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朋友都在抱怨,手机里的APP越来越多了。大到城市管理,小到吃穿住行。每一个细小的生活领域,都有不止一个APP来对应。甚至连买瓶饮料都被要求下载个APP才行。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被APP全面“围猎”。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曾经“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便捷,逐渐迷失在满屏的APP中。
于是,有年轻人开始大胆设想,未来或许会能做出一款“统一整个互联网”的伟大产品。以后不需要专门下载一个APP,或者专门搞一个小程序。无论什么操作系统,什么设备,什么软件都能畅通无阻地打开。而且想用的时候就用,不想用的时候随时关掉。
等等,这个东西不就是“网页”吗?早在1989年就诞生了,开创者蒂姆·伯纳斯·李被称为“互联网之父”,他给互联网注入的最原始的精神就是开源。
在“WWW”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你自己选择去哪里,做什么?而现在我们却被困在了APP的围城里。
自由的网页时代
在网页上刷剧、看电影、读小说、听歌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哪里像现在,爱奇艺、优酷、腾讯……光看视频的APP就有七八个。
无聊的时候,打开4399小游戏随时开玩,简直不要太方便。一个网页能hold住数千款、数万款游戏。
说了这么一大堆事情,以前明明一个浏览器都能搞定,现在却非要我们下载各种杂七杂八的APP。
更无敌的是,网页还是手机、电脑、平板都通用的。只要有块屏幕,有个浏览器,并且能够上网,它就能运行。
现在各大厂商都在讲“分布式”,其中一点就是在不同设备上,能轻松运行同一个APP。
这个“愿景”,网页不是早就实现了吗?
后来,谷歌、苹果、华为,都引入了类似的概念。只不过名字换了花样,什么快应用、AppClips、原子化服务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但仔细一想,“即开即用,用完即走”最早实现的,不也是网页吗?
不用安装,不用卸载,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关,就是这么纵享丝滑。
现在各大公司把概念说的天花乱坠,其实都是多年前网页玩剩的。仅仅用一个浏览器,就实现了集多个APP于一体的功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网页才是“最先进”的互联网产品。
强制下载APP
可遗憾的是,很多互联网服务在推出手机APP后,原本的网页版都莫名其妙变得越来越不好用了。
在过去的几年,闲鱼、腾讯地图等一大批产品“主动淘汰”了网页版。即便没有这样做的厂商,也不会把心思放在优化网页上,而是千方百计诱导用户使用APP。
之前,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困扰。明明打开一个链接,只想浏览页面的内容。结果看到一半,页面突然被折叠。想阅读全文,就必须下载APP,还美其名曰“体验更好”。
更过分的是,有的甚至直接跳转到应用商店,不经同意自动下载APP,简直防不胜防。
“天下苦强制下载久矣”。2022年,工信部终于出手,要求互联网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自动或强制下载APP。
但诱导下载APP的情况并没有就此消除,当你用手机浏览器打开百度,随便搜索一个图片,点击保存。
这时候,百度提示你去APP里下载。没错!没有APP,连图片都不给你下。
当你用手机打开百度贴吧网页版,帖子也只能看一半,想看另外一半,对不起,请下载APP。
互联网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来只想简简单单上个网,结果处处都是套路。
是谁取消了“网页版”?
就拿闲鱼来说,本来网页版功能十分齐全。但是后来,推出手机APP后,阿里就取消了网页版。
难道是为了“偷懒省事”?
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不仅如此,闲鱼还限制了“安卓模拟器”,最后连“浏览器插件”的渠道也给屏蔽了。
态度已经相当明确,就是不允许你在PC端上使用闲鱼。为什么要这么做?明明网页版用起来方便又快捷。
说到底就是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
互联网非常讲究“流量入口”的概念。而对于网页版而言,流量入口在哪里?那必然是浏览器或者搜索引擎。
这也是为什么百度、谷歌在PC互联网时代能够所向披靡。
那时候各大厂都扎堆做浏览器,因为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希望自己可以和用户面对面,没中间商赚差价。
只有掌握了流量的入口,才能不受制于人,甚至“为所欲为”。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手机成为互联网最大的入口。厂商们突然发现了一种圈流量的新方法,那就是把用户往自家APP上赶。
但原生APP就不一样了,看谁还敢爬取其中的信息?这就等于是破解客户端,可是违法犯罪的事。
最关键的是,和网页版相比,APP权限更高。可以提各种无理要求,使用摄像头,开启麦克风,访问相册,读取通讯录、短信……
它们会装模做样问你同不同意,但只要拒绝的话,就根本不让用。
这年头,用户大数据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下一步才能精准营销,说白了就是“圈钱”。
所以,从商业角度来看,手机APP的价值比网页版可高多了,收集的用户数据几乎是网页版的几十上百倍,而且准确度更高。
近些年来,大数据杀熟之所以能屡次登上热搜。APP的广泛使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在手机里的每一个APP面前,人几乎都是透明的,哪还有什么隐私可言。
尽管取消网页版、仅提供APP,是互联网厂商对用户选择权的剥夺,是一种不由分说地“安排”,但这似乎会成为未来无法扭转的趋势。
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没有几个互联网厂商愿意继续保留网页版,要的就是生态闭环。
苹果不也是如此吗?将生态闭环做到了极致。只有AppStore是唯一的下载渠道。它才有底气,明明张胆地收30%的“苹果税”。
互联网信息孤岛化
照这样发展下去,难道网页版的弱化、乃至消失将成为必然吗?虽然不想承认,但我们心中已经有答案了。
曾经确实有一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摆在面前。2008年前后,有不少互联网厂商走过WebApp这条技术线路,让网页也能当作应用程序使用。
只可惜由于技术水平等限制,WebAPP的体验一言难尽。效率上远远不如原生APP,导致WebAPP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
十几年后的今天,虽然各项技术都有了革命式突破,但互联网的流量分发和转化体系已相当成熟。再想从底层改变目前的运行模式,基本不可能。
这无异于让互联网厂商放弃过去打下的江山,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那谁干啊。
而且,APP对比网页版,也并非优势全无。比如,响应速度更快,有更好的动画效果和交互体验,能针对不同系统、不同机型进行优化等等。
所以,网页版想要起死回生,迎来第二春,希望太渺茫了。
说不定再过去几十年,下一代的小朋友们,如果了解到网页概念,真会觉得不可思议。
就像有00后网友曾经发出过“灵魂拷问”:“天天喊着取消充电口,为什么就不能发明可拆卸电池?”
先不要笑,可能他压根不知道以前的手机是可以换电池的。再过若干年后,或许万能充都算一种伟大的发明。
这十年来,互联网的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网站变成了APP。但各大厂商的对峙,给互联网加上了一道道围墙。原本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却慢慢变成了一个个“封闭的信息孤岛”。
尽管,我们都对开源精神的丧失感到难过。可无奈的是,从商业角度看,一切又是那么合理。
但作为普通用户,还是难免会抱有私心。其实,网页和APP不一定非要谁取代谁。我们更希望看到二者平行发展。让用户自己选择,各取所需,回到互联网最初的那个自由年代。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APP多且频繁更新成负担,手机“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南方周末:打热水也要下App?困扰大学生的强制下载
黑猫科技:阿里巴巴为什么要取消闲鱼“网页版”?背后隐藏了这三个原因
三言pro:喜大普奔!多家网站取消折叠、下载APP才可读全文,网友曾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