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一: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说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
竹匠,俗称“篾匠”。泰山,春秋时鲁国人。原是能工巧匠鲁班的徒弟,后来不知何故被鲁班赶走了。泰山回到家中,想想:学木匠没有满师就被师傅赶出来了,如果再做木匠,一来手艺未精,二来师傅知道了定会责骂,三来会遭到师兄弟和别人的饥笑。因此,木匠是不能做了。做什么呢经反复考虑,决心学习师傅做活精巧的长处和机理,改做竹匠。于是,他找来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竹子,开始做各式竹器。做好了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天,鲁班出去逛集市,走到一处,看到那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竹器出售。只见那些竹器件件做工精细,精巧别致,赞叹不已,但不知出自谁人之手。经过打听,才知是被自己赶出门的泰山所做,于是感慨万端。既认识到当初不该把这样的徒弟赶出门,又觉得泰山心灵聪慧、技艺精巧,大有前途。不禁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后世做竹(篾)匠者,便把泰山奉为自己的祖师爷。
宁封是上古时黄帝的陶正,专门负责烧制陶器。黄帝时,大地洪水泛滥,民众只得住在山上的洞里,每天到山下取水都用泥土做的器皿,泥器皿浸水后很容易破裂。一次,宁封在山洞中烧烤野兽肉,偶尔发现火烧过的底部泥土很结实,眼睛一亮,悟出了道理:用火烧过的泥土更结实。于是,他便先用泥土做成器皿,再用火烧结,便成了陶器,而且质地很好。他因此而成了制陶专家。民众用上了结实的陶器皿,生活便利了许多,都很感激宁封,黄帝也因此而封宁封为陶正。一天,宁封到窑顶去看窑火,不料窑顶突然坍塌,宁封葬身火海。等人们跑出来一看,只见窑中冒出来的烟火形成宁封的形象,随着烟气上升。大家以为宁封火化后成了仙,升天而去了,便尊他为陶神。因此,宁封就成了制陶业的祖师爷,后世尊其为“宁封子”。
故事
介绍
中医的祖师爷黄帝
生平与贡献
垂,亦作“巧垂”,是尧时工师,舜时主管所有工匠之事。本名垂,因其手巧,制用颇多,故称为“巧垂”。《墨子·非儒》:“巧垂作舟”。古代人将船叫作“舟”。初始的舟,是用大木头挖空一边而做成的“独木舟”,后来才发展成为用木板做成的船。再后,又出现了用桨划的木船、用橹摇的木船和借助风力的帆船。南宋初期,聚众于洞庭湖的钟相、杨幺所造的木船中设轮子,用人踩动使船前进;后来,中书舍人虞允文制造踏车船。至南宋末期,便将这种用轮子作动力的船称为“轮船”。但不问什么木船,其造船祖师爷仍是巧垂。
中国神话传奇之昆仑之歌
奚仲姓任,是大禹之臣,曾任车正。奚仲也是夏代的一个诸候,受封于薛(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为薛国的始祖。也是造车者的始祖。《墨子·非儒》:“奚仲作车”。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九: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东南60多里有奚公山,“奚仲初造车于此。”管子·形势》:奚仲作车,“方圈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故奚仲成为造车业的祖师爷。
说明:
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
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
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
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
损、益、夬、姤、萃、升、困、井、
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
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
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
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
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
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
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
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
张、鲁二班
樊哙,沛(今江苏沛县)人,汉初将领。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官至左丞相,封舞阳候。樊哙在跟刘邦起兵以前,曾以屠狗为业。在历史上好多从事屠宰业的名人中,樊哙所处的时代最早、名头最大。因此,被屠户们奉为祖师爷。
简介
铜匠和锡匠,因在铸造铜器或锡器用具过程中,要支炉熔铜或锡,故他们所尊奉的祖师,也是传说中首先建炉冶炼的李老君(即太上老君)。
习俗
李老君即老子李耳,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著有《道德经》,后被道教奉为祖师,尊为太上老君。《西游记》等神话说他善于建炉炼丹。笔者访问过扬州得桥一年逾古稀的唐姓老铁匠,问他铁匠的祖师爷是谁答:“李老君。”再问他:“为什么是李老君解放前铁匠在哪一天祭拜祖师爷?均答“不知道。”那么,铁匠的祖师爷为什么是李老君笔者以为,当是太上老君首开建炉冶炼之故吧。扬州的铁匠于农历二月十五日,到道教宫、观中聚会,祭祀祖师李老君。
染织业的祖师爷梅、葛二圣。旧时染织店铺祭祀之时,常焚烧一种“纸马”。“纸马”用五色纸或黄纸制成,上面还印有梅、葛二圣的神像。
地位
鲁班,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复姓公输,单名班(又做“般”)。因是鲁国人,故又称鲁班(般)。能工巧匠,尤善木作。传说曾做木马、木人,皆能动;做木鸢便能展翅飞翔。所以木匠奉其为祖师。为了纪念和祭祀鲁班,有些地方还专门建造了纪念处,如:天津蓟县的鲁班庙、香港的鲁班古庙、甘肃武山县的鲁班峡。此外,不少地方还建有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均是木匠业聚会、祭祀和议事的场所。各地祭祀鲁班的日期不尽一致,但都认农历说话,计有:五月初七、六月十六、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七、腊月二十等。香港把六月十六日定为“鲁班节”。解放前,木匠们由其公会或行会组织,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祭祀鲁班,聚餐会友,商讨行业内事务(如订行规、议工价、师傅收徒弟等)。
罗祖,名叫罗楚鸿(1442—1527),山东即墨人。从小出家为僧,后以佛教思想为主,吸收儒、道二教思想,编撰成五部经文,创立了罗教,称为“罗祖”。在他生活的时期前后经历了六个皇帝(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其时,某皇帝理发,几次都不如意,因此而被杀掉了好几个理发师。后来,由罗祖来理,一次就得到了皇帝的好评,因此而使不知道多少理发师免遭杀头之灾。此后,理发师们为了感激罗祖,便把他奉为祖师爷。
以前,扬州新北门内东岳巷的东岳庙中,有一座罗祖殿,殿内供奉罗祖塑像。此处也是扬州理发业公会议事和举行祭祀的场所,故又称理发会馆。每年农历冬月初一日,全扬州城的理发师都集聚到这里,祭拜祖师,聚餐饮宴,商谈理发行业内的事务。
伏羲氏发明在地面建造房屋时,是用树干做房架,用树枝或竹子做房子的椽、望,用谷秸或茅草覆盖屋面,以防雨雪的。所以,伏羲也是茅匠的祖师爷。用谷秸(麦秸或稻草)或茅草做屋面的草房,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我国农村住房的主体,直到现在在偏僻的农村仍然可见。如今,盖草房子的茅匠在城镇虽已不见,但在偏远山村,茅匠仍然是盖房子的一种手艺人。有巢氏时,发明了巢居。夏天,人们像鸟一样栖居在树上,以避免遭毒蛇猛兽的侵袭;冬天,人们居住在山洞里,以御寒(据《庄子·盗跖》及《韩非子·五蠹》)。到了伏羲时,开始在地面上建造房屋。虽然简陋,却让人们从此结束了栖居巢穴的时代。居住在地面上,过起了居室生活(据《拾遗记》)。因而,伏羲成了建房造屋的祖师爷。
伏羲传说
伏羲画八卦
从前,人们对天上会长云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闪,地上会刮大风、起大雾,不知道是咋回事。很多人去问伏羲,他也说不出个原因。伏羲总想把这些事儿弄清楚,可想来想去,咋也想不出个头绪来。有一天,伏羲在蔡河(流经淮阳伏羲南门前的一条河)捕鱼,逮住一个白龟。他想:世上白龟少见哪!当年天塌地陷,白龟老祖救了俺兄妹,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莫非这个白龟是白龟老祖的子孙嗯,我得把它养起来。他挖个坑,灌进水,把白龟放在里边,逮些小鱼虾放坑里,叫白龟吃。也怪,白龟养在那儿,坑里的水格外清。伏羲每次去喂它,它都凫到伏羲跟前,趴在坑边不动弹。伏羲没事儿就坐在坑沿儿,看着白龟想世上的难题儿。看着看着,他见白龟盖上有花纹,就折一根草秆儿,在地上比着白龟盖上的花纹画。画着想着,想着画着,画了九九八十一天,画出了名堂。他用一通道儿当阳,一断道儿当阴,一阳二阴,一阴二阳,来回搭配,画来画去,画成了八卦图。后人把伏羲养白龟那个坑叫白龟池,画八卦那地方叫画卦台。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起初为鲁国司寇,代行相国事。后来因为定计打击三家大夫的势力失败,而被罢黜不用。经周游列国后,又回到鲁国,专心研究《诗》、《书》、《礼》、《乐》、《周易》,修《春秋》,并教授学生。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为“七十二贤人”)。“子”是对先生、老师的尊称。因为孔丘久为人师,且有一套理论,又教出多名出名弟子,故被尊称为“孔子”。孔子活到73岁,是儒家的始祖,也被教书先生尊为祖师。他历来均受到统治阶级和文人的尊崇,在各地都建有孔庙或文庙(扬州城里就有两座文庙:一座在今市政协的西部,在其中设府学;一座在今西门街小学,在其中设县学)。过去的私塾里,都供有孔子的画像,先生和学生一早来到,都要向孑L子像鞠躬。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先生和学生都要带一些香,向孔子像敬香叩拜。
梨园,即戏曲行业。戏曲演员被称作“梨园子弟”或“梨园弟子”。梨园,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唐明皇)开设的,负责宫廷训练和乐舞杂戏管理的专门机构。其时,唐明皇将天下最好的乐工征集在其中,又将宫女中能歌善舞者亦选人其内,使梨园中聚集了六、七百名乐工和歌舞者。唐明皇自己也亲自担任作曲、指挥和导演,有时还自己担任演员,使梨园的演艺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所以后世常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唐明皇李隆基也就自然的被奉为梨园界的祖师爷了。其实,从黄帝时起就有乐曲、乐器和乐工了。黄帝命伶伦(也作“泠伦”)作音律,伶伦遂作五音十二律。后来又出了不少技艺很高的乐工,如:黄帝时的师延;商代的师涓;春秋时卫国的师涓,郑国的师慧,鲁国的师襄,晋国的师旷等,皆是。也出现了不少优伶(戏曲演员),如:春秋时楚国的优孟,晋国的优施;秦代的优旃等,便是。但毕竟那时的乐工和优伶人数少、规模小,不及唐代梨国之盛,故后世便以唐明皇为梨园的祖师爷。旧时,戏曲演员于农历八月十五日祭祀祖师爷唐明皇。这个日期大概是根据清代洪界的剧本《长生殿》(俗称“唐明皇游月宫”)而来的,不一定就是唐明皇的生日。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在隋代出现了刻板(又称“雕版”)印刷术。到了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一约1051年),本是一个刻板工匠。一次,因刻错了一个字正在着急之际,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将刻坏的字挖掉,另用一个小方木块刻一个正确的字安置其处。经印刷,与一般刻板无异。他受此启发,以后就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块,再经过用火烧结,便成了活字。再在装有铁格的铁板上敷一层用纸灰、松脂和蜡组成的粘胶剂,将活字按所需的次序排在上面,然后用火加热,用铁板压平字面,使活字固定在铁板上,冷却后再用雕版印刷的方法进行印刷。用过后再用火加热,便可把活字拆下来了。到元代,东平人王桢(字伯善),在毕昇泥活字的基础上,改用木刻活字。到了明代末期,元锡人华燧(字文辉),他又用铜、铅做活字,从而成了此后几百年铅字排版的先行者,早于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如此,活字印刷业的祖师爷仍然是毕昇。
印刷故事
伯余是上古时黄帝之臣,他把麻丝搓捻成细线,用手工将其织成密网状的麻布,然后又用布做成衣裳。因此便成了手工织布的祖师爷。织布,先由手工织,后来发展到机械织。而械织布的祖师爷,被尊奉的是张平子。张平子,即张衡,字平子,后汉时科学家。他精数学,善造机械,造有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因其机巧而被纺织业奉为机神,即纺织机械的祖师爷。
古代传说最初制造衣裳的人。《淮南子·氾论训》:“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高诱注:“伯余,黄帝臣。《世本》曰:伯余製衣裳。一曰伯余,黄帝。”
张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人们在没有普遍使用火枪之前,弓箭是主要的射杀武器。清代中期以前,扬州制造弓箭的作场,以南矢巷、北矢巷为集中。弓箭是黄帝时代一个叫挥的人(传说是黄帝的孙子)所发明。
挥的官职为弓正,他观察弧星,开始制造弓箭。所以后来的制造弓箭者,皆奉黄帝轩辕氏为自己行业的始祖。清代中期以前,扬州城的制造弓箭者,皆于农历九月初九日,到北矢巷祭祀轩辕黄帝。
文昌帝君,是神话传说中掌管人间文事、文人命运、俸禄等事之神。扬州以前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有今星桥西一带的文昌宫和文昌阁。文昌宫早已不存(其址即今育才幼儿园)。文昌阁虽是建在文津桥上的一座亭阁,但其楼上供有文昌帝君木雕像,住有道士管理香火。
扬州的雕版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兴旺,以后经久不衰。到了清代,扬州的官刻、家刻、坊刻皆很兴盛,且善本(学术价值高的刻本)颇多,是江南三大刻书中心之一。雕版业愈是发展,雕版业的同仁愈是重视对祖师爷的祭祀,以为是祖师爷的保佑,才使得事业兴旺发达。新中国建立以前,扬州城的木板雕刻工匠、印刷装订工人、书店职工人等都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前往文昌阁点香燃烛,顶礼膜拜,诵《阴骘文》经。祭祀他们的祖师神文昌帝君。
扬州文昌阁
文昌阁在扬州汶河路与石塔路,三元路交会的广场中心。明弘治九年(1496年),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府学之东的市河(即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桥。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祀文昌帝君。十年后毁于火,次年(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现存建筑是清代遗物。文昌阁,俗称文昌楼,位于扬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为:"文昌阁"。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文庙建筑,已陆续圮毁,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文昌阁现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高三层,三层重檐呈圆形。阁身八角形,底层外砌砖墙,四面开拱门。二、三层四周设窗栏隔扇,均可输转开关。顶为圆形攒尖式,上盖筒瓦。阁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仿。旧时阁上曾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并供有文昌帝君,寓昌明儒学文化之意。汶河游船原先可穿过文津桥,荡入瘦西湖。1952年,因汶河水道久淤,遂填河筑路,文津桥则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广场地面。登楼眺望,远近景物历历在目。阁北与四望亭相望,西与唐代石塔相对,组成古朴街景。每逢节日之夜,阁上彩灯齐展,光耀数里,十分壮观。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扬州城市建设规划,在文昌阁广场上,将象征地恢复文津桥的景观。
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与玉皇大帝
钟馗与老子
陆羽,字鸿渐,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出生后即遭父母遗弃,被附近龙盖寺和尚收养,遂自幼为僧。及长,聪明颖慧,博学恢谐。因卜得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陆羽生性特别喜爱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游历神州大地,到各产茶之地采茶、制茶。但他淡泊名利,拒绝朝廷诏拜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等官,潜心研究茶学。后来隐居到江西上饶广教寺,种植数亩茶园,开凿一眼清泉(即陆羽泉),著作《茶经》。《茶经》共三卷,十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尽皆论及,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茶书。因陆羽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研究茶,且著有《茶经》,故被茶农、茶商、茶肆及其他卖茶者祀为祖师、茶神,将陆羽的像画成画,或烧制成陶瓷供奉。
《茶经》与陆羽
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十章七千余字,分别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后,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风行天下,为时人学习和珍藏。在《茶经》中,陆羽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制造、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茶经》共十章,七千余言,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概述中国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侯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讲当时制作、加工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讲茶的制作过程;四之器,讲煮茶、饮茶器皿;五之煮,讲煮茶的过程、技艺;六之饮,讲饮茶的方法、茶品鉴赏;七之事,讲中国饮茶的历史;八之出,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记载了全国四十余州产茶情形,对于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个州的产茶之地亦如实注出;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野外采薪煮茶,火炉、交床等不必讲究;临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最后,陆羽还主张要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张陈于座隅,茶人们喝着茶,看着图,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这与端来一瓢一碗,几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裁缝业,又称成衣业。轩辕氏即黄帝,因其生于轩辕丘,故称“轩辕氏”,俗称“轩辕黄帝”。
传说在黄帝之前人们没有衣服,只是冬披兽皮御寒,夏挂树叶遮羞。到了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教民养蚕抽丝;黄帝之臣伯余开始创制衣服、帽子。因为黄帝轩辕氏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所以后世的裁缝都奉轩辕氏为其祖师。
扬州宛虹桥都天庙的东部有个轩辕宫,塑供黄帝轩辕氏,也是场州裁缝聚会的场所,故又称“成衣会馆”。解放前,成衣业公会除操办每年的都会外,还于传说轩辕氏生日的九月初九这天,举行轩辕会,全城的裁缝都聚集于此,祭拜祖师爷,诵《玉皇忏》经,聚餐会友,商讨本行业事务。
扬州的烹饪技艺誉满海内外,扬州的厨师遍布全球。厨刀,是扬州的“三把刀”之一,与剃头刀、修脚刀并驾齐驱,皆名扬天下。那么,厨师的祖师爷是谁呢?厨业所祭祀的祖师,一般来说是彭祖。彭祖,姓篯名铿,自尧时举用,经历夏代,直至商末,八百多岁。因封于大彭(今徐州),故称为“彭祖”。传说彭祖曾烹烧野鸡献给天帝,天帝吃了很高兴,赐他永寿(长生不老),因此而被后世的厨师们奉为始祖。当然,也有炊厨者奉灶君(灶王爷)为祖师的。
旧社会,厨师们于农历八月初三日祭祀彭祖,诵《灶王经》,聚餐饮酒,庆祝永寿,共祝厨业兴旺。
介绍与传说
彭祖,姓籛,氏彭,名翦,也称篯铿,颛顼的,父亲是吴回的长子陆终,母亲是鬼方首领之妹女嬇,因擅长烹饪野鸡汤,受帝尧的赏识,后受封于大彭,是为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又称彭铿,传说中是彭姓的祖先。自尧帝起,历夏、商朝,商代时为守藏史,官拜贤大夫,周代时担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相传他活了八百八十岁。(有一说谓其实际寿命当为146岁,此说根据古时大彭氏国实行的“小花甲计岁法推断,即60天为一年。有资料表明,古大彭氏国,即今江苏徐州的彭山。
而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我国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称他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中国烹饪史略9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至今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嫘祖,上古时西陵氏之女、黄帝之妻。相传在黄帝击败九黎族的庆功会上,有人献来黄、白二丝,光彩照人。嫘祖从此受到启示,便亲自采桑养蚕,收茧抽丝,编织衣服。然后又把养蚕、抽丝的技术教给民众,被后世养蚕、缫丝者尊为“先蚕”,奉为蚕神,养蚕人在每次养蚕期间都要多次祭祀她,祈求蚕丝业兴旺。
明代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卷十五中,引《皇图要览》云: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在四川新津县,至今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三月三日半阴阳,农妇养蚕勤采桑。蚕桑创自西陵母,穿绸勿忘养蚕娘。这位西陵圣母,便是农民们对嫘祖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