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有着杰出的园林成就和艺术价值。颐和园的前身万寿山清漪园,是清代分布在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它的建成,填充、丰富了从畅春园、圆明园到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数十里空间的山水楼台点缀,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皇家园林景观群体的建设。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是清朝帝后做寿时的筵席,即万寿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是中国宫廷菜的典型代表。寿膳以清宫御厨烹饪技艺为基础,以颐和园听鹂馆饭庄为载体,传承发展至今,仍严格地保留着宫廷膳食的规制和内容,体现着皇家的风范,成为中国古代烹饪技艺的经典和集大成者。
宫廷寿膳作为清宫帝后的寿诞筵席,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清代宫廷中规格最高、且有序传承至今的帝后寿诞筵席;是体现宫廷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宫廷生活场景的再现;是皇家园林颐和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宫廷礼仪制度在饮食文化上的具体体现;在历史和当代均承担着重要的政治接待和文化传播功能;也是国人祝寿的传统方式。因此,寿膳制作技艺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特征
2.1浓厚的中国宫廷饮食文化
宫廷寿膳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其包涵的宫廷饮食文化、烹饪技艺、面塑艺术、菜品造型及筵席寓意等,均得到了很好地挖掘和再现,菜品既有惬意的观赏价值又是美味的口福享受。万寿无疆席作为清代帝后独享的庆诞筵席,结合了宫廷饮食的色、香、味、形、质、意,加之独特的面塑艺术,既风格庄重且栩栩如生,是最具中国元素的宫廷筵席。
2.2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特权独享
听鹂馆制作“宫廷寿膳”传承了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酥鲜可口、软嫩清淡、形象逼真、色彩艳丽,营养丰富、寓意鲜明的特点。用餐时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香古色、依山傍水、翠竹古柏的皇家园林中,再现了慈禧老佛爷当年所品尝的地道的宫廷寿膳。寿膳在原料选择上有其它风味菜系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可以随意选取民间上品烹调原料,各地进贡的名优土特产品,广收博取天下万物中的稀世之珍。各地出产的山珍海味、鲜蔬名果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对这些原料产地、质地、大小、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有时为了调剂口味,也选用一些市井常见的原料,但其烹调之精细,辅料之昂贵,则非民间菜肴所能够与之相比。原材料的珍贵、制作工艺的繁琐也决定了听鹂馆寿膳在清代只能出现和流传在宫廷中,而非普通老百姓所能享受。
2.3有序传承
听鹂馆寿膳的兴衰史是颐和园兴衰的一个反映。清乾隆至光绪的百余年间,寿膳一直是清宫膳食中品级最高的宴席,历代帝后的历次寿诞无不以琳琅满目的寿膳为最重要的庆典方式。清亡后,颐和园听鹂馆被辟为接待国民党和无党派人士的特殊场所,使寿膳得以传承。清宫御厨王宝山、刘德俊、陈泉山同在颐和园内供职,传承着宫廷寿膳的制作技艺。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过御膳的唐克明师傅以及为慈禧做过肉末烧饼的宫中老御厨温宝田、高文斌、赵仁斋、张景升等,也成为颐和园寿膳传承的关键人物。目前颐和园听鹂馆寿膳的中坚力量是第三代传人。
2.4服务现实
宫廷寿膳作为清宫帝后庆诞筵宴,常年养在深闺无人知,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渐渐向公众开放,其影响力也逐步在国内和国际上扩大。自建国以来听鹂馆宫廷寿膳接待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100多位中外国家政府首脑和200多个政府代表团;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奥组委选定最具中国宫廷特色的颐和园听鹂馆答谢国际奥委会对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支持,品尝宫廷寿宴,官员们对寿宴中的菜品赞叹不已,不忍下箸,宴会结束后纷纷在菜单上签名留念。“昔日王孙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听鹂馆寿膳已经成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庆寿宴席而被继承、推广、服务大众。
3.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经济开发
3.1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经济开发的原则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经济开发的原则应严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准绳,以适度开发为原则,进行有效的商业开发。颐和园工作者应认识到,那些真正热爱并践行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个人或团体也是旅游吸引物,他们的绝活、精神、生活和背后的故事都值得人们去了解、去探索、去思考。
3.2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主要菜品
3.3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经济商业开发
3.3.1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独特商标的建立
3.3.2对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中部分菜品的制作工艺进行标准化研究,推进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菜品的标准化生产
3.3.3建立以互联网为主的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菜品营销体系
3.3.4以颐和园听鹂馆总店为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的展示舞台
3.3.5颐和园听鹂馆适时推出加盟连锁店方案
加盟连锁经营是指总部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加盟连锁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者使用,加盟者按合同规定,在总部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总部支付相应的费用。由于总部企业的存在形式具有连锁经营统一形象、统一管理等基本特征,因此也称之为连锁经营。
特许经营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三次商业革命,它具有能够迅速扩展业务、又不需巨额投入等特点。“听鹂馆”进行科学的发展连锁经营,将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听鹂馆”特许经营的核心,就是要开发一套设计科学、流程合理、高效运转的、标准化的、可以复制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放到任何地方去复制。特许经营是一种文化,它实质上是通过对品牌、经营模式、文化的复制,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
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物品,也可称作旅游购物品。它与旅游者的吃、住、行、娱、购、游等要素有着紧密联系。旅游商品承载了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地形象的双重价值。
颐和园文化经营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纪念品等)。
立体化经营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商品销售中的滞销损失。
3.3.7对不同消费者进行研究,进行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菜品个性化营销
3.3.8成立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保护基金会
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
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为颐和园听鹂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成立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保护基金会,整合资源,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核心竞争力。
3.4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创建“政府、学术、商业”三位一体的经济开发新模式
在开发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保护作用。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表者和行使者,有义务、有职责对社会发展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保护工作相当重要。政府主要通过“保存”和“传承”两种最主要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了保护行为的方式和内容,对一切文化遗产而言,“保护”的首要意义就是“保存”,即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将其既有的物质形态保存下来,使之永续存在。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和传承保障制度,从政策上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行政保护,能缓解和改变目前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濒危状态,无疑是具有可操作性强、最为有效的办法。这样能有效地防止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低档次、盲目、急功近利行为以及滥开乱编的破坏行为,从政策层面保护了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引导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进行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学术研究并指导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邀请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传承人和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和会议,建设传习所,培养传承人,也同时为游客提供体验、参与的场所等,利用政府影响力提高项目的地位、品味和知名度,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解决因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地域性特点所带来的辐射面窄的问题,并反过来提升颐和园文化软实力。
颐和园应充分运用资本运作和营销方面的经验与优势,对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各类以保护为基础的商业开发,建设和运营各类旅游消费设施。结合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破坏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设计、销售有特色的各类旅游商品。颐和园在这一系列建设和运营中获得丰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实现颐和园的经济目标,也可以拉动颐和园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回馈地方社会,并使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新的动力。
颐和园寿膳制作技艺“政府、学术、商业”三位一体的经济开发新模式,会为颐和园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颐和园的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颐和园寿膳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颐和园寿膳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