画)

——他们一家人在生病时需要求医购药,然而却没有足够的钱去解决这个攸关健康和生命的问题。营养的匮乏、环境的恶劣、压力的沉重,影响着马克思一家人的健康。疾病和贫困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家庭生活在浓重的阴云之中。1852年9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描述的情景,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像是患了伤寒。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8—10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马克思怀着焦虑和无奈的心情接着写道:“我的家变成了一个诊疗所,而危机是那么令人烦恼,迫使我不得不把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就在这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更加惨烈的灾祸连连发生。从1850年到1855年,马克思和燕妮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染上疾病,因无钱医治而相继夭亡。沉重的打击使他们陷入椎心泣血的悲恸。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孩子曾使家中充满生气,是家中的灵魂,他死后,家中自然完全空虚了,冷清了。简直无法形容,我们怎能没有这个孩子。我已经遭受过各种不幸,但是只有现在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不幸。”

燕妮眼看自己的骨肉接二连三地离她而去,作为母亲,她痛彻心腑,肝肠寸断。然而燕妮并没有在命运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她恪守圣洁的信念,保持清醒的理性,铭记卡尔的嘱托。在独处的时候,她一再高声勉励自己:“世界属于勇敢的人!”在给战友的信中,燕妮这样写道:“您不要以为这些小事所造成的痛苦已把我压倒,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斗争决不是孤立的,尤其是我还有幸成为幸福者中的一个,因为我的身旁有我亲爱的丈夫,我生命的支柱。”这一番忠贞的表白,让我们认识了燕妮刚强不屈的底气所在,看到了她勇毅果敢的动力之源。

燕妮十分清楚,他们这个困难重重的家庭不能没有马克思,而处于低潮中的欧洲工人运动更加离不开马克思。在反动势力制造的政治高压下,在群众中出现低沉、迷茫和焦虑情绪的形势下,特别是当机会主义的浊流频频涌动,力图在理论上、策略上误导工人运动的时候,各国工人领袖和广大群众无比热切地盼望着马克思发挥领路人的作用,期待他及时总结革命经验,继续锻造理论武器,科学制定斗争策略,抓紧整顿工人组织,以便重整旗鼓,重新出发!燕妮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事业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之所在;同这个大局相比,自家的事情只能算是“生活琐事”。

正因为如此,当燕妮看到自己的丈夫“被种种生活琐事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她感到忧心如焚。她在给战友的信中写道:“真正使我十分伤心,使我十分难过的只是,我的丈夫不得不经受这样多的琐屑的苦事”;她表示,自己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条件,让马克思“能够安安静静地工作,为战斗着的人民发展斗争的理论”。

燕妮说,在卡尔身边协助他工作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燕妮凭借她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忧与乐、舍与得、痛苦与幸福、个人与全局、瞬间与永恒做出了独到的诠释。

淳厚宽广的人文情怀,是燕妮人格的第四特征。

燕妮和马克思一样,热爱朴素平凡而又充满活力、富有情趣的普通人生活。她喜欢率真、和善、纯美的性格,向往《共产党宣言》描绘的人类社会远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彻底解放和自由发展。这种旷达的胸襟和高洁的理想,使燕妮的精神家园总是惠风和畅、生机盎然。

——燕妮一辈子忠于爱情,笃于亲情。她的小女儿爱琳娜在回忆父母的爱情生活时写道:“无论是在幸福和不幸的时刻,这对毕生相亲相爱的伴侣都患难相依,忠贞不渝,直到生命完结,甚至死后他俩也没有分离。”如果说,马克思是燕妮的生命支柱,那么,燕妮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则是滋润和温暖她们母女心灵的甘霖与春晖。燕妮和马克思一起悉心抚育三个女儿。在这个贫穷困苦、压力重重的家庭里,燕妮是慈母。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她常常忍饥挨饿;为了让姑娘们衣着整洁地走出家门,她总是亲手为她们浆洗和缝补衣裳。燕妮同时又是严母,对于孩子们的品德教育、文化学习和意志磨练,她高度重视、一丝不苟。她为孩子的成长无休无止地操心,而孩子则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欢乐。当夜幕降临,三个孩子在灯下依次背诵荷马、莎士比亚和歌德诗歌的时候,燕妮和卡尔常常流下幸福的眼泪。

这是一个充满乐观氛围的和谐家庭。女儿们受父母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爱学习、能律己、有抱负。长大以后,她们先后投身于革命洪流,在斗争中锻炼成为杰出的工人运动活动家,为传播科学真理、推进劳苦大众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在性格方面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恪守信念,矢志不渝。她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格言。燕妮看到,大女儿小燕妮喜欢的格言是“循此苦旅,以达天际”;二女儿劳拉喜欢的格言是“真理至上,必胜无疑”;小女儿爱琳娜喜欢的格言是“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燕妮觉得,每一个孩子都继承了父辈勇敢坚定的血性和骨气,为此,她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风雨兼程的征途上,马克思、燕妮以及他们的女儿个个都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忠诚战士。他们的家风在革命队伍里有口皆碑,一百多年之后,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燕妮重情重义,赤诚待人,珍视友情。在伦敦,马克思和燕妮的家是革命者衷心向往的地方。那些登门求教的工人活动家、遭到迫害的各国流亡者、寻找真理的革命青年、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喜欢到这个“中心点”来聚会。在这里,他们不仅受到启迪和教益,而且获得温暖与力量。燕妮每一次都为接待客人、安排聚会尽心竭力,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弗里德里希·列斯纳在回忆录中写道:“对于任何一位值得信任的同志,马克思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的。像其他许多同志一样,在他家里度过的时光使我毕生难忘。尤其是马克思夫人显得很突出,她身材颀长,异常美丽,举止文雅,然而和蔼可亲,热情好客,贤惠聪敏,没有一点高傲矜持和矫揉造作,使人觉得她仿佛就是自己的母亲或姊妹。”“她对工人运动的事业怀着满腔热忱,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每取得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就,她都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喜悦。”

为营救战友积极工作(油画)

燕妮之所以具有亲和力与感召力,不仅因为她信念坚定、举止谦和,而且因为她确实像母亲或姊妹那样,体贴入微地关心每一个同志。她敏于发现战友的隐忧,善于解开他们的心结,及时引导他们走出阴霾,重见蓝天和阳光。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威廉·李卜克内西就曾在陷入困境的时刻,获得燕妮的劝导和解救。李卜克内西后来充满感情地回忆说:

她像母亲、朋友、知己、参谋。她是我心目中妇女的典范,至今我仍把她当作楷模。我还要再说一遍,多亏马克思夫人,才使我在伦敦没有从精神上和肉体上走向毁灭,当我想葬身在流亡生活困苦的大海之中时,是她像洛伊科泰娅拯救沉船后的奥德赛那样,给了我重新游上岸的勇气。

像列斯纳和李卜克内西这样的深情回忆不胜枚举。我们仅从这两个例证中已经可以看到,燕妮对待朋友是何等诚恳和侠义,何等慷慨和善良!

燕妮·马克思(1864年)

从无比“沉痛”到无比“欢欣”,我们从燕妮的情绪变化中看到了她至真至诚的思想境界。

三、燕妮的精神魅力:激励我们去体验奋进之乐,感受真理之光,创造生命之美

燕妮的人生历程是一部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她的人格风范,则是她用数十年坚苦卓绝的奋斗凝结而成的力作。上文介绍的燕妮人格的四个特征,就是构成这部力作的光辉篇章。

“卡尔,我不行了!”(油画)

燕妮生前最喜爱的格言是“永不绝望”。这句格言并不是什么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它同燕妮的性格一样质朴无华,但却是燕妮终生服膺的重要原则。她一贯认为,当困难和不幸降临的时候,陷入悲观绝望无异于选择怯懦、放弃、颓废和彻底崩溃;而保持乐观自信则意味着选择刚强、坚守、进取和浴火重生。燕妮坚信希望的力量。为此,她喜爱莎士比亚的名句:“希望是不幸者的唯一药饵。”同时,她也赞成歌德的箴言:“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当然,燕妮在这方面远远超越了她所景仰的那两位伟大诗人,因为她有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她怀抱的希望与她恪守的信仰紧密相连,因而具有广博的内涵和牢固的基础,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世界文明的前进方向。

我们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要选择,不仅折射出我们的品性和人格的高下,而且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人生的成毁。因此,我们在抉择时特别需要有清醒的理智、准确的判断、笃行的勇气和坚守的恒心。正是在这些方面,燕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树立了光辉的范例。她走过的险峻山路、经历的痛苦煎熬、顶住的巨大压力、进行的持久战斗,足以使那些一遇风浪就张皇失措、一遭挫折就愁肠百结的人感到羞愧,进而激励他们下决心丢开烦恼、祛除恐惧、化解焦虑、重振精神;燕妮的经历也会使那些初尝人生、胸怀抱负、仰望高峰、立志登攀的人鼓足勇气、汲取智慧,立下奋斗到底的誓愿,回应祖国母亲的期望。

总之,阅读燕妮的“人格风范之书”,不仅可以唤起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能够增强我们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在云遮雾绕的时候,这部书会引导我们登临绝顶、眺望八方,纵观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探究历史的规律和趋势,看清生活的真相和本质,让我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和负担,除去胸中的云翳和块垒,憬然而悟、一身轻松,重见蔚蓝的天空和清纯的阳光,以满腔的激情去体验奋进之乐,感受真理之光,创造生命之美。

回望燕妮的生命轨迹,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至真至诚”。确实,对真理、对道义、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至真至诚”,成就了燕妮的伟大人生。这种品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至诚之路”的经典表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我们今天纪念燕妮,就是秉持“至真至诚”的态度:我们热爱她所坚持的科学真理,忠于她所捍卫的伟大事业;深信她所阐释的人生意义,崇仰她所确立的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时代研读燕妮的“人格风范之书”,就会感到这位先锋战士并未离我们远去;她那崇高的精神始终活在我们心中,她那明亮的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人类进步事业。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途上,我们可以向燕妮请教,和燕妮对话,与燕妮同行,在她的亲切鼓励下更加昂扬奋勉、踔厉风发,以坚韧的意志、果敢的行动去守护心中的崇高信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附记

我至今记得30年前那个初春时节。白天,我校订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译文;晚上,我翻译和校订青年马克思的诗歌。每完成一首诗的译校工作,我都久久地沉浸在马克思抒发的深挚而又激昂的情感之中。从那时起,我常常想:燕妮为什么会被马克思视为自己心中的蓝天和太阳?燕妮的毕生奋斗对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具有何种意义?我们今天应当怎样领会燕妮精神,并用它来映照我们的人生之路?多年来,我结合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过学习和思考。现在,我将自己的体会加以整理,谨以此文来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燕妮·马克思。

2021年3月31日于新京兆堂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

THE END
1.单纯青涩阳光……想象中的恋爱是美好的单纯、青涩、阳光……想象中的恋爱是美好的,令人向往。 然而,在它的浪漫表象下,也藏有现实的一面。 一则《95后恋爱报告》,揭开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爱情观。 月薪上万的对象更受青睐,超70%人认为约会花费应该AA; 大多数95后认为结婚要有房子,理想结婚年龄为26.5岁。 https://www.jianshu.com/p/7fd1456329d4
2.苏曼苏的个人主页历经了一年的时间打了八次官司,她才彻底争取回自己的自由。 爱情从来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遭遇渣男之后,无论之前有怎样高昂的付出,一定要不畏艰难争取早日从沉沦中解脱。 03 在第一段恋情中抽身而出的胡蝶经历了渣男的磨砺,也终于练就了识别渣男的慧眼。她深知平日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男人大多是逢场作戏,直到她遇见https://story.hao.360.cn/user/LNLbERWzMHO4PT
3.最新婚礼主持词知多少教育网晶莹的香槟酒在水晶宝塔之间缓缓流淌,象征着这对新人的爱情之河源远流长,象征着小两口的生活节节高,未来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九。父母上场 今天,有一对夫妻特别地激动,特别地高兴,那就是生养新娘的父母!掌声请出新娘的父母来到典礼台前! 真幸福啊,妈妈穿着大红的衣服跑向了交接台,与爸爸会和,他们俩也携手走进了http://knowith.com/news-19-26014.html
4.遇见王沥川——虐恋为底,衬托了一个无比阳光耀眼的浪漫爱情所以我决定特别做一期节目,宣传一下这部有笑有泪的电视剧和小说,也以此纪念我们心目中最好的沥川——高以翔。豆瓣评分8.9分的《遇见王沥川》主要讲的是——一次偶然之中,大学生谢小秋(焦俊艳 饰)结识了名为王沥川(高以翔 饰)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一个天真单纯,一个年轻有为,两人之间很快就燃起了爱情的火焰。然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825464/
5.资料图片:田震专辑简介专辑曲目及歌词:1.野花2.自由自在3.执着(乡摇版) 4.你是否和我一样5.怕黑的女人6.回了又去,去了再回7.谁为我停留8、爱情守望者9.猜度10.沙粒,蚂蚁11.阳光下的田震 野花 词:田震曲:刘君利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 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 https://ent.sina.com.cn/2004-04-26/0920375404.html
6.幸福终点站观后感精选五篇三、他国邂逅真恋情,最难释怀伊人心 影片最甜蜜的亮点,莫过于维多克和空姐艾米丽亚得爱情。同样生活在等待中,维多克在等待中度过了一生难忘的九个月,艾米利亚却在等待中度过十年。三十九岁,已是年华将逝的年龄,可是艾米利亚却因为爱上了有妇之夫苦苦等到三十九岁。于是,当两个等待中的人意外的走到一起时,火花在https://www.xuexila.com/yc/c937562.html
7.句子大全关于爱情的图片 qq唯美个性签名图片 个性签名唯美图片 唯美个性签名图 qq个性伤感图片签名 形容友情的成语 送给男闺蜜的句子 带禅意的句子 关于早安的励志句子 留恋过去的句子 描写爸爸妈妈的句子 励志向上的句子 表决心的句子 描写小孩外貌的段落 描写夜雨的伤感句子 https://www.1juzi.com/
8.今夜,我们来读那些爱情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这阳光留下的一道光芒 照亮了心灵上空 ——[英]拜伦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8/16/6415308_787691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