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冬阳正好,气温零摄氏度左右,全市新年万人跑活动的发令枪响过之后,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四开小报带着一颗滚烫而质朴的心走进鹰城人民的生活。
一杆瘦笔,一纸素笺,一腔热血,见证发展,传播文明,推动进步。回望来路,9000多个日夜,一代代平顶山晚报人记录、发声、参与,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青春拓印在鹰城这片热土上。
一
犹记当年,街头报童“晚报在手,天下事都有”的叫卖声。
——晚报催人泪下的《命有时,爱无涯》报道,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人间真情。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身患重病的夫妻住进了同一间病房。执手相看泪眼,为给妻子过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病床上的丈夫为妻子戴上了让女儿偷偷买来的钻戒,平生第一次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不惧采访对象卡脖挥拳威胁,晚报记者以第一手资料还原一伙人两次冲击井营收费站始末,将欲享受特权不得者的丑恶形象曝于阳光之下。长达1个月的连续报道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省有关部门也组成调查组,对冲站打人者进行调查处理。
——为救落入鹰城广场人工湖的两名小学生,18岁小伙子崔帅奇纵身一跃,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城市记忆中。为营救湛河落水群众牺牲的民警葛汉斌和同时下水救人的职工罗华安、身中八九刀不放歹徒的牛英沛、从车轮下救下两名儿童的“最美小学生”李美佳······晚报记者秉笔长歌,记录这些平凡英雄对于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生长的意义。
——非典、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面对未知的病毒,晚报记者戴上头盔和口罩,进入感染病区、深入防疫一线采访,与白衣执甲的医务人员、基层工作者同心“战疫”、共克时艰。面对特大洪灾,晚报总编带队前往叶县、舞钢重灾区,蹚着没过膝盖的洪水探访当地受灾状况,记录下人们面对洪涝灾害的坚韧和不屈,抓拍下众志成城援助灾区的感人一瞬。
············
平凡英雄,世间悲欢,平顶山晚报记者走访、观察、倾听,用心呈现这些悲欢离合事件中人类相通的情愫和价值。
二
见证城市巨变,勾画民生冷暖。回望来路,每一秒,我们都在记录城市生长的轨迹;每一天,我们都在传递人间磅礴的真情;每一年,我们都在回应时代发展的关切。
——从创刊之初“城市意识话题”到“中国式过马路”文明素质之辩,再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理念深入人心,晚报耐心观察、记录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进程和民众的启智开化足迹。
——冲锋舟上湛河探源,平渝高铁上展望发展,中国尼龙发展大会解码城市转型之路。30年城市巨变,在晚报的字里行间徐徐展开。
——追寻滋养本土文化底色,庚续红色血脉,解读鹰城地理、解码鹰城文化遗存,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跨省采访,建党9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报道,一代代晚报人砥砺初心使命,讲述人民群众奋斗圆梦的伟大历程。
——青年强则国家强。晚报记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鹰城新青年”的奋斗故事,记录普通民众推动城市发展的拼搏轨迹。
尊重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回应市民关切,晚报一直在路上。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13年来,晚报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路同行,打造“爱心成就大学梦”助学品牌,将点滴爱心汇成海洋,助1000余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三
30年激浊扬清,勾勒平凡英雄影像。
30年启迪民智,拓印市民成长脚步。
30年寻真善美,讲述身边温暖故事。
30年踔厉奋发,见证城市巨变历程。
30年追寻叩问,探索追求美好生活初心。
从城市到农村,从故乡到异域,生活从不辜负勇者,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从未改变。
从报纸到指尖,从笔尖到云端,历经媒体融合之痛,不管报道方式如何改变,晚报与时代同向而行,与城市同生共荣,与读者温暖相伴的初心一直不变。
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像是一道光,照亮前行的道路;以晚报为平台,人们每一次心灵的碰撞,终将交织出美好的未来。