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权转载自“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地形原因造就了它全国之最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天然良港众多。这仿佛注定了这里会成为中国的沿海贸易重地。再加上作为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先锋试验田,今日中国经济的执牛耳者非它莫属。
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文明发展主要围绕耕地展开,广东大地由于北部的南岭所阻挡,与中原腹地的交流并不是很便捷,也并不具备太多大平原,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其潜力都没有被开发出来。
但只要给一点机会,广东就会灿烂起来。
闯出来的第一市舶使
虽然名义上是郡县制了
但要真正稳定统治还要等汉代
(秦北方设立的九原郡也类似)
驻守当地的赵佗上书要求从中原迁居五十万人至岭南,以与当地土著相抗衡。朝廷虽然重视了这个意见,但战后人口损失严重,加上千里迢迢,即使是秦律下的超强动员能力,也相当困难,迁移过去的人,融入当地社会不易。
但也好在这遥远的距离,使岭南免于秦末中原的再次动荡,秦末天下大乱,赵佗自立南越国。除了像中原王朝一样发展农业以外,受制于当地本身的地理条件,南越王对于贸易、交通运输、渔业、造船业等也颇为重视。这是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是早期粤人的开拓精神的展现。
既然能称王
那也要享受一下新的待遇了
丝缕玉衣(赵眜)也是要穿一穿
(图片来自wikipedia)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就在南海沿岸以及东南亚群岛沿岸开辟贸易圈,南越国时期更是对外出口多种本土特色产品。贸易需要运输,在这个时候,南越国已经可以制造木楼船与海外进行交流,而广东正属于这片地区中突出的一环。其中的主要港口就是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湛江徐闻)。这些都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一方面贸易是分段而非全程
一方面要沿着海岸线航行确保安全
所以红河流域、占城也跟着沿海贸易发展起来
汉武帝灭南越国之后,南越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值得一提的便是东汉后期使用的风帆可以在海洋之中进行远距离航行。而广东的海上丝绸之路亦兴起于南越复归中原王朝之后,广州由此成为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枢纽,在西汉之时最远可至印度半岛,在东汉之时可到波斯湾,成为中国与罗马帝国在海洋贸易方面的重要环节。
航海也并非只有岭南在搞
北方山东半岛的航海传统更加悠久
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贸易还是要分段的,无法全程远洋
山东半岛在北,岭南在南,这个分工可以
魏晋南北朝之时,中原腹地战乱不断,各大势力范围均在争夺中原核心区,而无暇顾及岭南。这促使一部分避难的汉人南下,而他们也同时带着先进生产工具和商业方式来到岭南,这为后来的广东海洋大发展奠定基础。
隋唐年间,得益于魏晋乱世之时的基础积累,此时的广州商业环境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唐朝的第一个市舶使就设在广州,这是中原王朝在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海洋贸易的官署,也对后世正式形成的市舶司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广州的南海神庙可以去转一转
(图片来自@Zhangzhugang)
可见唐朝政府充分认识到了广州在海上贸易中的重要性。广州在中国海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也并非是先以行政力量确定的,除了本身的地理优势外,而是有先民的努力在先,获得了后追认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如果说在陆上最早凿通与西方沟通孔道的汉人在陕西的话,那么在海上就非广东人莫属。
北方战乱陆路断绝
江南和岭南成为孱弱唐朝的两大财源
而岭南更是面向海洋
十三行与革命派
辉煌并不一定会一直保持下去,一切在唐朝末期发生了变数。唐末黄巢起义之后,广州由原来的繁荣富庶之地变为一片狼藉,暂时地衰落了下去。
唐王朝正式灭亡后
全国各地的大小藩镇纷纷割据自守
东南也不例外,最后等着逐步被中原胜者招安
在北宋时期,由于北宋对于海上贸易行业有着较强的需求,像唐朝一样,设立了市舶司,而北宋第一个市舶司设立之处仍是广州,市舶司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受到唐末事件的影响,其地位逐渐被北宋后续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的几个市舶司港口所取代。
五个主要市舶司
四个在东南沿海,还有一个在山东
元明时期,虽然朝廷仍在广州设港,但其地位也远不如唐代这一时期的地位不可撼动,直到清代“一港独大”。
清朝初期,康熙年间清政府开放海禁设立四大海关(粤、江、浙、闽),这四大海关的职责均有不同的侧重点。到了乾隆年间,虽然皇帝并没有下达关闭江、浙、闽三大海关的命令,也没有发布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的谕令,但是勒令各个西洋番商从今往后只能在粤海关(广州)进行通商,限制其再赴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贸易。
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杨琳关于十三行的奏折
乾隆年间的变化,实则源于华夷之间以及内部的经济博弈,虽最终影响了中国的开放,但却在事实上造成了当时的广州成为对西洋方面“一口通商”的局面。而粤海关则成为了博弈之后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最大赢家,其红利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设置
导致长江流域的出口物资也要走传统的内陆路线
而长三角地区则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清末列强叩关,清廷多次战败,被迫开放诸多口岸进行通商,广州不再是“一口通商”的唯一得利者。但积累了丰富外贸经验和信誉而诞生的广州十三行,仍然维持着广州的贸易地位,并没有让其衰落。
1850年的十三行
民营的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除了半官方背景之外,还兼具资本活力。洋人在对华贸易中,相比于迂腐的纯官办商行,也更加青睐于这些有活力的民办资本。这也是广东人近代以来商业智慧与信誉的滥觞,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虽然后来十三行被清廷多次压榨、竞争力也逐渐不如新式商行,更兼火烧三次元气大伤,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广式闯荡精神还是以另一种形式重回了历史。
描绘1805年广州十三行的反向玻璃画
得益于对外贸易与交流,快速的原始积累和人文新知传入,广东人的开拓精神进一步被强化。以往几乎毫无兴趣参政的粤人,此时也产生了对北方政局的兴趣。
黄埔军校
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其实就是由云集广东的各地英豪所主导的变局。孙中山、何香凝、胡汉民、廖仲恺等,这些都是来自广东的革命和文化先驱。正是他们对社会新风的鼓动,成为了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中华民族迎来新生。
粤海关旧址
广东仔有几劲?
建国之后,广东更是凭借地理区位的优势,成为大陆腹地与港澳联系的绝对中转之地。而在这一时期,也因与港澳间的交流,广东成为当时的前沿之地。
很近的,一河之隔
优良的传统需要继承和发扬,进入70年代末期,历史进入了新的转折点,特区的建立使得广东锦上添花。广东作为首批试点区域,改革开放的这班快船便让粤人啖得了头汤。
在改革开放以前,广东的GDP虽然靠前,但不怎么耀眼,初始阶段的1979年,广东GDP仅200多亿元,全国排名第五。时光过去了40年,广东GDP增长480多倍,蝉联全国第一整整30年。其进出口总额更是连续五年超6万亿元,出口占全国比重达27.5%。
改革开放首批成为经济特区的城市
广东向来不会搞等靠要那一套,但只要给它一个火星,让它拥有与外界互通有无的机会,粤人很快就能把脚下的土地点燃。这就是广东人薪火相传的精神,一种无需伸手要,只待春风起,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