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
生活万岁
——读《生活启蒙》
李玉新
“启蒙”是个当之无愧的“大词”。在西方,它牵连于事关时代思想剧变的“启蒙运动”。在中国,整个二十世纪曾界定为“启蒙”与“救亡/革命”的“双重变奏”。当本应与“伟大”“历史”“绝对正义”等词汇并列的“启蒙”,转而与“生活”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暗示出小说可能的张力。
一、重审“寻父”和“启蒙
《生活启蒙》的故事,包含婚姻问题,亲子关系,工作起伏,寻父之旅几方面。寻父是其中的主干,整部小说完全可以被概括为,主人公在工作受挫后,借由一本日记写作小说,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寻找亡父的故事。一般来说,寻父题材具有极强的寓言意味,特别是极易关联于对宏大历史、共同体的回归和想象。但在我们的主人公这里,寻父更多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出现。尽管她在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野心——
“那就是不只是去了解和重塑那个消失的父亲,还有他周围的人们,母亲,姑姑,李永龙,齐齐格,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她没有经历过但是影响着她的时代”
甚至产生了“一切都活了,或者,一切重新开始了”的强烈激情,但实际进行的寻父并没有和时代、历史产生过多关联,也不具备多少象征意味,更不包含什么使她脱胎换骨的事件。
与转折性事件恰恰相反,主人公丛牧之在寻父之旅中获得的认识,与他在婚姻、亲子、工作、友人等生活平常一面获得的认识,有所交叉,且同为一种渐进性认识。一方面,主人公由前面的“野心”,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父辈历史的接近始终有限。她明白自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完全抵达,只能在承认有限性的基础上,进行最大尝试,尝试的结果也只能指向自我——“她并非只是单纯地去了解和理解丛长海和他们那代人,很大程度上,她也在创造他们,也在重塑自己。”另一方面,主人公在寻父中逐渐对丈夫、儿子、朋友、工作产生新的认知。但这种种认知,并非完全依赖于寻父之旅,更多是主人公持续思考行为的自然结果,寻父仅是提供了一个场景或触发点。同时,这些认知并不新异,当主人公意识到前夫和儿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部分扮演着父亲角色时,读者早已先于她,在小说叙事中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主人公获得的最终认知或者说最重要的认知,也不过是最常见的亲情主题。由以上可见,寻父之旅对主人公的认知启蒙,并未超出日常生活的逻辑之外,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启蒙》对“寻父”母题的使用,可被视为刘汀对惯常书写模式的一次反动。
对“寻父”母题的使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启蒙”的使用。小说中,并不只有习惯“思虑”的主人公,在寻父中完成了生活的渐进“启蒙”。同事雅男在离职后认清自我,勇敢地由手术变性为男性,但又逐渐认清了自己过分理想化的男性想象,认识到自己作为曾经的女性在男性群体中的尴尬位置。前夫余作真在手术事故之后辞职,意识到自己高度理性化思维背后的冷漠局限,通过非洲医疗队之旅,获得了温情和“成熟”。甚至主人公十二岁的儿子熊仔,也在和母亲相处的过程中,由对自我世界的异样沉浸转变为开朗热情,“他重新认识,也重新理解了自己的母亲,进而重新理解了自己。”所谓“生活启蒙”,几乎可以指向小说中的每一个人。于是,“生活启蒙”由小说内辐射向小说外,询唤敏锐的读者重新认识和理解生活,在思考认知中获得启蒙和成长。
二、眩晕与平静
十几万字的叙事之后,主人公终于在小说结尾处获得了平静——
“她灵魂里那一丝从未停止过的颤抖消失了,像是从高高的天空降落之后,终于踏实地踩在了大地上,整个人都松弛下来”。
从眩晕状态到平静状态的过程,是主人公接受“生活启蒙”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寻父”之旅为主体,包含主人公与父亲、与丈夫、与儿子的关系变化。正如平静一句的前一句是“丛牧之伸出手,握住了熊仔的手,熊仔轻轻捏了她一下”,“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美好情感”特别是亲情,溶解了种种眩晕、紧张,主人公获得了平静,熊仔也获得了成长和开朗。
我在阅读《生活启蒙》时,感到的不满足与此近似。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之难,构成小说写作的永恒主题,但在《生活启蒙》中,主人公过于轻易地实现了对他者的理解,也过于轻易地获得了平静和满足。另一方面,小说后半部分情节设置过于平缓,且多有主人公的议论和思考,阅读的趣味有所下降。情节与写法上的“平静”问题,可谓一体两面,确有张清华所说戏剧性张力不足的问题。但跳出来想,日常生活与戏剧性是否一定截然对立?我们明明在生活中体味到了无数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又是最没有逻辑,最无情冷酷的,这同样构成普通生活的一面。在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写作中,如何兼顾日常性与戏剧性,如何在强调日常一面的同时不致使情节过于平缓,或许是值得小说写作者探索的问题。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我们不可避免地纠葛于历史和时代,但最终完成的,也不过是普通的生活。普通生活,是我们成长成熟的基本领域,带给我们启蒙,也蕴含着我们最朴素最纯真的情感,既暗藏诸多习焉不察的日常经验,也不乏难以揣度的戏剧性一面。在种种意义上,作为《生活启蒙》的读者之一,我愿意高呼“生活万岁”,也愿意将自己的目光更多聚焦于生活之上,寻找其中微妙而新鲜的经验,也寻找自我的成长和启蒙。
1
温馨提示
点击手机右上角“...”。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悦-读
刘汀|《生活启蒙》:“他们拼尽全力,不过是在大浪之中撑住一叶扁舟”
刘汀|《生活启蒙》:“她耳朵里像有只刺猬在翻滚,胸口则如石锤重击”
王幸逸|沉沦与本真——读《生活启蒙》
张天宇|翼装飞行与飒飒风声——《生活启蒙》读札
王十月|《不舍昼夜》:“他因此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绰号”
王十月|《不舍昼夜》:“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陈继明|《敦煌》:幻术到底发生在表演者身上,还是发生在观看者身上?
陈继明|《敦煌》:现在他要向颜色请罪,请颜色原谅他的无知和轻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