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伟大圣母女娲

内容提要:重点探究女娲出世,女娲衍生子孙;论述女娲创世造物,发展社会,以及女娲对其后裔轩辕黄帝的影响;评说女娲功绩,还其功德之本原;挖掘根祖文化,论述其现实意义。

历经数万年的孕育生化,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人类最初的形成,一是类人猿之说,一是水生物化育之说。哪一种说法算是铁板钉钉呢?就说类人猿,两万年之前是否水中之物上得陆地,又经万年化育而形成的呢?这应该是考古学家专门论证的课题。眼下的结论或许再过十年百年千年还可推倒。我们现在活着的人们是不可能等得到的。不过,研究历史现象,在挖掘传统文化之中寻根,再现中华文化中的历史,看一看我们的始祖是如何创造人类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这确实是一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事情。

寻根,寻根,根祖何在?请与笔者同去寻根问祖吧。

一、女娲氏出世之谜

从有史记记载说起,八千年以前,上溯到万年,九州运动分合,万物生化演变。在这天地茫茫,山河浑浑之间,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氏诞生。

女娲氏,一说是涂山氏之女,夏禹妃(《辞源》)。此为误传。唐苏鹗《苏氏演义》云:“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宜州当涂县。”涂山即会稽山。《左传·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诛杀防风氏。涂山之女作歌:“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此谓禹遇涂山氏之始。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妻,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妻也,必有应矣。”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云:“安邑,禹都也,禹妻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禹治水身着熊皮,须发盖脸,染病足跛,久不还家。涂山氏寻禹至龙门,见禹这般“熊”样,渐而离去。此谓禹化熊之说。涂山氏与禹决裂行至嵩高山下,生子启而后亡。启即禹之后。清马骕《绎史》卷十一注引《遁甲开山图》记载:“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女娲氏早禹八百年之多。说女娲氏为涂山氏之女,简直是天方夜谭。

《太平御览》称华胥为“伏羲母”,《山海经·海内东经》则称“雷神”为伏羲之父,及伏羲为雷神之子。次说不就成为华胥受“天孕”而生伏羲么?可以想见,母系时代,知其母而不识其父。传说中的华胥是人首兽身(或人首蛇身),到崦嵫山创建华胥国而消亡。上古时期,及女娲之前,国未曾产生。著书者按照封疆之意将上古时期的天然乐园崦嵫山说成是华胥国,华胥死后,“升天”成神,华胥国也就成为“神仙国”。而《长沙楚帛书甲篇》则云:包戏(伏羲)“居于脽”,“取(娶)女(娲)”。此谓1942年出土于长沙东郊王家祖山楚墓帛书上的文字记载,是至今最早的史证。由此可见,女娲与伏羲并非两地所生,当同生于一地。

一说女娲是一种生灵化育形成。《楚辞·天问》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凡自然界生物,都在演变进化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远古之时,雷暴风剧,火爁水浩,鸷鸟攫弱,猛兽横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这种种生物搏斗求生之间,经历万年,女娲或由母生,或化育成人,都极为艰难。

我们可以从化育角度来考证女娲。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刻《女娲捧壁图》之女娲,为人头蛇身(包括腿脚);四川新津宝子山汉代石棺画像《伏羲女娲手举日月图》中的伏羲女娲,已是人头人身,只腿脚像蛇样;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刻《伏羲女娲舞乐图》中的伏羲女娲,已是人头人身人腿,只脚像蛇样。三种石刻记载着女娲与伏羲生化成人的过程。汉武帝建元年间,图像展现与文字表述的女娲,已是一位容貌清秀,身躯丰盈,祥和娴静的女性。

女娲氏何地人呢?

答曰:汾阴脽上。《长沙楚帛书甲篇》(释)云:“曰故(古)大熊包戏(伏羲),出血□(震)居于脽□。厥□……乃取(娶)……曰女(娲)。”脽,也称脽上,在汾阳。汾阴乃山西省万荣县古称,今属运城市所辖。就在黄河与汾水交汇之处,河中有一岛,古称小州岛,万年之际,河水自流,水至即分,土生即聚,天成其状。俗说古有星移地象之变,即一种地理变化。小州岛与陆连接,形成臀状,称脽上。这便是女娲氏出世之地。

三种说法,鉴传闻而究源,弃疑伪而存真,后者可信。概言之,在这日月轮回江河如泻的万年之间,女娲氏,或天母造化降临,或生灵聚精而立,事实上这位上古时期伟大的女性女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二、女娲氏衍生子孙

女娲出世,天地间诞生了人类。期间伏羲也已成人。动物的情欲是数万年进化而逐渐升华的。女娲与伏羲作为人类,七情六欲更盛。二人同为一族,往而以礼,交之亲密。一女一男,在这两个人的世界里,相依为命。

女娲与伏羲,若确系同母华胥所生,当女娲现而伏羲后(前文已作推说)。古时,大男称小女为姐,大女称小男为兄,在一种特殊环境里,情缘俱甚,可谓缘结。女娲和伏羲信奉天地,依照天上地下天阳地阴天男地女之说,以兄妹相称。一女一男厮守岁月,男女情缘升华,天地合一为之理道,合者力胜,于是伏羲与女娲相婚。一说女娲观之禽兽交媾而引以性欲生发,与伏羲婚配。一说女娲与伏羲交媾皆人之本能。笔者以为,此二说合一即是。飞禽走兽生养后代,就生育而言,如同男女相婚繁衍子孙,女娲伏羲自晓其理。

女娲与伏羲相婚,唐李冗《独异志》卷下表述更为具体。书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女娲与伏羲点香观烟以散合为据,确定是否相婚。《独异志》将其行为看成是“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说之大略”。

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对女娲与伏羲再造人类也有记述。当时,洪水横贯九州,淹没人类。女娲与伏羲避水逃到一岛,称葫芦匏为使人类续延,女娲与伏羲相婚,生育子女。次说在西南区域苗瑶等族流传颇为广泛。《中华古今注》与《独异志》记述女娲与伏羲相婚,从不同角度表明其衍生子孙的目的。

女娲的后裔不仅遍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还遍布于西北、西南、东北等区域。一些人类学专家曾对这些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苗、瑶等少数民族同出于女娲与伏羲。《峒溪纤志》记载,苗瑶等族祭祖,设女娲与伏羲位。吐鲁番等区域墓穴中发现的女娲伏羲图,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古墓等挖掘的女娲伏羲画则折叠包放在死者身边,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归,上端绘日,下端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真实地记载了女娲伏羲之后裔对中华民族始祖的信奉与崇敬。女娲时代,其子孙续衍,尔后分族立宗,部族宗支经数千年分流,布于九州,衍生至今。是啊,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儿女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沸腾着人类始祖的鲜血。

现在,我们有近亲结婚影响后代健康的说法。这是实践验证了的事实。伏羲与女娲系兄妹,按照现在的说法,自然不得相婚。可是,那时天地间仅此兄妹二人。《峒溪纤志》言:“他们配为夫妇”,才可“绵延人类”。这是天赋之使命。正是因为女娲与伏羲明其事理,后来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这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形。

《太平御览》卷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女娲抟黄土作人”。此处所言,是文字产生初的相形之模式,一种管理人事的方法。在母系社会,女娲实行兄妹禁婚以后,非亲男女,同居于洞穴之中孕育,一妻多夫,同母异父,繁衍子孙极盛。人事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女娲发明抟土作人,依据每个洞穴同居的女男子孙人数而捏成泥人,形状各异。考史,一目国,为一只眼,眼立面上端,盛姓,伏羲之孙;三首国,斯类,为三个头,后为轩辕臣;氏人国,为人面龟身,神农氏后裔;句芒,为人面鸟身,伏羲之孙。凡此泥人居于自位。上古时期,天灾、地难、兽害、病魔,直接威胁人们生命。或被洪灾等致死,或因疾病死亡,或出洞游猎被猛兽所食,均系逝归。一说泥人与死者同葬,一说死者葬后,泥人仍在原位,以示怀念。如此管理人事,避免了人户不清的混乱现象,同时是对人之生的尊重和纪念。

无论是谁,描述女娲生成和女娲造人,不是按照生化或孕育规律解读其“生”,而是说“神造”出女娲,女娲又将泥土捏成人,或用绳将泥土甩在地上,溅出的那许多泥点点即刻变成了人。这种抟土作人,无疑是对生命与心灵的否定。在黄河岸边掏起黄土抟成人样儿就是人。次说或谓之神话,或是对女娲造人的误解。

人类繁衍,万象更新,女娲功盖天下。从此,人类活动便由女娲决策。人类母系氏族公社进入兴盛时期。女娲成为上古母系时代的“第一把手”,此谓女娲时期的母权制社会。

女娲抟土造人之说传于朝鲜、日本、印度支那,后又传到西方。女娲逝而“上天”,被中华民族尊为地神、阴帝。这里,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圣经》里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西方的上帝用泥土造人,造出亚当与夏娃,同置于伊甸园中。一说亚当与夏娃系兄妹,一说夏娃是亚当之妻。俩人在禁果树下游戏,或口渴,或嘴馋,悄悄偷吃了禁果,禁欲即除,明白了交媾,就做了这种事,犯下罪,被逐出伊甸园。犹太教、基督教相信亚当的罪是要传给后代子孙的(其实交媾是人之本能,不传自会)。他们称亚当犯了原罪。笔者不信教,不清楚原罪是一种什么样的罪。可想到的是,西方的上帝用泥土造人,与女娲抟土造人如出一辙。前者比后者至少要晚近两千年。女娲被尊为地神时,西方还处在原始社会。怎样理解呢?早期的西方人善于模仿,模仿中国地神用泥土造人,造出了西方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是也。

三、女娲氏创世造物

(一)创立四时

上古之时,天地“混沌”。人们不明时序,作息无规,食睡无度,生活仍在混乱状态。女娲选遣四子开辟天地,创立时序。四子观测发现,日月星辰出没于高山之间,明暗现隐循序自然。四子守方位分界定时,代以运行,创立了一日四时为“霄、朝、昼、夕”(即现在的夜、朝、昼、暮。)由此产生了计时标准。人们以四时为准起居作息,推进劳作的计时管理。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劳作有度,生活有序,人类步入时日循进的轨道。

女娲选遣四子创立四时,则运用了阴阳学说。阴霄阳昼,朝夕相接,阴阳循环,序进无止。日之远近,四时引律,创立春夏秋冬。《楚帛书甲篇》释解:女娲伏羲及其四子等懂得阴阳参化法则的缘故。因而,女娲伏羲从生化人类到生化万物,均运用阴阳五行之法则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

(二)教民结网

女娲开始教化子民自养生存。起初捕鱼或捕河中之物用手捉,进而变为棍击,木标(签)戳捕或扎捕。这种方法捕鱼仍不能满足子民食用,不仅笨拙,用时多且获得数量也少。女娲便想到结网。一说得以蜘蛛织网的启示,一说是以女娲与伏羲织衣的启示。或用树枝藤条结网,或用兽皮捻绳结网,女娲与伏羲把手于教,一教十、十数百,广为教传于黄河流域。结网用于捕鱼和狩猎,渔猎及畜牧得以迅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用手工工艺创造劳动价值的进程,同时又体现了女娲与伏羲发挥智能的效果。这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教民结网”。

(三)发明文字

女娲结绳记事,其实是在孕育文字,伏羲创造阴阳八卦,女娲助以测字,文字当始创于女娲时期。考史,女娲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进而兴起文籍(《拾遣记》)。古称书为文字,刻木以记数记事谓之契。将记数记事刻在木竹等物,是为长期保存。如《楚帛书》乃四方形状,似八卦阴阳鱼,配彩色绘图。有学者称《楚帛书》为“典型的阴阳数术之书”,已足以说明阴阳八卦对上古文化的巨大影响。《楚帛书》论述女娲与伏羲创世,开头说地,其次说山。女娲抟土作人,结绳记事,与土地的关系极为密切。前文表述过这一观点。土,即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乃万物之尊。女娲创世造物,与土地并论。古喻高山为天的实体,或称天柱,传说中的“帝都”也建在山上。山与地同样至高无上。女娲与伏羲造字,先造土、山、川,接着造日、月等,完全渗透着和展示出土地与大山的恩泽。女娲是人类之母,如同大地。(人们尊女娲为地神即此缘由。)现在,我们抒发情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地啊,母亲!大地,女娲的象征,母亲的象征。

(四)钻木取火

伏羲砍木,女娲旁观时发现冒火,令其裔伯牛钻木,果然生火。因木摩擦发热而爆出火星着火,次说谓之钻木取火。《绎史》卷三《河图挺辅佐》记载其“钻木取火”之过程(取通作)。女娲与伏羲游猎,遇森林着火,见禽兽烧死,食之,其味比生肉美口,方懂得炮食(即熟食)。《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伏羲“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女娲下厨做饭,也始于此。女娲与伏羲豢养牲畜,教民屠宰,烧或煮熟而食用。至此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岁月。

(五)制定婚礼

女娲与伏羲相婚时,无婚礼之说。女娲禁止兄妹通婚,出现一妻多夫。狩猎获兽,取皮为衣,人们视各种兽皮为珍贵之物。嫁娶礼仪,其实是一种成婚的规矩。女娲制定婚礼时,无嫁娶概念。嫁娶产生于父系时期。母系时期,群居于洞穴,主人即一女或数女。婚制为男从(到)女洞(家)。那时候,男人需要女人,不是像商周及此以后可纳妾可进妓院,而是要由女人相中,方可取(即娶)。女娲婚制的取,到父系时期才演变成娶,这个娶字应该说是男尊女卑的产物。凡是女人相中男人,正式见面,如同现在的定婚,男方要敬赠礼物。《世本·作篇》云:女娲“用俪皮制定婚礼”。俪皮即(成对)鹿皮,是兽皮中一种珍贵的可制衣之物。《仪礼·士昏礼》云:“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俪即配偶,伉俪。送给伉俪的礼物是两张鹿皮。女人收礼制衣着身,而后男人与其入洞成婚。流传到现在就叫入洞房。男家向女家送彩(财)礼即始于此。男到女家顶门,谓倒插门,正是女娲时期婚制的复原。

(六)采桑养蚕

天虫吃叶,即蚕食桑之说。女娲夏乘凉于桑下,发现许多白虫吃叶,落叶时又观之,虫吐丝自缚,然破茧化蛾产卵即逝。复年,女娲采桑试养如初。女娲化茧抽丝,织帛作衣。据说人们视蚕为天虫。《皇图要览》言“伏羲化蚕”(女娲采桑喂养)乃神话。一说女娲养蚕,西陵氏采桑助之,考史可信。一说轩辕妃西陵氏之女嫘祖养蚕,此为继承。抽丝织帛,引以纺线织布。采桑养蚕,织帛织布,传于黄河流域,山陕与中原一带的人民穿衣进入帛布时期。

(七)炼石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远古时代人民面临的灾难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那时候,突如其来的地震不断发生,山崩地裂,洪暴泛滥,森林起火蔓延数月不灭,猛兽吐噬族氏子民,鸷鸟攫食老幼弱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眼睁睁挣扎在死亡线上。身为万众之母的女娲,爱子心切,忧民如焚,“于是,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断鰲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太平御览》)。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其实是治水。暴雨乃天泻之水。天漏水不止。此为信奉上天之说。天何以补得?

女娲治水早大禹治水八百多年。女娲治水功绩有二:一是疏通水道,挡水入河,解万民于水患之中;二是斩杀鰲龙,诛除水怪,使万民得以安居。此后,山青水秀,天下太平。到尧、舜时代,又遇洪水泛滥,横流于中国,草木茂密,五谷不登,禽兽繁殖,蛇龙挡道。为避禽兽伤害,人民只能集居于山上。女娲后裔大禹奉命治水,所用方法,以继承始祖女娲治水方略而有所发明创新。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掘地”,即挖水道,“而注入海”,即引水流入海里;“驱蛟龙而放之菹”,即将蛟龙驱逐到远离人民生活区域之外多水草的沼泽地带。大禹治水名扬古今,不愧是女娲之后裔。

女娲“炼石补天”,“断鰲足以立四极”,开创了建筑工程。四梁八柱由此产生。发明石灰,用粉泥堵洞合缝,进而也就产生了烧砖烧瓦,用(石)灰砌墙,立柱上梁,建造宫室。

(八)创造舞乐

女娲时代中期,渔猎畜牧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女娲及后裔的思想和知识。女娲采药、耕作、织丝之说已相传黄河流域。随之刻制、养蚕、种植形成规模,舟车、宫室、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普遍使用和应用。汾阴脽上,日无娇纵而绚丽,风无横肆而清新,河水盈盈,草木葱葱,沃土油油,气象融融,生化和发展成为孕育生命续衍子孙的富饶之地。山陕中原等地的人民安居乐业。业盛则民乐。这大概就是歌舞、乐曲产生的基础。最初劳动引发歌。如扛木抬石唱号以鼓志气。此谓早期的唱歌,歌而无乐器伴奏为谣。劳作之余,男女对歌,击木敲板,以示节奏,女娲悟其音律,创造笙簧。一说笙即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有繁衍滋生人类之意。女娲造人与制定婚礼,吹笙簧以庆祝。考史,此造人不是抟土作人之造人,而是女人生娃或过满月。《世本》所云也不外乎此意。

《唐乐志》记载:“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寥寥十三字,生动地描述了女娲作笙簧的过程。当初俗称簧为哨子。《祭已类稿》卷二“簧考”云:“簧可无笙,笙不可无簧,故当先作簧”。女娲采叶,纳舌鼓吹,自为一乐器。谓之啸叶。然后配笙,坐于内室对吹,又为一乐器,善歌舞。人们在劳动之余,皓皓月光之下,依山傍水,点亮篝火,吹奏笙簧,敲动皮鼓,载歌载舞,激情奔放,充满了人类生活的乐趣。女娲教习笙簧歌舞,传于中原、西南、东北等区域。女娲后裔族支苗、瑶等族吹奏笙簧,歌舞极盛。每逢庆典和节日,黄河上下,峨眉南北,歌舞升平,时世一新。

追溯寻源,以史断定,女娲乃华夏民族乐器歌舞的创始人。

四、女娲氏影响轩辕

女娲时代,应在距今8000年上溯至万年之间。轩辕时代应在7000年上溯至8000年之间。7000年至8000年以前的纪年方法,不同于现在。对创立纪年之前的年代,是依据推年方法计算的。此文不研究推年方法。而是讲一种时代的衔接。史传轩辕系女娲后裔。一说女娲晚年轩辕出生。一说女娲“仙逝”数百年轩辕出生。这两种推测哪一种准确,笔者没有可信史料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女娲时代之后是轩辕时代。考史证实,女娲创世的业绩深刻得影响了轩辕,轩辕遵循女娲始祖的创世德理和方略,成就了立国大业。

轩辕氏为中原有熊氏部落酋长。一说姓公孙,一说居姬水而姓姬,或居轩辕之丘,或因发明战车,故号轩辕氏。轩辕氏与神农氏系同母异父父兄弟(同系女娲后裔)。时为神农氏即炎帝向中原扩势,扰乱各部落。轩辕氏得到各部落的支持,出兵反击,在阪泉交战。《吕氏春秋·荡兵》亦云:“兵所自来久矣,黄、炎故用水火”。轩辕氏与神农氏战于水火之中,两军撕杀震天,血流漂杵。一连三战,神农氏大败,退兵南方。蚩尤起兵,一说为神农氏复仇,一说为争夺盐池(盐为民生财源)。征战促使各部落联盟,轩辕氏由各部落酋长拥戴为联盟首领,与蚩尤复战于涿鹿。此为黄炎战争之继续,较前更为激烈而残酷。蚩尤兵败被诛。此后,神农氏(炎帝)后裔及属臣起兵为神农氏与蚩尤复仇,虽皆泯殁,实在壮烈,其勇猛之志常存于世。

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他习兵法,通八卦,时天时,精谋略,以西部为基地,统一中原,以德理治国,被尊为“皇帝”。由于轩辕氏养性爱民,为国谋业,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神农氏处炎风之野,称南方火德之帝,为炎帝(或赤帝)。这便是“黄炎天下各半”之说。

轩辕诛杀蚩尤之后,作乐庆功,嫘祖献丝以作褒奖。论功行赏之说即始于此。战乱纷争,瘟疫蔓延,女娲后裔歧伯采集草药,炮制为民医病。歧伯后为轩辕之臣,轩辕与歧伯专事医学,“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据考证,后裔曾著有《黄帝歧伯经》,一说此书为《内经》,故又称《黄帝内经》。

女娲主张民和无患,民居为安。氏族、部落、南北之间,纠纷不断,争战不休,相互残杀,民族在危亡之中,人类将何以生存?用现在的话说,民族和睦方无内乱,百姓安居家兴邦固。此谓治国之道也。轩辕氏以为宗皆,行其道,国泰民安。

轩辕受益于女娲之德,感其浩恩。轩辕黄帝立国之后,约7000年前,亲临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这位人类始祖。

五、女娲氏功绩新说

所谓新说,即尊史而论,当然要推倒不实之词,还女娲氏功德之本原。

母权社会的中后期至汉代,对女娲的尊称逐渐增多,诸如娲皇、地皇、阴帝、后土、圣母、地神、始祖等。古代的皇即天,皇天即光天。古谓光天化日。皇与黄通用。《释名》云:“黄,晃(日光)也”日行之道谓“黄道”。皇帝穿黄袍,其实也是取天之意(皇帝,天子)。《说文》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开辟天地,化生万物之说,与《易传》“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谓同义。皇天与后土,即天与地结合,地母与后土同义。前文说过,天男(伏羲)地女(女娲)天阳地阴。称女娲为阴帝,地母,地皇,均同一含义。古汉语土、母通义。《释名·释天》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考史“后”乃中国最早的君称。后,民族之尊母。母权社会,知其母不识其父。生育本族子孙的高母,乃权威和领袖,当尊称为后。甲骨文、金文中的后字形从女,象征后的性别身份。直到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后便成为男君。概言之,皇、地、帝、阴、土、后,均为天母尊称。即具有智慧而通万物之圣母。女娲逝世之后,被神化为地皇、地神、阴帝等。神为人造。人造神之目的,也是在祈求精神上的保佑与满足。八千年华夏历史对女娲尊称如此之多,且与天地同位,更加证实了女娲创世功绩如同博天厚地。

轩辕黄帝临脽“扫地为坛”,祭祀女娲之后,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脽上辟坛构事。二千年前,汉文帝后元元年诏议治庙,汉武帝元鼎四年,立后土祠,每三年祭祀一次,曾八次临脽。暮年一秋,率臣拜祭,途中挥毫泼墨,抒荡荡情怀,寄凌凌鸿志,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此后,宣帝、元帝、成帝、(东)汉光武帝继而八次行幸祭祀。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开元二十年两次临脽祭祀。大中祥符四年,唐真宗征调陕、山5000将士到汾阴整道筑路,议定祀事,并诏告天下:赐飨臣民,施以大赦。赴脽时,夜明灯火,旌旗通途。宋皇俱制祭礼,登坛拜祀,亲笔躬书《汾阴二圣配飨铭》碑文。有史以来,祭祀女娲者,惟此举为盛。此后,金元两代,皇室距脽上遥远,不便起驾,皇帝钦重臣赴脽祭祀。明清时,在京城先后建造天地坛和地坛,每逢岁初(农)三月十八女娲诞辰之日,君率群臣,临坛拜祀。

女娲衍生子孙,创世造物,发展社会,德厚如地,恩浩如天。历代君王臣等,视祭祀始祖为国之大事。拜祭始祖,保佑江山社稷万古长青,造福人类。这大概就是君王臣等的宏愿。

中华民族精神,是八千年文化的魂魄和精华。挖掘根祖文化,寻根探源,丰富华夏文化的宝库,发扬光大,励精图治,实现强国之梦,则是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目标。

THE END
1.红白喜事礼仪全揭秘巧妙的摆礼之道与精选祝词在中华文化中,红白喜事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无论是婚礼还是丧葬,各有其特定的礼仪和习俗。对于外宾或非汉族朋友来说,了解并遵循这些规则,不仅能体现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能让他们在参与这样的活动时更加自信和舒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红白喜事礼仪大全”的指引来巧妙地进行摆礼,并为大家提供https://www.wv0rtsp4.cn/hun-sang-jia-qu/220088.html
2.唐河:给人情债减负让人情味更浓将家庭文明建设贯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唐河县促进家风向善、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如今的唐河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时尚,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正在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南阳晚报记者 王蕾 通讯员 王哲)http://hnny.wenming.cn/ncwmcj/202412/t20241205_8754620.html
3.辽宁红白喜事注意事项嫁娶流程新篇章,详细解析每个环节,让你了解从准备到结婚典礼,再到宴席的全过程。首先,出发前要准备四彩礼,这包括离娘肉、肋条、大葱和粉条,以及火柴和红纸。接亲车队应为双数,总人数可选择6、8或10人。此外,新郎新娘及其主婚人需佩戴嘉宾花,而接送亲人员则不算在内。 到达娘家后https://www.pnsuegnqg.cn/min-su-bai-ke/400068.html
4.移风易俗婚事新办树新风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婚礼不仅承载着新人及其家庭的情感、记忆,更是折射时代发展变迁的一面镜子。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稿,透过婚事简办新办,共议婚俗演进、同促文明新风。 ——编 者 移风易俗贵在坚持 北京市朝阳区 李 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完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DA2Mjc0NA==&mid=2650327907&idx=2&sn=890cbeff9a0b9e795bb69ee13afd5ad3&chksm=f3d0a983c3bc734c4c961cee12fb0220a199a3b50aeee385279c8915cd0f33bd68a48a0ac63e&scene=27
5.相濡以沫,结婚的意义婚姻亲情老年暖心事件相濡以沫,结婚的意义2024-12-09 15:51:29 南阳网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南阳网 7578粉丝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 00:17 这一幕似曾相识 00:14 救护车小区内受阻,河北廊坊大厂警方通报: 违法车主被行拘 07:43 美人甲https://www.163.com/v/video/VFI214IHO.html
6.河南结婚规矩和细节分享,附嫁女儿娶媳妇风俗一览表5. 大宴宾朋谢四方:婚礼接近尾声时,新郎新娘会向宾客敬酒表示感谢; 6. 打醋旦:这是河南地方的一种结婚礼仪。 嫁女儿 结婚不只需要新郎准备好彩礼和结婚的物品,新娘也需要准备好一系列的嫁妆,女方在准备这些种类繁多且杂乱的嫁妆时,应该提前备好详细的嫁妆清单,这样可以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才可以万无一失。如果https://www.born123.com/article/2e8a56d9251795737419.html
7.安徽亳州结婚规矩安徽的订婚风俗接亲网肯定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充满了浪漫惊喜以及来自亲朋好友的祝福的,所以婚礼的场地也可以让婚庆公司帮忙布置得温馨一些,最好在婚庆公司布置的时候自己要去到现场,表明你对于婚礼现场布置的一些期待,也可以加上你的一些想法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一场顺利而且圆满的婚礼的!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46064.html
8.兴山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A、早上B、中午C、傍晚(C)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http://xs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cec21c53fb6f4429a0d3ef063ec5bfb9&id=313133
9.南阳市唐河县地区订婚有什么风俗习惯,拜谢!举报回答时间2011-01-12 11:24浑浑噩噩河南是很大的,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风俗,我家是濮阳就挨着安阳的,我们这男方要给女方家彩礼钱婚礼那天还要给男方家人磕头,男方的母亲会拿出来一千零一或者一万零一给女方本人,嫁妆也是男方家出钱买,房子也是男方家负责买,像戒指项链什么的我们这会直接去珠宝店买一套放在http://m.tell520.com/wdy/84265.html
10.河南女儿出嫁有啥规矩婚礼策划与礼仪 河南女儿出嫁的规矩因地域和家庭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包含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流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河南女儿出嫁的规矩,供您参考: 1. 嫁妆准备 陪嫁物品:包括针线筐、围裙、日常用品(如拖鞋、袜子、牙刷、毛巾等)、红色脸盆、镜子(圆的)、肥皂盒等。这些物品寓意着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祝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ef5940247a61ba07c2ec2e10
11.目前的郑州结婚彩礼需要多少钱的呢婚礼上叫爸妈了,有改口费,一般又是一万一。以上费用,均是男方家庭出,人家赔给你一个闺女了,不要怕礼节多花钱多。当然了,提倡感情基础是第一,其他的彩礼规矩啊,都是浮云了。又一个郑州人说:郑州市结婚男方娶女方是。彩礼钱10万,新房男方装修,买家具。女方不拿钱,装修最少20万。女方嫁过来最少带一辆车,要么https://mip.66law.cn/v/wenda/1534314.aspx
12.山西邻省——河南这里的观念就是男方就是砸锅卖铁,举一屁股债也要把这个面子搞好,因为女儿孝敬父母就是看出嫁时给的彩礼,这一下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媳妇孝敬公婆就是结婚后持家了,河南农村对媳妇婚后持家要求高,婚后女儿贴給父母就相对较少。河南城市与农村观念差异大,但是河南城市与农村通婚,还是要遵守农村的规矩。https://www.meipian.cn/11g3rako
13.社会文化学者唐明华说,南阳迎亲时新郎官不亲自接,是由年纪稍长的表哥或姐夫带队相迎。另外,去时和返回的路线避免重合,意思是不走“回头路”;除了发轿和接回新娘时鸣铳放炮外,路上没有吹吹打打的响器和鼓乐,这些规矩为南阳独有。 南阳是明清以降的大移民城市,地理位置上南与湖北省接壤、西与陕西省交界,因此婚嫁https://app.nybyjt.com/mobile/view/news/485739
14.家乡风俗与文化(精选8篇)(二)婚嫁方面:苗族结婚较为出名的就是“婚礼四部曲”-婚礼前、迎亲、婚礼、哭嫁。一是婚前,较为传统的苗族男女在处对象时基本采取“就近原则”的恋爱观,旅游开放的教堂都需要注意一点, 男的要脱帽, 女的要戴头巾, 因为他们大部分人信奉的都是东正教, 不管你信不信, 入乡随俗, 你还是要按照他们的规矩办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up6z7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