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陈之后,牧人者尽改变之,无长幼悉使诵五教。威加以烦鄙之辞,百姓嗟怨。使还,奏言江表依内州责户籍”。地方豪强?
对这场叛乱的实质,其实早就有比较普遍的定论:
这还是你们非常权威的唐代人口专家冻国栋的著作(其实,这远不止是他一个人的结论,而已经是主流普遍的定论)。
均田制下,需要先给大量的自耕农授田,然后在授田的基础上征收租调。这个是常识。
所以呢?隋朝征收租调是以床和丁为单位啊,夸大耕地数量,对租调的征收有影响吗?
至于普通百姓授田不足的问题,则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绝不止是隋朝一代的问题。相反,由于隋文帝时期吏治相对清明,而且多次发出均田令,所以普通百姓的授田情况还属于相对比较好的时期。
租调是指征收赋税的方式,而北朝乃至隋唐征收赋税的基础是均田制。
所以呢????近乎翻倍注水的耕地面积前提下执行均田制授田,在此基础上租调制没有丝毫影响?唐初均田制得以运用良好是因为人口严重下滑的前提下,鼓励是农田的开垦。而均田制崩坏原因之一也是人口增加。请问在“可控”人口暴增的隋朝要想坚持下去,除了无限注水耕地面积还可有其他办法?你可知大业年间记载垦田面积已经注水为5000万顷?开元盛世也只1400万顷,远不如开皇九年数据。最后谁买单?
上面解释了这么多,你还是没搞清楚状况。
既然征税的单位是丁和床,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口才可以征税,请问,夸大耕地面积对这个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只有十个男丁,那就只能征十个男丁的税,你把耕地面积夸大到一亿亩,也只能征十个男丁的税啊。这么简单的道理,说半天还不理解,我看你是黑魔怔了。
均田制崩坏的原因之一是人口增加,那是因为已经没有足够的田可授,同时土地兼并恶化,所以造成大量的人口逃失,政府无法征到足够的赋税,这是靠夸大耕地面积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办法有效,唐朝照样可以照做啊,难道因为道德光辉才不去做?
只能说隋炀帝有抱负,但是干的大事跟那个时代生产力不符。就好比一个小区楼道口拉面馆老板一张嘴说先挣一个亿
[图片]
“煽动百姓反隋情”
开局拥有几乎是史上最强家底14年败光的就他一个
也就是朱允炆败在自家人手里了,要不然轮不到他
人方骤蕃,地未尽辟,效职力于为工为贾以易布粟,园林畜牧以广生殖者未遑,而亟登之版籍,则衣食不充。非民之数盈,地之力歉,而实籍其户口者之无余,而役其户口者不酌其已盈而减其赋也。唐初人口跟不上土地,隋初也是????
杨广,朱祁镇,胡亥,赵佶是不是中国帝王的总统山?
唐初口数千万出头,隋初口数约2900万余,你说呢?其实何止隋初,历朝历代,就没有过土地完全充足的情况,百姓得不到足够的授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唐初所谓人口跟不上土地,何以会出现户授田数只有三十亩的情况?
14年够长了,你看看镇一战败完
所谓煽动百姓,实际上受其煽动的不过是依附豪强的佃客部曲等罢了。真正的自耕农,得到如给复十年这样的优惠政策,会跟着造反才见鬼了。所以虽然隋书上极力夸大这场叛乱的规模,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南方百姓的支持,平叛过程相当顺利。
不是有点乱你等我捋一下,隋文帝九年垦田1900万,人口你知道,均田制良好运行。隋炀帝大业五年左右,垦田5000万,人口巅峰,均田制也没什么毛病。怎么到了开元盛世,垦田1400万,人口高于上年两个,均田制凉透n年了。这是均田制针对我大唐,还是大唐这届百姓不行?
汪篯曾经做过解释。隋文帝时期的这个数据,很可能是应授田数,而不是实际耕田数。这个说法目前得到普遍认同,你稍微翻看正规著作即可知(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即赞同这种说法)。隋炀帝时期得数据,争议稍微大一点,认为隋炀帝时期度量衡单位变化的有之,认为抄写有误的有之。但无论是哪个时期,认为这是隋朝统治者压榨百姓的有意作为的说法,主要还是出现在互联网时期。我之前说你看互联网学历史,指的就是这个。
想必说的你是汪的《史籍上的隋唐田亩数非实际耕地面积——隋唐史杂记之二》吧,但我推测你又没有看过,因为里面有段话可以证明很多隋唐时专家认为是实际耕田数,“稍微翻看正规著作”恐怕有些难度:近来治隋唐史的人,往往把《通典》在这里所记的隋唐田亩数当作实际的耕地面积。(关于大业的田亩数,杜佑已指明其非实。)因此,他们在叙述隋代经济繁荣的时候,都说隋炀帝时的垦田数字,虽然是夸大的,但总可反映隋代耕地面积的增加。杨志玖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纲要》(第8页)、吴枫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第28页)以及韩国磐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纲》(第38页),都用了这个提法。胡如雷先生则不仅相信《通典》所记开皇中的“任垦田数”是实际垦田数字,而且认为隋唐时期的全国垦田有数千万顷之多。杨向奎先生也根据史籍上的这些记载。
这是汪说出现以前的情况。汪说出现以后,你可以看看哪种说法占据了主流。而且,即使以前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实际耕田数,有多少人会认为这是出于压榨百姓的目的呢?因为最基本的逻辑事实在这里:隋朝征收租调,以丁床为单位,而不是以田亩数为单位,夸大耕田数对收税没有实际意义。如果非要无视这个基本事实,那的确是很难沟通的。
我试着理解一下。唐朝均田制崩坏研究非常之多,哪怕不懂的人也能说上两句人多地少。所以因为“人多地少”唐朝逃亡逃户很多,而唐朝巅峰的1400万顷也已经是注水数据了,真正的巅峰是清朝光绪年间,也没超过1000万。而隋文帝1900的万这么高,就不会出现唐朝各种逃跑的情况,是这个意思是吧?唐朝在没到1400之前就已经跟均田制说拜拜了,隋朝从1900坚挺到5000毛事没有?
评判过程相当顺利———隋朝跟江南妥协
近代东北王他儿子也差不多。
东北王留下的其实就是个烂摊子。其实东北王就是靠儿子保住名声而已,没有儿子他名声很难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